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衣食为话题的散文

时间:2020-12-08 13:15:57 散文 我要投稿

以衣食为话题的散文

  人们一生中有不必做的事,有偶尔要做的事,有常常要做的事,也有永远要做的事,穿衣与吃饭即为我们每日必要料理之事,因为衣食无忧是我们从事其他一切事情之基础,只有免于受饥寒之苦,才能正常地去学习、研究、思索,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艺术精品,探究出更科学的生命规律,获得更充实的生活乐趣。桓宽《盐铁论》言:“衣食者,民之本。”古代中国以农为本以商为末,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于是农业无比兴盛,然而人们依然有衣食之虑、饥寒之色,则缘于封建统治者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制度,致使朝廷官吏府内粮食丰腴,而村野乡间则“路有饿死骨”。人们存在于世上奔波劳碌,绝然不只是为了穿衣吃饭,还有更崇高的伟业要去创造,然而缺少此生活基础,生存尚且不能,更谈不上创造伟业的宏愿了。陶渊明诗言:“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衣食之于人生犹如根茎之于树木,河水之于鱼儿,无根和水,树与鱼便不能存活,只有当它们能够生存下来,树木才可以更加茁壮地成长,鱼儿才可以更加自由地翔游,以此而观衣食与人生之关系,也是这样的道理,没有人不以衣食而生活于世,就像没有巧匠能不打地基而建房,没有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以衣食为话题的散文

  原始社会的人类虽然还很愚钝,却还是知道穿衣蔽体以御寒和打猎以充饥的,那时用树叶制成服装,粗泛简陋自不必言,只不知现代人可有以为那很浪漫的。后来人们懂得怎样养蚕,怎样用蚕丝制做丝绸布料,于是人们的服饰不仅用以蔽体与御寒,而且能以艳丽的色彩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穿衣逐渐由实用方面转为既要实用又要美观的方面,直到现在,这一观点仍是适用于人们的服饰选购,而且对美观的要求渐渐超越对实用的关注。女子对服饰的敏感是远远超过男士的,这是没有异见的,不仅古代亦然,而且外国亦然,因为女子对美的追求很强烈,也许还有一些虚荣心或嫉妒心,但却是很多人乐意欣赏的。我们走在大街上、商场里、公园里,总能看到人们服装的款式各异、色彩繁杂、品牌繁多,有老年服装的朴实稳重,有青壮年服装的高贵典雅,有儿童服装的轻便活泼,我想人们穿衣的风格就代表他们生活时期的某种品性,从一个人所穿衣服的色彩、形态,几乎可以辨别他的年龄、职业和兴趣。

  西方服装渐渐地为东方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所接受,已是一种不可阻遏的趋势,除了因为宗教信仰、风俗民情、职业需求等方面的因素,世上大多数人都愿意穿西装,男士追求西装的尊贵庄重,女士追求西装的简约典雅,于是我们常能见到男子穿着一袭灰色的西装在道上豪迈地行走,女子穿着雅致飘逸的衣裙在商场悠闲地购物。当然也有很多人喜欢中国特色的服饰,比之于西方服装的华丽,中国的服装则少了几分浮夸多了些许朴素,以此也可窥见中国与西方社会的文化差异,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品味之不同。我对于服装有一种特别的观点,我喜欢看到别人穿着西装绅士的气派,而自己则宁愿穿中装,因为我即使穿上西装,也不具备一点绅士的气派,这倒不是我不够自信或自卑的原故。至多上身穿中装下身着西裤,真可谓中西衣结合,却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种穿衣风格。但大多数时间,我并不关注穿衣的问题,也许因为这太琐屑、太平常了,就像我准备去吃早饭时,我不会问自己:我为何要去吃饭呢?

  如果说服饰已成为一种时尚的文化元素,那么饮食则是一种特别传统的文化元素,人们不仅要以食物充饥,还要使食物色彩鲜艳、味道鲜美,有很多圣贤并不掩饰他们对食物精细的要求,《论语乡党》言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饮食的享受就是对一种文化产品的享受,也是对生活的享受。人类能够生存总需要填饱口腹才行,于是我们不得不勤奋、辗转、忙忙碌碌,一生辛劳多是为了免于饥饿,正如陆游诗云:“人生口腹何足道,往往坐役七尺躯。”李渔在《饮馔部》记载:“吾观人之一身,眼耳鼻舌,手足躯骸,件件都不可少,其尽可不设而必欲赋之,遂为万古生人之累者,独是口腹二物。口腹具,而生计繁矣;生计繁,而诈伪奸险之事出矣;诈伪奸险之事出,而五刑不得不设。……草木无口腹,未尝不生;山石土壤无饮食,未闻不长养。何事独异其形,而赋以口腹?”也许这就是造物者特别的安排,如果人类真无口腹二物,那么他们还会奋发改造生活改造世界吗?还会有饥饿之时吃上一块饼的快感吗?还会有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吗?还会有厨房、厨师和烹饪吗?

  我们对饮食的享受不是说就是大嚼鸡鱼虾蟹,不是要饱尝山珍海味,而是享受烹调的技艺,食物的'色味,其实虽无名贵菜肴仍能在平淡的蔬食中获得乐趣,《论语述而》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杜甫《客至》云:“盘飧市远无兼味,尊酒家贫只旧醅。”也许只是自己园圃里种的蔬菜,也许只是山林荒地里长的野菜,最自然朴素的食品,加上调料、汤汁的烹调,也能奉上一碟美味的菜肴,和朋友尽情地享用。中国人特别重视食物的色与味以及其养生的功效,这与西方人重视其营养有一点不同,中国人为了追求食物的精美不惜耗费许多时间和精力,西方人则似乎力求简约与营养可口,也许早上只吃一些面包和牛奶,其他时间吃炸土豆片或牛排之类,总之,他们在烹饪方面下的功夫没有中国人更多,当然在色味鲜美方面也不如中国菜肴的丰富。有人说:“上有天堂,下有厨房。”真道出饮食于人类的亲密性,只是我们不要只保证不受饥饿之苦,还要把饮食作为一种文化继续发展下去。

  衣食文化的发展必然会打破每日只是机械地穿衣、吃饭的平庸之状,提高我们生活的情趣和品味,把这一人生的根本问题处理地更好。虽然也有许多圣贤讳言这一命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思想的渴望,谈论衣食已不再是寥寥无几的事,有许多关于饮食的著述流传甚广,如李渔的《闲情偶记饮馔部》,袁枚的《随园食单》等,于一种闲适谈论中展现生活的意趣,怎能不是一些好的文化著作呢?现在人们大都能不受饥寒之苦,而去追求更高的文化方面的享受,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我们做一切事情的基础,就是要解决人类的这一根本问题——穿衣与吃饭。

【以衣食为话题的散文】相关文章:

以秋天为话题的散文随笔08-03

以青春为话题的散文随笔600字08-03

以散步为题的散文10-07

以依恋为题的散文10-07

冬日散文诗歌 以冬为话题的经典诗歌鉴赏07-27

以父爱为题目的散文10-07

以父爱无声为题目的散文10-07

以暑期感怀为题目的散文10-06

以开学为题目的记事散文10-06

以古诗词为话题的作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