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为本散文

时间:2022-04-23 00:35:59 散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耕读为本散文

  千百年来,我生活的关中道上,在百姓的心里奉行着一个传统的人生理念:耕读为本。特别是在关中传统民居的院落中,讲究的人家,就会在自己的门头上,刻上“耕读”或者“耕读为本”,以提醒后人:第一,不要忘本;第二,要踏实做人,勤俭持家。就这样,在光阴的影像里,就有了人间烟火里的辛辣滋味,回荡在百姓人家。

耕读为本散文

  ——题记

  【一】耕

  关中道,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土地显得既贫瘠,又厚重。说土地贫瘠,因为这里处于高原,属于缺水地带,大部分的土地都是旱地,不能灌溉。所以就有了一句谚语:十年九旱。在这种靠天吃饭的地理气候环境中,到了春耕的时候,如果没有雨水的眷顾,就显得干涸而贫瘠。说这里的黄土厚重,在千百年来,百姓在这里生息繁衍,安居乐业,成就了帝王将相,人文风情的演绎。因此,在民间就有了一种说法:这里的黄土埋皇上。现在,在众多的历史遗迹中,就是秦砖汉瓦都能随处可见。

  在这里传承了农耕文明,有了平常人家的烟火味。在关中道汉子的心里,有一种文化烙印,憧憬着: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于是,在耕耘中,不管再辛苦,再劳累,都让关中道的汉子心中有了盼头。到了春耕的时分,一头秦川牛,一架木犁,一位穿着对襟布衣的精壮汉子,手持皮鞭,在吆喝声中,当木犁旋开土地的那一瞬间,春耕就拉开了序幕。此时,轰轰烈烈地春耕就开始了,耕耘天地间。

  在田地上的耕耘中,可以看出人们的辛勤劳作。看着整饬平整的农田,肯定少不了,那些带有程序的农耕工具,犁耧耙耱犟锄,一个也少不了。每一种工具,都要用在耕种的农田上,这样才能换来希望的收获。在我心里有一个忘不掉的画面: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农家人耕作时的一个缩影。不管是雨里来,风里去,还是艳阳高照,都要汗洒其间。因而,那首《悯农》让我永记在心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每一粒粮食,就是对耕耘在天地间农家人的尊重。一粥一饭,望君珍惜。

  耕耘是辛苦的,收获更不容易。从耕种、管理、收获,要经历各种气候因素。有时会受旱,有时会受涝,还会遇到病虫害,冰雹等等,实在是不易啊!可是,在关中道的人们,面对自然条件,面对耕作的辛苦,养成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如果农田受旱了,就会挑水救苗;如果农田受涝了,就会及时补苗;如果是自然灾害或者病虫害,就会重新整饬,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正是这一代代关中汉子,无悔于天地间的耕耘,才使这里的土地饱含深情。此时,让我想到了诗人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二】读

  关中道,从历史的人文中走来。在这方土地上,演绎了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一个又一个的传奇。在他们流传的故事中,让百姓人家明白了,要想在人生中有所作为,必然是要读书习文的。因此,在生活宽裕允许的条件下,百姓都是希望自己的子孙去读书。莫道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这样在民间就逐渐养成了,人们喜欢读书,人们尊重读书人,良好的社会氛围。因而,关中道的文化底蕴深厚,正是在人们一代代的传承中,为后人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在我的记忆中,人们喜欢把老师叫先生。在农家人的心里,教书的先生是有文化的代表,读书人的代表。因此,在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时,就会请先生给自己家做对联。记得小时候,我在农村上小学的时候,有学生的人家就要轮流管先生的饭。一般来说,只要轮到管先生饭的人家,就会把自家最好的饭菜端上来。如果是遇到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还会买酒割肉,以示对先生的敬重。农家人的心里明白,要想自家的子孙出人头地,就必须读好书,这样才能有一天,改变一家人的命运。

  读书的时候,就明白了,这和耕耘是一样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特别是在书中的汉字里,一个个都是字正方圆,经纬有序,好似在田间耕种的禾苗一样,既要整齐划一,还要横竖笔直。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气息顺畅,懂得留天地。读书是一个人明白事理的过程,因而,就把“读书达理”作为一种人生的典范。一个读书人,无论是做人处世,都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正如一个个汉字,傲立于锦绣文章之中。于是呢,关中人将读书成为人生的一种追求和自我修养的一个过程。

  读,表明了一种人生态度。关中道的人心里明白,不管生活上再艰苦,都无所谓。如果不去读书,那心中才是真苦啊!黄土的厚重,历练了关中人不屈不饶的性格,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时代的变迁。在平凡的人生中,多一份踏实,多一份希望,就会知足常乐。在对待人生的成败中,关中道有一句俗语:都说关老爷过五关斩六将,灯下读《春秋》,咋不说走麦城呢?笑看人生,这是关中道人的性格。在这里的历史中,人文典故太多了,照亮了人们的心田。同时又在时时刻刻鞭策着,当下的人们如何去过好自己的生活。

  【三】耕读为本

  耕读为本,这是关中道人的生活理念。在平常百姓的生活中,能够耕耘在天地间,播撒出他日的希望,就得几许的安心踏实;能够在茶余饭后,读着自己喜欢的书,还心田几许闲情。这样就能在现实中伏身去耕耘,就能在人群中挺起腰板,实干加闲情,就丰盈了自己的人生。于是,在辛苦的耕作同时,还能体会出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在苦乐年华里也有了诗意。此刻,夕阳西下,在农家的小院,炊烟升起,鸡鸣犬吠,这是耕作的汉子回家了。不知谁家的媳妇,在巷中喊道:死鬼又去哪里喝酒了?因此,关中道小村的生活,总是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回味悠长。

  耕读为本,这是关中道人的做人原则。在百姓的心中,不管是从事哪种行业,都要兢兢业业,诚信为本。在农田的耕作中,让百姓明白了做人的简单道理,经纬分明,中规中矩,不可逾越雷池。否则,再好的秧苗,只要走出了田地,就成为杂草了,失去了本色。在读书的过程中,让关中道的人们有了生活的遵从“平为福,和为贵”,尽在邻里之间的一言一行中,读书明理,乐于相助。因此,在关中道的民风敦厚朴实,同时在衣食住行中又显示出了勤劳智慧。

  耕读为本,这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关中道人的性格。关中道的人们,看穿了历史的沧桑变化;风云人物,在这里抒写下风流。踏踏实实的生活理念,不等于没有理想,而是遵从大道至简的人生信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历史的脉络中,让关中道的人们尊重过去,关照当下,不以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而沾沾自喜,也不为时下的浮躁而烦恼,用一颗平常心笑看“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正是这种浪漫主义情怀,让关中道的人们安居在这里。

  耕读为本,传承着一代代文明。现在呢,关中道的人们,正在用新的价值观,在这片热土上耕耘着。不求多么地轰轰烈烈,但求在历史的这一页中不负先人们的辉煌。只要留住“耕读为本”的根,就会在这片土地上续写辉煌。何谓文明?就是传承下优秀的人生理念中,结合当下的先进技术,方为文明的续写。在今天的关中道,“耕”“读”永远是人们的人生宝典,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这个根本。有了这个民俗风情文化的根,那么就能在华夏大地上留下关中人的精神信仰。

【耕读为本散文】相关文章:

沧桑为饮情感散文07-01

为你姹紫嫣红散文06-29

为他人就是为自己散文随笔07-03

以冬天为话题的抒情散文10-27

以我关心的雨水为题的散文06-27

以等待为话题的抒情散文06-27

以我的青春为题目的散文06-28

以秋之海南为题的散文10-11

执笔为念,落笔生情情感散文06-29

以我手写我心为题的散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