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

时间:2020-10-31 12:01:44 答谢中书书 我要投稿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6篇」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齐梁年间一篇杰出的山水小品文,描写的是祖国美丽的山川景色,为著名的文学家陶弘景创作。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6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篇一:

  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两个具体而明确的任务:一是发展语言,即让学生在文言文字词上获得发展;二是丰富认知,从古代先贤那里吸纳人生的智慧,即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目的就是既重视语言也重视内容的学习,这一点在上课前,得到了区教研员的肯定。

  完成本课教学后,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1、导入方式富有语文味。以赏析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导入新课,学生一下子就对陶弘景的人生志趣有了浓厚的兴趣。

  2、以朗读带动其他教学环节。朗读,不能简单的乏味地重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由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到读出感情,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从实际效果来看,充分的朗读为学生理解文句,读懂全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铺平了道路。

  3、重视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抓住最常用最具有生长性的字词句讲解,给学生留下自己继续去学习去查找的空间。在教学中学生既认识了新得字词,也巩固了学过的字词。并利用学习卷、古文笔记,重点对课文的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的字进行了归纳整理,让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4、通过示例进行讲解,优化课堂教学。分析本文如何写景状物的时候,由教师先做示范,用多媒体课件显示,教会学生从观察角度、色彩配合、人的感官、景物状态、时间变化、修辞手法、用词准确等方面进行思考回答。学生掌握方法后,都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见解和表述有自己独到之处,甚至发挥想象理解课文。这个环节,学生思考比较充分,对课文的赏析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文本,与文字对话,真真切切的领悟文字之美。

  这节课,上得比较实在,没有花里胡哨的多媒体课件,没有热热闹闹的分组讨论,没有兴奋激动的迁移,有的是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有的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有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当然在教学本文完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作为教师没有做好范读这一点,总觉得自己朗读不够好。其实作为语文教师范读是非常重要的 。

  2、在课堂上的教学不够机智,对一些突发问题不能恰当地引导。如课件中的录音不能播放时,稍微停顿了一下,耽误了一点时间。

  3、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的评价过于单调,有些点评还欠缺深度。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应该是对学生理解的简单重复,更重要的是补充学生的发言,优化学生的发言。

  4、时间把握得不够好,课文背诵没能在课堂上完成。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篇二:

  刚教学完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这是第六单元第二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课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生动精练,这一节课在非常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以至于让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将这种内心的喜悦用文字表达出来。

  课堂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我这节课其实是在八(一)班先上了,然后才到我们八(二)班上的,事先也没计划要这样去上,明显就是前一节课读的多,说的少,而后一节课就将读和说联系在了一起,这样,学生读了之后,将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了出来,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一、首先由复习导入。学生齐诵《三峡》一文,从三峡的奇丽风光想到在祖国的辽阔土地上,到处都有优美的景色,顺势引出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接着解读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说说从题目获得了哪些信息,有一个同学站了起来,说道:“我觉得这是一封感谢信,从‘谢’字看出来的”。问:“你们同意这种说法吗?”有的学生摇头。于是我就让学生结合注释(1)了解关于谢中书情况,他们这才明白了题目的意思。然后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读资料《山中宰相与茅山》

  二、初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

  首先是老师范读,学生在不明白的地方作标记。接着是学生自由读文,结合注释理解内容,对于不明白的地方,同桌相互讨论交流。然后,学生谈各自的独特感受。

  一开始没有学生主动举手,于是我就请了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赵飞同学起来说,他不紧不慢地站起来,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中的‘美’字让我感受到了祖国山河之美”。我当即表扬了他,抓住了文章的中心词“美”。紧接着就有同学跃跃欲试,开始纷纷举手发言。

  生1: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实在是太舒服了。

  生2:作者把这样的地方说成是人间的天堂,可见景色奇异引人。

  生3:高峰入云,写出了山峰极高的特点。

  ......

  根据学生的发言,我逐一的板书在黑板上,最后整篇文章的内容都被学生一一地说了出来,然后就从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及作者的表现手法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练生动,体会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由静入动,给清幽奇丽的美景增添了活力与生机。

  三、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再美读课文,想像文中所描绘的意境。

  四、最后让学生用赏析性的语言说说祖国山川之美,美在什么地方?

  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完全是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课文内容,在说中感受奇丽景色,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发言会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作为教师只是在引导学生如何去感受和领悟。

  我们班本来就是公认的纪律好,但学习不积极,懒于思考,不主动发言的同学很多,这节课让我深深的感受到要改变这种状况还是很有希望的,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不能小看了他们的能耐,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作为新形势下,我们教师应该好好把握这个“度”,不能只用信息技术,但也不能不用信息技术。所以我要教学本文时,在理清本文内容时,我利用板书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过到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上的交流。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很好地做好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工作这一环节,不然,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将会成为一纸空谈。

  当然在教学本文完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作为教师没有做好范读这一点,总觉得自己朗读不够好。其实作为语文教师范读是非常重要的 。

  2、在课堂上的教学不够机智,对一些突发问题不能恰当地引导。

  3、上课缺乏高潮。一堂好的课一定会出现高潮。

  4、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的评价过于单调。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篇四:

  准备《答谢中书书》一课时,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就与本组教师周老师讨论本课教学思路,我认为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该是一个教学难点,需不需要着重讲。她说:“如果努力落实文言知识,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如果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语文课又变成了政治课。”如何合理处理两者关系?我在设计教学路线图时这样安排:字词句学生自学,互相检测。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问题就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上课时,学生的参与度较高,积极性很强,重点文言词落实得比较好;关键是,教师从繁琐的讲解中解脱出来,仅仅在学生无法释疑之时指点迷津。学校质检组将这节课评为“高校课堂”。

  教学需要同组成员共同探讨,多动脑筋。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篇五: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前里。本文的特色首先表现在精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构造周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提高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综上剖析,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我自己非常喜欢,因此内心期盼着与学生共同分享美文,在备课的'同时,我亦搜集了大量的精美风景视频及图片,精挑细选,稍作加工将其融入到我的课件中去,目的在于授课时能够借此引发学生美的享受,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美”上,以视频图片的情势涌现,这样会更直观。另外,再加上舒缓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对于文章的美,重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教学伊始,我以风景视频短片引入,引发学生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紧接着转入正题,介绍作者、背景,但在授课过程中,这一环节涌现问题,对题目的说明非常明确,但对于作者陶弘景的介绍就忽略了,虽然并不是名家,但对作者的介绍,能够很好的让学生借此了解写作背景,对文章的学习极有辅助,现在想来,这一环节处置的不够得当,成为一处“败笔”,接下来的词语注音、划分构造及释意、翻译进行的有条不紊,自然流利,但在美读文章这一环节,我范读的背景音乐,由于多媒体涌现问题,无法播放,最后只得清读。虽然课后,<许多>许多老师对我的范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我个人来说感觉非常遗憾,毕竟这是本课的亮点之一,也是教师表现个人能力的一个机遇,错过了,只能争夺下次了。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研读短文,体会情绪”中,有一句话“自唐宋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其者”,学生一直不能读准与(yù)的字音,这时,我三次强调了“与”的意思,但学生还是出错,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我能示范的读一遍,也许效果会更好。整体来说,本节课各环节过渡自然流利,能够突出本课重点,但就新课标中提到的知识目的,在本课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原因在于,课堂教学中对文章缺少通篇翻译。这一工作只是放了练习当中,如能在课上以检讨预习情势涌现,也许会更好。

  这节课停滞后,学校引导及各位老师对本节课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我深知自己还很年青,教学经验不够丰盛,自身还存在很多不足,有待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多请教、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篇六:

  这是第一次将文言文作为公开课课文,心里其实没什么底。很想突破老套古板的文言文教法,让学生在读懂读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情感并且体会文言文语言的魅力。

  这堂课准备得比较仓促,有些地方确实有预设不周的地方。

  一、首先在层次的安排上,在导入的环节中我其实已经提到学生对“谢中书书”的两个“书”有疑问,但我经过导入之后只单单解释了第一“谢中书”的身份,第二个“书”的解释我又不经意地放在作者介绍之后,中间间隔了将近三分多钟,其实是打断了学生理解的思路。或者让学生自己说从文中得到的答案,“书”在文中其实已有解释,学生很容易找到并且也能自己理解。

  在作者的介绍上我原设计的只是将他“山中宰相”的名号来源略作简介,并且将他的生平爱好一句带过,这一部分被安排刚开始导入,假设将他的介绍再详细加几句,会不会更加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从初读环节来看,我在开始设计的原意是让学生在理解语句内容的基础上谈谈他所说的这句话能体现景物的哪些美,这环节中学生才读完第一遍课文,其实还是会有疑问的地方的,虽然这是一篇简短浅显的文言文,但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单读完第一次就给学社抛除这个问题,难度似乎有点大,这里的时间也还需要好好把握,其实作为一个新老师,我有点害怕让课堂静下来,会有莫名的紧张,所以在这里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比较短,如果加长思考时间吗,让学生静下来思考一会,他们或许就会有更精彩的答案了。

  紧接着初读感知我设计的是归结写景语句,并齐读,完了直接进行字词赏析,由“乱”字引出,让学生自己找最深刻的字词,学生此时才稍微有点被带动起来,有学生找了“竞”,有学生找了“将”,也有的找了“交”等等,跟之前预设的都贴近,这一环节中还出现了一个亮点:一个学生说猿鸟乱鸣写出了当时猿鸟的“兴奋”,于是我就顺势让学生们想象当时它们为什么兴奋,这样,课堂就热闹了起来,还有同学顺便将“沉鳞”争着看日落的生机勃勃都说出来了,这里是课堂的出彩之处。我就趁此将描写角度的知识点进行了复习,如果将前面的景色的描写角度都连起来再梳理一遍,他们可能会理解得更深刻点。

  三、之后的一个环节,我播放了对应文中文字的图片让学生加深理解和印象,在播放完之后又再播放《二泉映月》的古筝曲,让学生边读边再次感受山水之美,其实我一说出读就有点后悔了,这里如果让学生单纯地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所学的语句和所见的场景会不会让他们更好地走进这篇秀丽的山水画中呢?

  四、另外在情感的感悟上我的提问出现了无效的偏向,其实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说的再多也需要学生好好地领悟,重在让学生说而不是老师说,这里让学生自己去说,去总结出作者的情感其实是可以做到的,而我却有代劳的嫌疑,确实不该!而且这一环节让我感觉到自身语言的感染力实在有待提高,一个激情飞扬、热情的语文老师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和她个人的魅力,这也是我几次开课来最大的感受,我的个人感染力还不足以带动整个课堂的气氛,这是我最需要努力去培养的素养。

  归结而言,教学环节设计要更清晰,对教材的把握要更准确到位,提问该更具有效性,课上少说多感染,提高自身的课堂魅力形成自己的风格。敢于让课堂静下来,尽可能让学生多思考多发言,多交流!获益匪浅,要更上一层楼,加油!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6篇」】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 教学反思11-28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范文09-03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3篇12-14

答谢中书书设计与反思05-12

《答谢中书书》教学素材12-13

答谢中书书教学视频05-25

答谢中书书 教学视频05-24

《答谢中书书》教学教案11-15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范文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