诗经天作

时间:2023-06-09 10:21:58 松涛 诗经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经天作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天作,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经天作

  诗经天作这是一首祭祀太王古公亶父的乐歌,歌颂了太王和文王创业的功绩。

  《诗经:天作》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彼徂矣,岐有夷之行。

  子孙保之。

  注释:

  1、高山:指岐山,在今陕西岐山东北。

  2、大王:即太王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荒:扩大,治理。

  3、彼:指大王。作:治理。

  4、康:安。

  5、彼:指文王。徂:往。

  6、夷:平坦易通。行:道路。

  译文:

  高耸的岐山自然天成,

  创业的大王苦心经营。

  荒山变成了良田沃野,

  文王来继承欣欣向荣。

  他率领民众云集岐山,

  阔步行进在康庄大道,

  为子孙创造锦绣前程。

  赏析:

  对于周人来说,岐山是一圣地:“周之兴也,鸑鷟(即凤凰)鸣于岐山。”(《国语-周语》)周人一系传至古公亶父,居于豳地,“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去豳,度漆、沮。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史记-周本纪》)古公之前,后稷、公刘二位也是功勋卓着,《国语》之所以取岐山为周人兴起的圣地,似是极度推崇古公之仁,从上引文可见,古公不仅仁爱本族,而且推仁爱于一再侵犯于己的异族,自然更是难能可贵,因而也更具备后世儒家所定的圣人品格。

  《天作》是周颂中少有的提及具体地点的作品(另一篇是《潜》),它写出了岐山。《毛序》说它是“祀先王先公”,朱熹《诗集传》则指为“祭大王之诗”,都认为祭祀的对象是人。姚际恒《诗经通论》引季明德语,认为是“岐山之祭”,即《天作》的祭祀对象是岐山。其实,岐山是古公至文王历代周主开创经营的根据地,其后的伐商灭纣便是在此积蓄了力量。《天作》这首诗,应该既是祭圣地,同时又是祭开创经营圣地的贤明君主的。由于岐山之业为古公开创,而文王后来由此迁都于丰,故《天作》应是在岐山对古公至文王历代君主进行祭祀的诗。至于行祭之人,则非文王的继承人武王莫属。

  “天作高山”,强调上天赐予岐山这块圣地。周人重视天赐,视为吉祥,连婚娶亦是如此:“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大雅-大明》)天赐岐山之后,在这根据地上积蓄力量尚须人为,诗中便主要写这一过程。之所以仅取大王、文王二人,主要是因为他们确实是岐山九世周主最杰出的代表。灭商虽然完成于武王,但文王之时已显示出周将代商的必然趋势,纣王囚文王于羑里,只能延缓而无法阻遏这一历史发展。岐山圣地经营到文王之世,已为武王积蓄了足以灭商的雄厚实力,包括姜尚这样足以辅成伟业的贤臣。“岐有夷之行”,分明是先王开创的一条通向胜利之路。

  将对圣地、圣人的歌颂融为一体,着力描写积蓄力量的进程,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天作》一诗,便如大河滔滔,飞流直泻,既显庄严,又富气势。短短七句,有如此艺术效果,可见诗歌作者的非凡手笔。

  诗经北门赏析

  原文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適我,政事一埤益我。我人自外,室人交徧讁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我人自外,室人交徧摧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注释

  殷殷:忧貌。

  终窭且贫:犹言“既窭且贫”。王引之《经义述闻》引王念孙说:“终,犹既也。”窭(jù):贫寒,艰窘。

  艰:古读如“根”。

  已焉哉:等于说“罢了!”

  王事:和周天子有关的事。適:读为谪(zhé),督责。一说扔,掷。

  政事:诸侯国内的事。一:犹“皆”。埤(pí)益:增益,加于。埤益我:加给我。

  室人:指家中亲属。交:犹“俱”。徧:同“遍”。讁(zhé):同“谪”,谴责。

  敦:逼迫。

  埤遗:犹埤益。遗:交给。

  摧:逼迫。一说挫也,讥刺。

  参考译文

  走出北门愁在心,心头烦恼重千斤。养家活口顾不上,我的苦楚告谁听。完啦!得啦!老天这样安排下,教我还说什么话!

  王爷的差事逼得凶,公爷的差事压得重。回到家里来,谁都对我不放松。完啦!得啦!老天这样安排下,教我还说什么话!

  王爷的差事火烧眉,公爷的差事压断背。回到家里来,人人骂我窝囊废。完啦!得啦!老天这样安排下,教我还说什么话!

  赏析

  这首诗的主人公虽然是一名官吏,但全诗并非无病呻吟,的确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诗中连用“我”字而蕴含的感情色彩,昔人评曰:“三章共八‘我’字,无所控诉,一腔热血。”(邓翔《诗经绎参》)全诗纯用赋法,不假比兴,然而每章末尾“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三句重复使用,大大增强了语气,深有一唱三叹之效,牛运震《诗志》认为这些句段与《古诗十九首》中“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等一样,“皆极悲愤语,勿认作安命旷达”,这是很有见地的。

【诗经天作】相关文章:

辛弃疾《鹧鸪天》词作鉴赏11-02

辛弃疾的代表作鹧鸪天介绍09-06

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赏析10-21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阅读答案及赏析10-13

《诗经》:玉09-14

诗经:蟋蟀08-20

诗经《蜉蝣》10-17

诗经《丝衣》05-26

诗经:绵10-20

诗经:抑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