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星光散文

时间:2022-07-02 00:30:03 散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遥远的星光散文

  

遥远的星光散文

  我国最早期是由巫医、卜筮、庙祝引领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因为卜筮之事必是大事,而生产文明、生活文明是日常生活,属于小事,没有记录的必要)。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易,就是不断变化。一个字就抓住了事物本质——时间在变,空间在变,人在变,社会在变,没有什么是不变的。变就有规律,有些事物在规律控制下前进,有些事物又拘于一定的规律,在生活原点循环往复。《易经》绝不是某个人,某段时间突然完成的,而是薪火相传——一种循序渐进的文化传承、积累和发展的结晶,它代表了古人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趋吉避凶的哲理,是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可以想象,古代人的生活条件十分落后,没有最基本的照明用具,天天望着太阳东升西落,夜夜唯见河汉巡天,月缺月圆,也正是令他们最不安全、最不方便、甚至最恐怖(毒虫巨兽的危害)的、慢长的黑夜,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灵感——因此可以说,作为易的理论基础:“阴阳说”来自最简单、最常见的昼夜循环现象。

  古人应该在更早的时候就认识了地球磁场,在伏羲“洛出书、河出图”之前(在水中呆了多少年?中间是否有失传断代过程?谁也说不清楚),就确定了东西南北,更可贵的是,将东西南北及亚方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纳为八向,归入阴阳,指南针的发明是发现地磁现象很多年之后的事情了。我国第一大发明:指南针的发明,就此而已——完成了它的使命。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约6500多年。墓中用贝壳摆绘的青龙、白虎图像栩栩如生,与近代几乎无异。河图四象、28宿俱全。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时已知必被发掘。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龟腹玉片,则为洛书图像,距今约5000多年。可知那时人们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图、洛书之数了。据专家考证,形意墓中之星象图可上合二万五千年前(当然要排除复制不准、地质变位、测量不精的可能性)。这说明邵庸等先哲认为‘河图、洛书乃上古星图’,其言不虚。”

  西周《尚书?洪范》记述的是周武王与箕子的对话中谈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五行早就蕴含于八卦之中,只能说《洪范》是第一次记录先人这类言论的作品。

  阴阳加上先天八卦进而演化为太极八卦图,重新排定了八卦位置,公认为系伏羲所创(可从中看出,卦以图表示,说明那时文字尚不发达,也没能为每一卦标注相对应的文字,或者可以证明那就是文字的需要与书写的原始冲动)。《史记?周本纪》有载:“文王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64卦”。周文王(西伯昌)被崇侯虎陷害而被殷纣帝囚禁在羑里的七年中潜心研究易学,从而推演出乾为天、坤为地等64卦,罗列了各种事物的态势、性质及当量。他在太极八卦基础上,扩写、演变,并集结而成,反映出那时社会发展水平及各层面的精神文化生活。

  战国时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圣贤叠出,群星熣灿。

  老子学易后,完成了《道德经》。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孔子及后学之手共同编成《易传》,共7种10篇——《彖传》、《象传》、《系辞传》各上下篇,《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被称为“十翼”)。从而基本完成了易经的解说、运用系统。夫子为了编易、演易,“韦编三绝”,最后尚叹:“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朱熹译易,使之更接近读者,人民大众更容易理解和运用。

  过与不过,一是指符合道德行为标准,二是指选择行为方式,三是指做事程度。

  可见,易经,弥纶天地,包罗万象,超越时空,亘恒万代,无古无今,无小无大——真乃“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在很多历史伟人心中尚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可见易经的哲学价值。易经内容涉及到天文历算、地理、生物、伦理、道德、哲学、政治、历史等诸多方面,表示世界上最基本的事物及其本质;表示事物发展变化的态势;表示人与事物及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忧过尤不及而取其中庸,喜防患未然期否极泰来。它还有许多有价值的方法论,如简单性原则、相似性原则、循环原则以及稳定与不稳定、无穷演化的思想等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中说:易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易之为书,推天道明人事者也……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数……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易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繁,是指庞杂的体系,深奥的哲理。

  

  但是,先人发明了指南针并没有停留在简单指向上,而是逐步认识到了来自地球八方的地理、气候特征及潜在的能量,并以此为据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行为,达到趋利避害的作用。天为乾,坤为地,震为雷,艮为山,离为火,坎为水,兑为泽,巽为风。西方泽地多金,东方多木,属春多雷,东南多风。最强烈而且明显的是北方多水,易散热为冰。南方高温,灸热难耐,南北两极,对峙不息。根据八方及时间空间的结合,形成先天八卦,细化而为后天八卦,在时空转换中,原空位与时位间错之后,产生一定的效应,以阴阳图形标志出来,并配合上述各态势,形成卦辞——爻分阴阳及主观序位。如地天泰,就是下坤上乾重叠,水火既济就是上水下火重叠。单从阴阳演64卦并列出符号是很容易的,但其“卦象”却来自时间、空间转换之中,产生的奇妙的自然效力并因而名之,却十分不易——这是需要反复观察,反复验证,不断总结才得以认识这些自然属性、态势的。也包括衣、食、住、行、人生信仰、国家政治制度等,具体分类可见:

  有代表时态的,如屯、蒙等(屯、蒙既是时态,也可代表生物生长初期的一种艰难状态)。

  有代表物态的,如鼎、贲、泽等。蛊:盘上的蛆。革:改革的时候或潮流。

  有代表事态的,如讼就是需要解决的纠纷——自古有之,不是争领地,就是争食物,或争异性,和平解决不了,就以群或族为单位进行“师”。水火既济、水火未济,解、困、涣等,履:踩着虎尾巴。泰:顺风顺水,万事通达。

  有代表情态的,如比表示兄弟姊妹感情、同人就是讲团结,和睦相处,与没有秘密的朋友在一起,就是诚信的意思,豫(是欢乐的情绪)、观、咸等。遁:退步退守之意。姤:邂逅,不期而遇。

  有代表方位的,如乾、坤、坎、离、震、兑等。

  有代表趋向的,积极的,上进的,或者是道德上的模范,或者在地位上的迁升,如晋、升等,萃:人气聚集。

  还有代表量化值的,如小畜、大畜、大有(风调雨顺,丰收在仓)、小过、大过(走极端,做事力道不足或做过了头),丰、损、益、大壮等。

  有生理状态或生产生活内容的。如中孚、井、噬嗑,蹇:雨雪满途,冰天雪地赤足而行的艰难,损:推车掉耳,雪雨相欺,蹇滞泥涂,是劳动人民艰难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有代表工种或生存技能的,如师:从军,多人之间强烈的冲突,有国家存在后,形成了独立的专门的职业——不论什么理由的矛盾,达到一定程度的冲突后,都可能上升到“师”。物性或事态,都来自劳动和生活的体验和总结。

  有追求理想方面的,励志、养性莫如乾坤之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颐:就是有吃有穿,养尊处优的美好生活状态。晋、升,表示人的道德修养到一定程度后,社会地位随之上升。

  有代表社会公德方面的,谦,表示恭敬的样子、谦虚的心态。节:生活节俭、心理节制,行为克制,都是守德的行为。无妄:就是不能做违反人性、违反社会制度、无道德的事。

  乾坤指“天尊地卑”,“刚柔相摩”,体现了做人的道德趋向与做事中庸不偏的重要观点。

  乾坤不但代表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更代表忠君思想,如“天尊地卑”,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天道地道,有律可循,不可违背——道法自然。乾坤论,也就是夫妻、父子、君臣等社会秩序的原始思路——在那个历史时期,忠君思想是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重要一步,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也是当时社会最高级、最重要的政治准则。

  《易经》64卦囊括了生活中的各种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的性、态、势,有生命的哲学,生命的智慧,生命的向往;有爱和友谊的情感,有各类真理,有人间希望,以便给出生活、劳动中的趋利避害的价值取向和进退可依的标杆。它提示人们在什么时间,什么空间会有什么样的自然力量,这种自然规律,宜预之,顺之,避之,而不可抗拒。它为人类规避自然风险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能有效地保全生命,促进健康,进而改造生活环境,从而更好地发展人类。

  

  不仅如此,八向的定则,还与人间四季无缝对接,将天文物象与人间地理八位结合在一起,将空间与时间精确地融为一体,震雷代表春天木,午离代表夏天火,兑酉代表秋天金,子坎代表冬天水——并与辰戌、丑未土等五行物象融为一体。

  战国后期,确定了五行的生克关系。它们是如何相生的呢?冬天的坎水生春天之木,春天之木生夏天之火,夏天之火生土,土主要在未月(午火生未土),但相邻两季之间,前后各取15天组成了土(天干戊己和地支丑、辰、未、戌均属土,土所占比重最大),土生秋天之金,秋之金生冬天之水,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顺时而生,生生不息,逆时而动,处处受克。

  五行是世间五种物性及其运行方式,五行也是分阴阳的。

  坎为水,离为火,直接就用了五行之名,说明八卦最初形成之时,就有五行生克理论存在了。易经八卦、中医学、风水学、奇门遁甲等都是阴阳五行理论的具体化表现形式。

  八方定位被风水学者奉为圭臬,这一重要大分支,成为帝王将相住宅秘术的理论基础。也是《藏经》人死归藏的方位选择理论基础。

  将生气——一白贪狼水星、天医——二黑巨门土星、祸害——三碧禄存木星、六煞——四绿文曲木星、五鬼——五黄廉贞土星、延年——六白武曲金星、绝命——七赤破军金星、伏位——八白左辅土星代入阳八宅,并随规律运行,俗话说“风水轮流转”,风水是随时不断变化的,而且不同的人居住有好坏不同的反应,这就是阳宅风水理论。

  将“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代入形成奇门遁甲,并随规律运行,成为确定最佳攻守时辰与方位的军事秘术。

  将“胆、肝、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代入形成人体十二经络,顺时养生,百病不侵。歌云: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病有阴阳五性,药有阴阳五味,辩证诊病,对症施治,这就是传统中医学原理。

  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生肖代入八卦公式,加载其中后,同样形成五行相生、相克或生克冲合的关系。这一分支就是命运预测(算命)的理论基础。

  时间就是空间的定位,空间就是时间的指针;同时与阴阳五行相结合,确定物性及运行规律。西方哲学重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其实就是“物”的“有”、“无”之争,看似大概念,却并无实际意义,而中国的哲学重在对物性之认识,看似小概念,但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种哲学,象中国的时空观那么精确,那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们就是一个圆,或者叫环,我们的祖先虽然没有在天文上把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弄清楚,“天圆地方”说也没能准确地描述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及地球的形态,但已将其运行规律说得一清二楚,分明的四季轮回,就是地球往返循环的最好证明,实质上只是没能从立体空间的角度,捅开一膜,在天文学上功亏一篑,致使我们的排名永远定格在西方天文学之后。

  当然这种时空一体的观点,仅限于地球。超出这个范围,就不一定有阴阳交替,四季轮回之说了。但是,离开了地球现有的“苛刻”条件,也就没有孕育生命、发展生命的基础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论居住地球与否,不论在哪个行星上孕育生命,其基本生存条件必须与目前地球的条件基本一致才有可能实现。

  

  有了这些理论基础的铺垫,阴阳五行理论就水到渠成了。每卦仅占5.625度的64卦,它们形成在卦图上相反、卦名上相对的32对,如乾与坤、坎与离、否与泰、损与益、节与涣、遁与临等等,一好一坏,天地之间,昼夜之复,圆缺之论,晦朔之辩,明暗之差,南北之分,男女之别,生死之隔,这些明显的阴阳关系,此消彼长,两极相对,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其联系却又是模糊的,渐进的,相互穿插与渗透的。如湿到燥,寒到热,东到西,小到大,短到长,上与下,左与右,都是自然过渡,正如一个圆环的滚动,哪是上,哪是下?哪是西,哪是东?哪是始,哪是终?中国的哲学观就高明在这些地方,什么东西(形名)、概念都是相对变化的——这就是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除生和死之类概念有明显的分界线,形成绝对对立之外,其他都是模糊数学论上的两个对称而又有间隔的点。如水火是对立的,但从温度角度而言,就是温度计上0度以上的两个有一定距离的点(如白磷的燃点是40℃,柴油的燃点是220℃,煤油的燃点是80℃,红磷的燃点是240 ℃)。小白菜在结霜时(0℃)被冻伤,温度上升10℃左右又会被烧伤,白菜就蔫了。冻与烧就是温度计上的两个有距离的点。

  生与死是绝对对立的,但就其过程而言,其间经历了呼吸停止、脉搏停止、心跳停止、各种生命运动停止、各种生命感觉停止、脑细胞死亡、全身细胞死亡(直到最后一个细胞停止生命活动)等过程,也就是说,生与死也是一个渐变过程。在医学上,脑细胞没有完全死亡时,经抢救,也有恢复生命的个案。脑细胞完全死亡了,而心跳呼吸仍然存在,就形成了植物人,只要护理得当,再“活”十年五载也不在个例。过去有人认为心跳停止6分钟以上为生物死亡,又有人提出在心跳停止的基础上,意识消失为生物死亡,现在研究证明,这些说法都不准确。如何科学定议死亡的概念成了一个生命科学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孔子的中庸思想应该源自“易经”这一规律。在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定律’”也是这上理论的延伸和重要支撑者。一分为二,合二为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老成阳,阳老成阴,此消彼长,否极泰来——对立统一之哲学母本。

  生物是有明显进化层次的,食物链更有层次,一物生一物(寄生、共生),一物降一物(天敌)。五行囊括了世间万事万物,也就是说世间万事万物可归为五类事物属性或者五种事物运行状态。他们是相生的关系,同时也有相克的关系,生中有相助之意,克中有相泄之势,水太多则烂根,木不得活——泄不行的话,那就需要从上流截源,减少金生水的能力,才能保持动态平衡。这些认识都是深刻的,措施是十分精准到位的,在逻辑上也是十分严谨、科学的。

  在哲学上空谈容易让人产生空幻迷茫的感觉,以致不知易的人,或不全知易的人,或别人用心的人,往往认为是迷信的东西——因而一脚踩进老泥或一棍子磕死,这是对易的浅见或无知,或者是恶意歪曲。然而事实上他们是存在的,而且具有强大的暗能量。人因生活在有重力的地球上,得到地球的蔽护,感觉不到这种强大的力量——就象感觉不到地球的吸引力一样。否则人绝不能克服各星球的引力形成的牵拉或挤压。连生命都没有生存的可能了,更不必说自主的个人行为——人只能象一块岩石或冰块一样,被真空撕成齑粉,要么在行星带飞行,要么到无边无际的宇宙中漫步。

  

  《本草纲目》中关于“桑根白皮”的资料:

  桑根白皮

  【修治】《别录》曰:采无时。出土上者杀人。

  弘景曰:东行桑根乃易得,而江边多出土,不可轻信。

  时珍曰:古本草言桑根见地上者名马领,有毒杀人。旁行出土者名伏蛇,亦有毒而治心痛。

  故吴淑《事类赋》云:伏蛇疗疾,马领杀人。

  曰:凡使,采十年以上向东畔嫩根,铜刀刮去青黄薄皮一重,取里白皮切,焙干用。其皮中涎勿去之,药力俱在其上也。忌铁及铅。

  【气味】甘,寒,无毒。

  元素曰:苦、酸。

  “根出土者,有毒可杀人”,“旁行出土者名伏蛇,亦有毒而可治心痛”。“采十年以上向东畔嫩根,铜刀刮去青黄薄皮一重,取里白皮切,焙干用。”

  ——叙述详尽而又神奇,可窥中医、药学之精深。“向东畔嫩根”尤其引人注目,桑树根走向不一样,老嫩不一样,土上土下之露于空气与否,药性均为之变,以阴阳五行之目光观察之细,体验之准确,应用之神奇,可见一斑。

  阴阳五行理论由传统中医学给予了极为详尽、逻辑地实践了。内外病因分为八斜——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后四种是身体的四时态,前四种则是外界致病因子,通过辩证法可归纳为八纲,即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以望、闻、问、切的手法了解症候,再用五行生克观辩证看待病因、病理,又用五行辩证的医疗原则及方法施治。最后可通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进行治疗。可以说中医最前沿、最直接地诠释了阴阳五行理论。阴、阳,虚、实来自量化,暑热、寒湿来自南、北,也代表病因,表里指明病在体内的位置及深浅程度。中医的“理、法、方、药”通过几千年的实践,在客观上它是有明显疗效的。而且中医的经络学,在解剖上、组胚上、病理上是根本找不到实物的,但通过针、灸、掐压经络上的穴位,就立马产生了相应的医疗作用和效果。猴子吃木碳,野猪、鹦鹉吃白泥,八哥用蚁酸治疗寄生虫,鱼类有由小鱼及小蛇组成专业的医疗队,这些低等动物都懂一点医术,何况人类?但这是需要几代、几十代、甚至上百代人的实践才能积累、总结出来的,它绝不是虚诞的、迷信的。

  其实,中医阴阳五行理论首先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没有这种哲学理论的支撑,传统中医的认识论及方法论是不会空隙来风,平地产生的。学中医只要懂得了阴阳五行,再加一点药性、方剂知识,一通百通,就能成为一个医生,所以古时那些落魄文人,很快就能转换职业角色。唐朝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红楼梦》中写出那么多涉及中医的方剂、食疗方法,且精妙、深刻,说明曹雪芹对易经及中医是有深入研究的。中医在预防医学方面,提倡未病而治的理念(亚健康调理及预防观点)就很独特,实践中也明显有别于西医学的思维方式、解剖基础、病理内容、防治原理、治疗方法,可以说彼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具有特有优势的中医学自成一格,以自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动力,推动着人类医学发展和变革,同时对促进人种进化、人类健康、精神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具有十分重大推动作用。

  为此,中医学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早已走出国门,传播至全世界并被广泛地应用和接受。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现已传至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科学价值和卓越疗效已经为世界医学界所公认,中医学正在被地球村民们日益广泛地接受,其意义和价值已得到世界公认,中医药正在走向国际化。

  现代大型计算机对天气的预测是十分精确的,为什么,因为它是自然;因为它基于“现在”——季候、空气的成分、密度、温度、压力、运动方向、阻力因素等等,决定了“明天”的变化方向、态势及预报。

  据阴阳五行预测人生,应该说也是有一定的准确性的,但是,因为有“人为”因素的干预,“不可能”之事,必然不发生,“可能”之事,未必然发生。因此,与卜筮、龟卦结合之后,伟大的阴阳五行理论就容易误入歧途,成为迷信的帮凶,走进了宿命论的死胡同。也就是说伟大的理论框架,产生了非常渺小的、畸形的结果。只有中医学才是其中唯一发育良好的果实。但是传统中医学的运用,如巨杉结出尘粒一样的种子,仅占伟大的阴阳五行理论冰山之一角,是大海流出的一条小溪,在空间、地理、物质等科学领域还有更为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前景,有待研究开发。

  

  《吕氏春秋》言《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遥远而又微弱的星光,其实是来自一个个十分巨大的恒星所发出的光,它们穿越时空达4.2年到131亿年,才万万幸与我们相遇,已经衰减得可以数清它的光子。这些光是光中之光,光的精华。

  “大道至简”,宇宙以“物质的运动性”、“同性相吸,异性相斥”、“引力作用”、物质在一定高温高压下产生裂变形成恒星等十分少量而又简单的原理构成了复杂而有序的物质世界。在空气、水、阳光、物质成份合适的条件下,由氨基酸逐渐组成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在“能量打包,被动传递”作用下,形成海陆蓝鲸、恐龙等巨大的生物。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在最早时期应该是由同一种原始生物进化而来的?——达尔文认为人类是由猿猴变化而来的,这个理论是对的,但这只是阶段性理论,是近六千多万年左右发生的事,而生命出现的时间大约是三十六亿年左右的事,而且,早期的植物与后来的动物都应该同出一源,人类也包括其中猿猴之前是什么动物?不得知,不得知之前是什么?更不知得。

  生命在不同的环境下,以进化、分化或近临种属间的杂交方式发展的,始终绝对保持着传承有序的发展脉络,主流是进化。每次(!)DNA基因的突变优势,哪怕是非常微小的变异所产生的一次进步,都会成为运动先趋,引领同类生物进化,使生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直到人类出现。每次进化的弱小优势,都表示将淘汰一部分落后的基因,甚至生命个体(没有竞争优势,就可能在交配权、食物占有、地盘占领上驱向劣势,甚至容易直接成为食物,直到物种消灭;或停止进化成为生物活化石,或转化为其它种类生物),这是生命发展的基本规律。

  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生命体,由于有其优越性,故而在不同环境下(生物群落、气候、食物类别及多寡等)激变(分化)成同类相异体,生物的多样性也就是如此完成的。在这里就有一个特殊问题,是适应性还是需求性是进化的动力?具体点说是生物主动适应环境还是被动适应环境的表现引起生物进化?变色龙的变色、枯叶虫的伪装、小丑鱼的花纹多样性、乌贼学黑曼巴环纹水蛇……若不如此则很难得到生存——有变色的,有变形的,有增设器官的,有增加或改变器官功能的(由腮呼吸变肺呼吸,又从陆地动物返回水生动物)等等形式。最醒目的是章鱼能在几秒钟内将自己的花纹变得与周围环境一样,使它的天敌难以发现它。这决不是毫无意义的乱作为行为,相反,生物进化达到了极端科学、极端简约、极端便捷的程度,决不做无意义之功。

  明显的变化似乎要上千年、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才能完成。被命名为地质金钉子的“牙形石化石”在齿数上的一点变化,就经历了一千万年。但用现代科学的眼光可见,各类生物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一定的进化成就(姑且叫进化,有时、有些内容也可能是退化,但主动方向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

  适应——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也是适应变化的基础理论。为此,人在风水中的适应性或变化,也在理论上是存在的,在某个时段,某个环境下,哪些脏器、经络处在活跃兴奋状态,表现出特殊或专一的功能,就表示在那个时段,生物对外界的感知、认同、应激反射能力更有针对性、并更强一些,更持久一些。

  伪装是为了防范敌害,保护自己,但有时伪装也是为攻击敌人时,延长被敌人发现的时间,敏捷度、速度、方式、伪装能力、变形程度,这都是生命智慧的表现形式。

  人类在不同的风水下,产生不同的适应性和适应能力,常人未去感知,常人也就难以理解,正如我们天天生活在强烈的磁力线下,它对我们人身具有极大的干扰力,又如月球能掀起地球3-5米高的巨浪,但我们人类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一样。当风水师提出来时,常人又会认为太夸张。

  《阴符经》有言:“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瞎子听力好,聋子的视力好,脚残人手肌发达,双手残废的人,可以练习用脚来写字、洗脸、切菜做饭——这就是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人体功能代偿。人体潜意识的主动适应性就是风水作用的基础。

  笔者曾在《以利动之》中说过——“趋利避害”,侥幸道出人类生存的本能,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观点是“优胜劣汰”,如何优的呢?进化而优;如何进化的呢?适应环境变化。适应环境首先强调的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生物本能,第二是适应环境也分两个层次,一是被动适应,一个是主动适应。被动适应,是指环境变化了(或到了一个新的环境),生物随之而变化。主动适应则是生物体准备有多套随变化而变化的方案(细胞的多种显示或未显示的功能),需要用哪种变化,立马就启动哪种变化程序和功能,甚至预知环境变化而提前应变。在生物形成早期(也可能是寿命较长的生物在幼年期),被动适应环境变化而进化的比例要大些,而生物达到一定智能高度后(或生物在成年期),就会主动趋利避害的,尤其是高级灵长动物——人类,能更科学、更艺术地占有“利”,运用“利”,确保生命延续、族群生存、繁衍和昌盛。

  世间常有夫妻相之说,为什么呢?愚以为,一是同在一屋檐下,受住房环境影响而至相貌有所同化,二是男女相授体液,体液中含有一些激素等物质,引起双方体貌有所同化,三是因爱慕而趋向之,男相向女相走近一点,女相向男相走近一点,久而久之,则夫妻相成也。总之,夫妻感情越深,相处时间越长,夫妻面相越相近(当然,哪种理论所占比重大些,或同时存在,暂未作科学调查统计,不敢断言)。

  听似天方夜谈,其实,这正是风水学对生物的潜在影响和生物因之而进化的结果。

  环境就是包括食物类型、成份,地形、高度、土质、湿度、酸度,空气、阳光等综合性的条件,你说风水有意义吗?

  人类进化之路还十分漫长,前景令人震惊和向往。

  如人类胚胎时期的干细胞,可以分化成无数种人体功能细胞一样(在人体成型后,仍然发挥着某些细胞群的补充、修复等作用),人类还将进一步进化——以巨大的脑储量完成新知识的储存,学前班到博士后的学历不到10年;直接摄取太阳能并转化为生物能;不需要活动时,人体可以较长时间地保持冬眠;蝙蝠的超声波收发功能被人体利用,也能听到次声波,使人类具有强大的环境感知功能(包括分析客体物性、精确测距等),甚至代替无线电功能,以特定震动频率摧毁物体分子结构;人类的视觉将得到大幅度拓展,具有红外夜视能力和X光透视能力;改变人体结构,更简洁,更精巧,省能耗,使步行更轻快,如轻功,能飞翔,手的动作更快捷,更准确,肌肉以克和毫米为计量单位准确发力。电鳗的放电功能将植入到三角肌群或股四头肌上,它将赋于人类以强大的生物电能,以眼球之玻璃体为聚光凸透镜发射激光;直接感知他人的脑部活动及思想,意念控制他人行为。还有如壁虎一样的肢体、器官再生功能,使人类做到永不衰老。这一切可能只需要交给时间去完成——可以自动进化,也可以采用科学手段,诱导人体进化。

  目前,上述一些特异功能都是生物细胞完成的,人类细胞也应该能完成。上述特异功能发生在低等生物身上,说明人类早期,可能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别、不同程度地具备上述部分功能,只是在进化过程中被淘汰了。将来,根据需要,可能激发出人体细胞恢复(返祖)或诱变上述功能。而人体经络系统可能就是为人体某些高能物质准备的管理系统、传输系统、应用系统。

  

  郭沫若先生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中说:“《易》的出发点原是一种辩证观。” “辩证”二字及其概念,早已上升到哲学的范畴和高度。

  德国数学家兼自然哲学家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算术理论并应用到计算机时,他的灵感就来源于中国文明的源头——阴阳理论。二进制也是中国“天河一号-A”计算机(每秒钟1026万亿次)的理论基础。

  1972年10月23日,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在香港大学演讲时说:“牛顿力学已被量子力学代替了,在量子力学中有条很基本、很重要的定律叫‘测不准定律’”。他认为这个原理与《易经》及老子学说十分近似,他与杨振宁从《易经》的阴阳消长原理中得到启发,提出了原子形态二组的奇偶性虽是不灭的,但不是不变的,而且存在着盛衰消长的变化,这一重大发现使他们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杨振宁读过《易经》,对于世界万事万物互相联系变化的观点、阴阳互变的原理、阴阳互补等问题,有着特别的理解。64卦的变化启发他与李政道一起打破了宇宙守恒定律,而发明了强弱相互作用条件下的宇宙不守恒定律。

  目前,中国的科学家以《易经》为基础,完成了“宇宙物质成因学”。发明者是在破译了伏羲古太极图,完成了拉普拉斯到爱因斯坦的统一理论,提出了崭新的科学系列理论。这一突破,将建立起一整套新的自然科学理论的基础,对当今世界一系列科学观念进行一次总体上的大盘点、大疏理和根本性的大改造,构建十分宏观的理论大框架。

  

  什么是天时、地利、人和呢?

  曹操占天时,孙坚借地利,刘备靠人和,均形成完善的政治集团,这是中国古今认同的大哲理——“成功三要素”。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属羊)挟天子以令诸侯,汉朝气数虽尽,却是法统政体,余威尚在,这是正史所言的天时。他于公元174年(甲寅, 羊之天喜星)被举为孝廉,公元184年(甲子)拜为骑都尉,208年(属鼠)任丞相,213年(属蛇,羊之驿马星)称魏公,216年(属猴,羊之红娈星)封魏王。

  东吴孙权(生于公元182年属狗)划江而治,偏安一隅(江东之地非全国政治、军事必争之地),他也完成了鼎之一足。

  刘备(生于公元161年属牛)得势较晚,其政治集团素以和为贵,志同道合者而结集在一起,艰难地打下荆、蜀、益等地,也爬上了政治巅峰。刘备与生于公元162年(属虎)的关羽、生于公元167年(属羊)的张飞能桃园三结义,因为牛是虎的红娈星,羊是虎的天喜星,他们故而结成了坚固的政治小团体。

  曹操得益于北方,孙权得益于东南,刘备得益于西方——他们各自均在对冲方位得到最佳发展,地利上几成定律。

  生我者父母、我生者儿女,克我者官贵(过去叫官鬼,鬼也代表了一些不可名的暗能量),我克者妻财、比和者兄弟——道理就是这么现实、朴素无华,而又深入简出。当生克关系被应用到家庭、亲族之间,人与人之间,使人一看就明白——当然,妻为我克者,是一种男尊女卑的思想,要摈弃的。官贵也是一个老掉牙的概念,但上级官僚能改变下级人群的思想、言论、行为、甚至命运,这却是不诤的事实。

  在宇宙间,没有什么物体是独立的,独大的、独强的,更不是无限的,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才能保持世间一切事物的平衡及动态平衡。恐龙因食物来源、空气压力等因素注定它们不能再长得更大,进化之需要也注定它必将灭绝。整个浩瀚的宇宙重复着大爆炸,形成上亿个星系、亿亿颗恒星;恒星带着自己的行星逐步衰老,变成红巨星,中子星或黑洞,整个宇宙经坍塌回归如零;再爆炸、再坍塌;再爆炸、再坍塌;以150亿年为单位,循环往复如钟摆。上一周期没有任何残体、信息留存于第二世。

  人类发现地磁比发明指南针又要早N多年,除指南针以外,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比起“阴阳五行”理论来,可算作是“徒子徒孙”了,而且所涉范围十分狭小。《五帝》篇中记载:“……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时的人类,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生存条件艰苦,是怎么站得高看得全,站得久看得远,方法简单而研究深刻的呢?而且文字稀缺,语言尚不发达,交流困难,传播局限、缓慢,却能总结得那么深刻、精辟,可以说有些古人所展示的智慧,贡献巨大,影响深远,至今令我们谨仰、敬畏。“阴阳五行”理论也是天人合一理念的重要支撑体系,它对人类贡献是独特的,伟大的,永久的,还大有拓展的空间,如遥远的星光永远照耀着我们,如远古文明的星光指引着我们。因此笔者认为,“阴阳五行”理论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