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故事

时间:2020-10-08 19:16:40 韩愈 我要投稿

韩愈的故事

  引导语:大诗人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这位大诗人有什么故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韩愈的故事

  韩愈与郾城

  韩愈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有独到的建树,坚决反佛排道,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故宋人苏轼对他推崇备至,称他立下“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弱”的丰功伟绩。但他最大的历史贡献在就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他为文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大家可曾想到,这样一个文学大家,曾经在漯河居住过一段时期,并在这里沙场建功立业,挥毫为我们郾城写过几篇诗歌呢。

  那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百代文宗之称,先后担任过四门学博士、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文职的韩愈,却怎么会在朝廷出现危难之时,能毅然披挂上阵,担负起军事参谋的重任,到郾城县参加讨伐蔡州叛乱的战役呢?

  查看《旧唐书》、《读史方舆纪要》以及历代《郾城县志》记载,就可以发现“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面临的最大问题有三个,第一就是藩镇割据,第二就是宦官专权,第三就是朋党之争。

  这里边尤其以藩镇割据最为严重,它威胁到了唐王朝的统治。什么叫藩镇割据?说白了,就是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的这些藩镇的将领,不想再听朝廷的号令,想要跟朝廷分庭抗礼、独立山头。在唐宪宗的元和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了,他的儿子吴元济自己宣布自己为节度使,就等于自己宣布自己是候补节度使,这等于是公开地向朝廷叫板,跟朝廷要官做。抓住这个机会, 唐宪宗决定镇压位于河南蔡州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然而讨伐蔡州的战争并不顺利,朝廷的军队遭到了顽强的抵抗,而且这些藩镇的将领秘密派刺客刺伤了当时主战的宰相裴度,唐宪宗对讨伐蔡州开始动摇,主战的韩愈给皇上写了一封奏章。这封奏章的名字叫《论淮西事宜状》,在这封奏章当中,韩愈的核心思想是要给唐宪宗鼓劲儿,他上书发表了自己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发动群众讨伐叛贼、各个击破分化瓦解、对于敌军的士官区别对待宽大为怀等四点主张,后人林云铭《韩文起》对于韩愈这个奏章评论“可谓料敌如神,非文士纸上谈兵套语”,皇帝看了他的奏章信心大增。 在宰相裴度等人的决意坚持下,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朝廷任命当时的宰相裴度为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负责全权处置讨伐淮西的叛军。朝廷任命韩愈为行军司马(相当于最高统帅部的参谋长),随裴度去前方作战。

  韩愈作为行军司马于元和十二年七月从洛阳出发,八月到达郾城西五十里的裴城村(历史上曾称作汇渠镇、浀阳镇、河阳滩等名字),后转至郾城县城。裴度到郾城后,首先奏请取消监军宦官,让其各主将掌握兵权。十月,裴度带领李光颜、田布、韩愈等将领亲至前线郾城东南的沱沟,视察正在修建的防线。驻五沟营一带的蔡兵突然袭击裴度,但李光颜早已派兵埋伏于沟中,待蔡军走近时,突然袭之,蔡州兵仓皇逃窜,但归路又被伏兵断绝,只好丢掉坐骑越沟逃跑,坠压而死1000余人。

  那么韩愈在郾城日常的军队事务当中协助裴度处理军政要务,在讨伐蔡州期间他的贡献主要有那些呢?

  第一就是在战争开始之前,协助裴度理顺人事关系,协调军队之间的关系,使中原地区最受朝廷重视、势力最大、地位最高的宣武节度使韩弘等将领听从裴度的`统一调遣,避免窝里斗、后院起火,给讨伐造成掣肘。

  第二韩愈看到蔡州精兵都被李光颜吸引到了郾城东南的汝河、洄曲河沿线,蔡州后方空虚,向裴度提出自己带一支精兵,夜袭蔡州城。你看看韩语不仅在战略上是有眼光的,而且为讨伐叛军提供正确的战术,但裴度考虑时机不成熟未同意此方案。后来裴度手下有一员大将李愬,再次向裴度提出奇兵夜袭蔡州城,李朔的军队在下大雪的夜晚从嵖岈山出发,连夜到达了蔡州城下,占领了整个的城池,李愬把吴元济押解到长安,其他藩镇将领们一看吴元济倒了,都纷纷归顺朝廷,平定藩镇之乱取得了全面的胜利。班师回朝之后,朝廷论功行赏,韩愈因为在这次征战中有出色的表现,被提升为刑部侍郎,位居四品。

  韩愈虽然是来打仗的,但是作为大文豪,在战火硝烟的百忙中,韩愈抽出时间,游览郾城当地的风景,并吟诗作赋,留下名作诗篇传承于世。郾城古县城紧邻溵水(即现在的沙河),水清树多,风景优美,为了休憩方便裴度在河边建了溵亭(根据明嘉靖33年版《郾城县志.卷六.故迹篇》记载:“溵亭,在县东一里许,溵水之阳,昔裴度征吴元济时筑之,以为游息之所,今亭废,而故址尚存。”清乾隆版《郾城县志》记载:“溵亭,县东南一里许,溵水之阳,裴度征吴元济时筑之,为游息之所,故址尚存,金元元好问有溵亭诗。”)

  根据这些记载可知,溵亭为唐人在此筑亭,即是平叛吴元济时,裴度、韩愈、李正封、冯宿、李宗闵等人所建的游览观感处,也是密谋平叛的策划之地。它为四方亭,四根方形木柱上横架木梁,亭内挂落上有精美雕饰,四隅戗角飞翘,四边有石头围栏,亭内有石凳石桌,供游人小坐。置身亭中,可闻沙河水淙淙,不绝于耳。韩愈与李正封的千言联句《晚秋郾城夜会联句》(附后)诗,便始于此,这首诗歌主要描写讨伐蔡州战争的激烈战场情景,随后又将该诗由韩愈亲笔题于郾城彼岸寺的墙壁,其彪炳昭然,为众人所知。韩愈作了另一首名字叫做《郾城晚饮奉赠副使马侍郎冯李二员外》的诗歌,“城上赤云呈胜气,眉问黄色见归期。幕中无事惟须饮,即是连镳向阙时。”也描写了战争期间他们想早点旗开得胜、凯旋而归的心情。在郾城半年后平定叛乱,归途中韩愈写的另一首诗《过襄城》意思表达的更明确,“郾城辞罢过襄城,颍水嵩山刮眼明。已去蔡州三百里,家人不用远来迎。”后来韩愈《进撰平淮西碑文表》就是描述郾城讨伐蔡州的事情。

  郾城人民也没有忘记这个文豪,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 知县傅豫创书院,书院名字就叫做景文书院(即现在的郾城教师进修学校)。韩愈谥号“文”,“景”即景仰、景慕、佩服。“景文”就是景仰唐代大文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博古通今、倡导儒家文化的精神,怀念他在郾城讨伐蔡州作出的突出贡献。书院的名字寓意激励仕子们埋头读书、奋发向上、以冀魁名高中,取得像韩愈那样的成绩,来光宗耀祖。明朝我们本地一个诗人叫做陆渊之,写过一首诗《郾城怀古》,其中就有“吊古多名笔,何人续退之。”诗句来赞美韩愈在郾城的贡献。

  韩愈提倡古文,是在“复古”的口号下,主要对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一场文学革命,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相似。 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所以漯河人要保护本地历史传统资源,把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整理和研究,使之在保护中得以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为今所用。只有这样我们本土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就会以新的方式与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将会建构一个更好的美丽、富裕、和谐的新漯河,实现广大群众精神层次上的理想追求。

【韩愈的故事】相关文章:

解读韩愈故事11-15

韩愈的童年名人故事07-10

唐朝诗人韩愈的故事12-13

描写韩愈的故事大全11-17

韩愈的自信民间故事06-30

韩愈的民间传说故事11-18

韩愈走马牵山故事11-18

传贾岛和韩愈的故事11-14

韩愈苦读成宗师名人故事06-28

韩愈投书苍龙岭的民间故事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