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陋室铭

时间:2022-08-13 15:25:13 刘禹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刘禹锡的陋室铭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刘禹锡的陋室铭,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刘禹锡的陋室铭

  刘禹锡的陋室铭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所著,被选人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擢进士第,授监察御史。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陋室铭》作于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华富贵,洁身自好的品格。

  关于刘禹锡陋室的处所,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河北定县(旧中山郡),一说在安徽和县(旧和州)。定县说的理由是,该县南三里庄有陋室存世;和县说的根据是,刘曾任和州刺史,和县城中也有一陋室。

  笔者认为,朗州(今常德市)才是刘禹锡笔下真正的陋室。

  从其家庭背景来看,刘禹锡家族世代为官。说远点,祖先是汉景帝贾夫人的儿子刘胜,被封为中山王,子孙就成为中山人(旧中山郡)。说近点,他的曾祖父刘凯,官至博州刺史。祖父刘媓,开始任洛阳主簿。兼考公署外面的事。任满一年后,升殿中侍御史,死后封尚书祠部郎中。父亲刘绪也是读书人,天宝末年进士。后来在浙江西道公署任从事,同时兼任管盐铁的副使,接着就带殿中侍御史的衔,在埆桥主持盐铁事务。这么一个世代官吏显赫的家庭,河北定县(旧中山郡)禹锡的祖籍,房舍又怎么会简陋呢?

  而和县的陋室,是刘禹锡长庆四年(824)——宝历二年(826)在和州刺史上任所建。此此,刘禹锡正是新官上任,先避开他理应居住府衙不说,对于这么个上马管兵,下马管民的一州之长,怎么会有那“陋室”主人“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状况。更何况,刘禹锡常自比“卧龙”足见其勤于政事,大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由此看来,陋室在和县的可能性也不大。

  朗州有其修筑陋室的基础。且看刘禹锡自己的一段生平,就不难发现。

  刘禹锡20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幸而一次考中。隔了一年,又靠文才考取吏部取士科,任太子校书。丞相、扬州节度使杜佑、兼徐泗濠节度使推荐担任扬州掌书记。过了二年,又被调往京兆府主簿,后被提升临察御史直到户部侍郎,皇帝赐给紫衣,位高权重,振动一时,对于这样一位世袭官爵,而又少年得志,官运亨通的仕人,在这一时段时正梦呓着大展宏图,绝不可能会居陋室,独亨其乐之理,也根本谈不上“惟吾德馨”那种傲岸情操。

  然而,一场命蹇的改革,遭厄运,王叔文被杀,王丕被逼死,八司马被窜逐。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十年之久。所谓“应怜一罢金闺籍,枉渚逢春十度伤。”可见刘禹锡此时受尽了打击迫害,政治上失意从这时开始,满腔抑郁不平之气,也是由于革新惨败后所遭受的痛苦教训所至。“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谓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净狂沙始到金。”一曲《浪淘沙》何尝不是他贬居朗州的真实写照。然而,他没有退缩,没有气馁、没有屈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千古名句正寄托了他的政治热情。尽管失败后政治环境险恶,但他仍能“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咏史》”,“岁寒松柏犹依然”(《辞李相公》),这就是他所持的人生态度,很显然与《陋室铭》里的“惟吾德馨”相吻合。

  司马是一个闲职,不能参与政事。刘禹锡在朗州期间除了拿朝廷的薪俸标明他是官员外,其余和庶民百姓无异,州府里连个住的地方都有没有给他安排,他只好屈住在朗州城东招屈亭(朗州人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修的祠庙)傍的一间小木楼里。正是这个时侯他才居住陋室,开始了真正的平民百姓的生活。刘禹锡的心灵深处是极不平衡的,但这又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或邀客谈笑,或窗下抚琴,或展卷读经,可以乐而排忧,舒胸吐意,寻求那些超凡出世的真谛。所以,史称禹锡“善吾言诗,在朗州十年,惟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

  朗州当时虽偏僻,但沉积着历史的神韵,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是一块迷人的神奇宝地,史书上称“常武为礼义之国”,“鼎城为文物之邦”。在漫无边际的历史长河中,来朗州作宰的不知凡几,但都曾给朗州留下了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这些无不给刘禹锡以激励。

  刘禹锡对朗州沿革的考证也很注意。他在《武陵抒怀》,《汉寿城春望》、《龙阳县歌》中反映了朗州古朴的民情风俗和安定清静的环境。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朗州北倚逶迤武陵,南眺连绵雪峰,史称“黔川之咽喉,云贵之门户”,要居衡山、君山、岳山、湘西诸山之中枢,得以吞洞庭湖色,纳沅澧灵秀,集山川胜景和诗情画意于一体,熔先秦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古代巫术文化与南方地域文化为一炉的湖湘文化又与原始图腾、宗教乐舞、民间傩戏结缘。正是这样,这片不高但颇含神秘的山岳,自古以来,成就了多少仁人志士。从尧、舜时期的善卷到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东晋时期的陶渊明等,他们都曾沐朗州山川灵气得武陵山水之助,而风靡于世。这些又无不使刘禹锡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朗州山山水水之中搜奇访胜,足迹遍及治下各地。桃花源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人间仙境,他的《游桃源一百韵》《桃源行》《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等诗叙述了游览经历。德山为五十三福地,又是德文化的始祖——善卷隐居的地方。刘禹锡在此地曾留下(《善卷坛下作》,说“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司马错是秦昭王时开发四川的大功臣,后来为了征服五溪蛮,平定黔中,曾建城于武陵沅江之南,刘禹锡写了《登司马错古城》,诗中说:“将军将秦师,西南奠遐服。故垒清江上,苍烟晦乔木。登临值萧晨,周览壮前躅……”意思是说,司马错领兵平定南方,现在沅江边还有古城遗址。看到的只是些古树被烟雾笼罩。在仔细周览之余,他感受到司马错的功业是了不起的。刘禹锡谒“伏波宫”写了《经伏波神祠》,在朗州以北三十里阳山,今名梁山。梁山因梁松而命名。梁松是光武帝的女婿,一生南征北讨,特别是破五溪蛮有功,后人为之立祠于梁山。刘禹锡写了《阳山庙观赛神》。注云:“梁松南战至此,遂为其神。”诗的首联:“汉家都尉旧征蛮,血食于今配此山。”

  刘禹锡还很留意郡内古迹的考查。诗中还提到了“北渚吊灵均,长岭思亭伯”、“华表廖王墓,菜地黄琼家。”“沈约台榭古,李衡虚落存。”这六名写的都有武陵典故。“北渚”指《九歌?湘夫人》中的“帝子降兮北渚。”与贾谊吊屈原意同,刘禹锡与屈原有着共同的遭遇,他对于“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灵均是很敬仰的。亭伯是后汉崔骃的字,因“博学有伟才”,和帝时做车骑将军窦宪的主簿。廖王指蜀汉的廖立,墓在县东北十里,其故宅在今常德市的砂井。黄琼是江夏黄香的儿子,仕后汉官至司空,“节操凛然”此人可能流寓武陵,其故居今已为菜地。“沈约台”在县西南五里,俗称“沈约读书台。”李衡是三国时吴国的丹阳太守,曾在沅江泛洲种桔。诗人对这些先贤无不敬佩。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朗州为南楚重镇,左抱洞庭之险,右控五溪之要。地理条件优越,沃野千里,民勤物阜。西汉以来,一直是(州、路、府)地方政权的所在地。

  刘禹锡居城东十个春秋,或驻足城墙上,或歇息于城垛,或极目远眺,视滔滔沅水蜿蜒东去,不舍昼夜,无限感慨。他几次在洞庭湖泛舟游览,写了《洞庭秋月行》、《君山怀古》,《望洞庭》等诗。在沅水河边的“招屈亭”刘禹锡写了《竞渡曲》诗中还说:“灵均何年歌已矣,哀摇振楫从此起。”竞渡起源即在屈原投江的那一年,表达了自己对屈原的敬意。值得一提的是当他的目光每每触及距朗州城不远处的德山山下那一线绕山而去的小河时,他仿佛看到了远在尧舜时期,那麻衣布民——善卷。这位舜帝曾以天下禅让而不受的“德”之巨龙,心甘情愿在此开坛讲学,以启智慧之窗,教化乡民,促进了南蛮之地人类的文明。在那水阔分流又一弯的交汇处——枉渚,那位“辞赋悬日月”的爱国诗人——屈原。当年在此回望楚都,并用那闪光的文章记述了他在德山留下的足迹,“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刘禹锡对常德的民俗民风比较熟悉,又无不从他的诗歌中体现出来。例如《武陵抒怀》中:“户算资渔猎,乡豪恃子孙。照山畲火动。踏月俚歌暄。拥楫舟为市,连甍竹覆轩。披沙金粟见,拾羽翠翘翻。茗折苍溪秀,苹生枉渚喧。”由此可见,当时朗州一部分人,以渔猎为生;地方上的豪绅,因为人丁众多,势力强大,可以巧取豪夺。耕种还没有完全摆脱刀耕火种;少数民族普遍存在着跳月、对歌的风俗。有的人以舟为家,在水上生活;民房建筑多竹楼,上面盖的都是竹片,有些男子在河里淘金,有些村妇在山间拾鸟羽。一到春暖花开,姑娘们有的到苍山去摘茶,有的到德山去采苹。《采菱行》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的诗句:“家家竹楼临广陌,下有连樯多估客。携觞荐芰夜经过,醉踏大堤相应歌。”

  刘禹锡的诗有深厚的生活基础,特别是从民歌中吸取了营养,创造成了大量的健康清新的民歌体小诗。《唐书》介绍说:“禹锡作《竹枝词》十余篇,武陵夷俚悉歌之。”他自己也说:“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在他的集子里,大量的乐府诗如《蛮子歌》、《踏歌词》、《柳花词》、《竹枝词》、《扬柳词》、《浪淘沙词》等,都是些民歌体的小诗,题材广泛,语言明快,继承了民歌的优良传统,成为唐代诗歌中别开生面的作品。王船山曾誉之为“小诗之圣”,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刘禹锡在朗州的十年正如他自己所说:“少年负志气”,“忧国不谋身”。在政治上失败后,其诗文表现了一息尚存,《陋室铭》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生活风貌,表现了陋室主人身遭囫囵,借“陋室”抒发自已的情怀。这无不是受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朗州感染,是朗州山川灵气所孕育出来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哺育了他,成就了其千古不朽的名篇《陋室铭》。

  刘禹锡的陋室铭赏析

  《陋室铭》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虽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笑来往的都是学识渊博的人,浅薄之人不会来此。可以弹素朴的古琴,阅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任何简陋的环境,君子居就不是君子?”

  注释

  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在(zài):在于,动词。

  名(míng):出名,著名,这里指因...而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灵(líng):形容词用作动词,有灵气。

  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示判断。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惟吾德馨(xīn):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住屋的人自己。德馨:德行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鸿儒(hóng rú):指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陋室铭》赏析/鉴赏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刘禹锡的陋室铭】相关文章:

刘禹锡陋室铭解析06-25

陋室铭刘禹锡全文10-26

陋室铭刘禹锡原文04-03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12-05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03-31

《陋室铭》刘禹锡赏析04-23

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典故04-11

刘禹锡《陋室铭》的原文及翻译01-02

刘禹锡《陋室铭》阅读练习及答案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