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常考题

时间:2020-09-21 10:58:34 记承天寺夜游 我要投稿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常考题

  引导语: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美妙的月夜的景色,真实的记录了诗人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可以体现了诗人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我们来学习这首诗其中一些的常考知识点。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常考题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常考题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

  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

  答案:

  3.2分 A

  4.3分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3分 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6.2分 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二)

  (一)阅读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7~11题。(共7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解词。(1分):念( )

  8、翻译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

  9、品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2分)

  答: 。

  10、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答: 。

  答案: 7、考虑、 8、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 9、“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 10、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

  (三)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3-5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

  答:

  答案: 3、 1 念:考虑、想到 步:散步、漫步(每空0.5分) 4、 2 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5 、3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2分)

  (四)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选文的作者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1分)

  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盖竹柏影也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答案:4、苏轼,唐宋。(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7、①考虑,想到 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8、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9、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五)

  (二) (11分)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⑵怀民亦未寝(   )

  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答: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答:

  答案:19、①遂:于是,就 ②寝:睡觉 ③但:只3分,每题1分)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3分,意思符合即可)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六)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19题。8分

  记 承 天 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

  念无与为乐者 (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

  18.翻译句子。3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答:

  答案: 17. 高兴地 想 形容水的澄澈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19.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解析:苏轼的《记承 天 寺夜游》是名家名作,考查的是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17题考查的是解释加点的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18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的对译,还要保证句子通顺、无语病。

  (七)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译文: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答:

  答案: 8、①门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

  10、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

  (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答案: 7.A 8.D 9.C

  2007年山东省德州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2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 月色入户 户 ② 怀民亦未寝 寝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

  ②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

  12.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答案: 10.①门  ②睡觉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1.答案: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

  12.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九)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 ) ②月色入户 (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 ___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答案: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 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 10. B (2分) 11. 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 12.①描写 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 仙 (1分,每对一处给0.5分)?以上共8分 ?

  (十)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1分)

  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盖竹柏影也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步: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

  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答案:4、苏轼,唐宋。(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7、①考虑,想到 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8、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9、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 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 旷达)

  (十一)

  (一)阅读下面古文,完成7—12题。(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人户 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 隔簋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

  答案:(一) 7.(2分)D 8.(2分)A 9。(2分)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0.(2分)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每处1分) 11.(2分)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12.(2分)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常考题】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原文及赏析08-16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01-01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2-31

改写《记承天寺夜游》07-10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11-11

记承天寺夜游讲解11-07

翻译记承天寺夜游11-05

古文记承天寺夜游06-23

记承天寺夜游评析06-20

记承天寺夜游划分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