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优秀

时间:2023-03-08 17:10:2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优秀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优秀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优秀1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骨髓移植、谈何容易、突如其来、血脉亲情”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的含义。

  3、情感与态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难点:

  了解大陆青年小钱的白血病的严重程度,骨髓移植迫在眉睫。进一步体会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教学策略: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适时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采取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板书课题,追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生命桥是什么意思?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又是什么意思呢?

  课文讲了两个场面,你知道是哪两个场面吗?适时板书。

  二、自主学习,体会人物情感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真实,我在读这个故事时,格外感动,我想大家也和我一样。

  下面,让我们再用心地读读课文,看看哪些语句让你深受感动,或让你感受最深。把它划下来。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默读。

  三、小组交流,

  和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感受。

  四、全班汇报

  (一)第一个场面

  预设句子1:“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学生可以体会到:小钱得了严重的白血病,很可能呼吸都困难,再也没力气下地走路,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才18岁啊,生命才刚刚开始,就像含苞的花朵,可是却有了这么严重的病,所以说马上就要凋零了。此时,只有骨髓移植,才能挽救小钱的生命。

  师小结:是啊,小钱的生命已危在旦夕,一天都不能耽搁,甚至一个小时都不能耽搁。马上进行骨髓移植,是他活着的唯一的希望。

  预设句子2:“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他生的希望来自海峡的彼岸----台湾的花莲慈济医院。

  把你体会到的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二)第二个场面

  预设句子1:“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重点体会“沉着”和“静静”,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还这样沉着?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他的内心一定很不平静,他的心里能想什么呢?

  预设句子2:“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大地震动可能发生什么情况?体会艰难。

  有感情地朗读。

  (三)体会李博士忙碌的一天

  出示李博士一天的工作时间表,在感情朗读。

  (四)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回归整体,感情升华

  再看课题,你还认为这是一座普通的桥了吗?

  那还是一座什么桥?

  六、课外延伸

  小钱的病好了,他一定心存感激,他都会感激谁呢?会说什么呢?

  七、全课总结:(教师配乐朗诵)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

  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

  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

  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

  因为有爱,世界才更和谐,更温暖;

  因为有爱,人们才更快乐,更幸福;

  因为有爱,生命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附: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爱心桥

  杭州,台湾

  血脉相连的亲情桥

  骨髓

  小钱,青年

  爱心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优秀2

  教材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课文描写了同一时间的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她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相距虽远,他们的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些基本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文本思考一些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初步用读来表达感受。所以,本节课以读为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中理解词语,品味句子,感悟文章。同时试图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

  设计思路:

  1、“以读为本”。文章感人而生动,适合朗读训练。力求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朗读,稳步推进,螺旋上升,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受到情感熏陶。

  2、“自主学习”。构建乐学氛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题目入手,引生探究目标。浏览全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语句品味语言文字。以填空和朗读再次回归整体,使认知更完整、深刻。扩展练习,培养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熟记本课生字,随文理解:“谈何容易、苍白、红润、几经辗转、奔波、突如其来”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及医护人员一心为他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课题卡片

  课程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桥”揭题,引导质疑。

  1、学生自由交流曾经见过了怎样的桥?

  2、出示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并齐读。

  3、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已有的生活积累引入新知,从课题产生疑问,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学习课文,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探究的欲望,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各小组同学合作,先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遇到不懂的词语,小组讨论解决,也可以查查字典。还是解决不了的可以请教老师。

  2、检查学生自学字词的情况。

  (1)师:(出示生字词语)对于本课的生字词,刚才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我们要进行一个比赛,去掉拼音,你能读好吗?在比赛之前,请每组同学选一位代表,组内其他同学先帮助他准备准备。

  (2)各小组开始帮助代表读熟字词。

  (3)各小组代表赛读。

  (比赛读字词的形式活泼,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赛前要求小组同学帮助参赛代表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枯燥的学习融入了有趣的游戏。看重的就是学生经历比赛的过程,着重点就放在了学生准备的过程中,而不是仅仅注重比赛的结果。使学生是真正自主地、轻松地学会知识。)

  3、给本课的生字找找朋友好吗?

  (注意:我讲的“朋友”可以是与这个生字有关的古诗、歇后语、名人名言、谚语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人心,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它的外延正在逐步扩大,建立“大语文”的概念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我把我们平常所见的“给生字找朋友”的训练项目作了一些小小变动,把“朋友”的外延扩大为涵盖古诗、歇后语、名人名言、谚语等等,语文的积累就融入了这些“特殊的朋友”之中。)

  4、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1)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过程中,师相机板书一些关键词语)

  (2)让学生根据板书试着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尽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感悟学习方法,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三、品读畅谈,感情朗读。

  1、自由默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师生交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注重相机而导,顺学而教,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力求体现“张扬学生个性,提倡多元感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

  四、总结朗读,拓展延伸。

  1、总结朗读: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两句话。

  (阅读教学不面面俱到。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骨肉亲情。)

  2、拓展延伸:

  假设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让学生发挥想象,想想他们会说什么?

  (让学生把语文延伸到课外。)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走进《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跟谁有关系?谁来说?

  2、板书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大陆台湾

  二、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互不相识的几个人,那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谁想到了?

  2、请同学们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句话告诉了你?

  3、学生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谁想说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呢?(爱心)

  请同学们找出这位同学说的这句话,并读读这句话(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5、再读这句话。

  三、学习课文的第3——6自然段。

  (一)学习第5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具体写他们的爱心的呢?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3——6自然段。

  2、出示课件

  3、谁愿意来交流一下,你读到哪些感动你的词句?

  4、引出“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句话全班齐读。

  5、谁来说说,你是从哪此词语感受到他们爱心?哪些句子写到余震来临呢?谁来读一读?

  6、指导朗读。

  7、理解“突如其来”。

  8、余震突如其来,医院是什么情景呢?

  9、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确是怎样做?谁来读?

  10、出示课件。

  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附有插图)

  (1)你觉得这个句子有哪些词语特别让你感受到他们的爱心?

  板书:沉着地静静地

  (2)学生朗读

  11、想一想,这种情况下,他们内心会想什么呢?再读第5自然段。板书—一次又一次

  12、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过程就是他们一次又一次面对什么的过程?

  板书:冒着危险

  13、出示课件

  14、分角色朗读。

  15、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一句话“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二)学习第6自然段

  1、把刚才划出感受他们爱心的句子拿了来交流,引出第6自然段。

  2、这个自然段的哪些词语让你觉得特别有爱心。

  板书:奔波

  3、理解“奔波”的意思

  4、出示课件

  5、齐读第6自然段。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从第4自然段里找到感动自己的词句呢?板书:不顾家人

  2、出示课件

  3、齐读第4自然段

  4、由此引出“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四、(1)播放音乐《感恩的心》

  (2)播放音乐《爱的奉献》

  五、作业

  必做题:摘抄文中感动你的词句

  选做题:

  1、假如一年后小钱和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们可能说什么呢?请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下来。

  2、这个感人的故事使你想起自己经历过的或听说过的哪些事呢?你能把它描述下来吗?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优秀3

  【教材分析】

  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文章告诉我们,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设计思路】

  紧扣课题展开教学,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情景交融,让学生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与文中人物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课题卡片。

  【课程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

  1、老师出示板书《跨越海峡的桥》: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2、桥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毛主席曾在一首词中写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却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命桥是什么意思?围绕海峡两岸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齐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力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

  3、交流初读所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初读课文,你对“生命桥”一词是怎样理解的?

  4、这座生命桥联接着大陆和台湾,让我们跟随作者手中的笔,一同走进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2、当我们从甜美的梦乡中醒来,打开窗子,灿烂的阳光洒在身上呼吸着带着花香的清新的空气,你会油然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⑴老师范读,请同学们闭着眼睛想像一下:在这样的一个早晨,城市的各个角落会有哪些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呢?

  ⑵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3、换位思考:

  同学们所描绘的这些画面,使我们感到生活是多么美好,然而这一天,对于小钱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⑴第2自然段,学生用准确词语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

  ⑵ 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

  4、指导朗读,课件出示: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入。

  ⑴感情朗读:

  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个充满花香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充满生机,而小钱,却只能躺在病床,命运对他是如此的残酷,让十八岁的他得了白血病。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文中把十八岁比作一朵“含苞的花”,十八岁太年轻了,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然而可恶的白血病却要使这朵含苞的花“即将凋零”。感情朗读这段话。

  ⑵创境引读:

  假如小钱没有得白血病,此时此刻,他会做些什么呢?

  老师引读: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

  当同龄人吃过晚饭后,携着父母的手在绿荫道上漫步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在球场上奔跑追逐,为每进一个球欢呼跳跃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的脚步走过祖国各地,尽情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然而小钱……

  ⑶合适的骨髓对小钱来说那么宝贵,是挽救他生命的`唯一途径,然而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

  课件出示: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指导朗读这段话。

  ⑷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感受迥然不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患了白血病,生的希望是如此渺茫,小钱有没有一线希望获得重生呢?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有的同学可能会发出感叹,小钱真幸运呀;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小钱怎么会在台湾找到合适的骨髓呢?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到一个人,也就是下文所提到的李博士。

  出示课件:李博士照片及简介。

  正是因为有了像李博士这样热心公益的人,还有许多自愿捐献骨髓的热心人,才会使像小钱这样的白血病患者看到了生命的曙光,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向他们表示敬意!

  四、小结激趣,铺垫下文

  同学们,这场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是否能够成功?小钱最终能否获得新生?海峡彼岸又发生了哪些惊心动动魄的故事?下一节课,我们将把镜头切换到宝岛台湾,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相信你对“生命桥”这个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优秀】相关文章: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06-11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说课稿06-11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07-03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01-16

《跨越海峡生命桥》说课稿12-08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说课稿06-24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07-13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07-05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