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23 18:35:0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锦集十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说课稿锦集十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版第九册的课文《花边饺子》。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小时候妈妈给“我”包花边饺子和“我”长大后给妈妈包花边饺子的故事,让我们感到时代在变,但深沉的亲情永远不会变。文章以朴素的文笔,倾诉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亲情。整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难忘”为主题,通过质朴、深蕴的语言,让学生体会人间亲情的美好,懂得珍惜亲情,学会感恩和回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下面我把它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的读音,正确书写12个生字。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写具体,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我”和妈妈两代人之间互相关爱的深情,懂得回报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我”和妈妈两代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亲情,懂得回报亲情,学会感恩。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在这堂课中,我们综合了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及情境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学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三、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实践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重视民俗风情的民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并且每个节日都有一定的代表性食物。你能说说你知道的节日和这天有什么代表性的食物吗?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出“饺子”。

  再次质疑:饺子本是平常物,但是文中的饺子加上了花边以后,便不再平常了,这个花边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赶赶快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文中的主人公是“我”和妈妈,而饺子是我们之间故事的线索,先让学生了解妈妈和饺子之间的联系,通过读文中的语句了解妈妈最爱吃的是饺子,因而在包饺子的时候就是她最快乐和得意的时候,文中有一些词语生动传神地描绘了妈妈包饺子的兴奋与得意,请同学们朗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课文的脉络清晰,从时间顺序分别写了花边饺子的故事,都是什么时间呢?深入了解小时候妈妈给“我”包花边饺子和长大后“我”给妈妈包花边饺子的故事,体会这花边饺子里包的究竟是什么?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小时候妈妈给“我”和弟弟包花边饺子,这饺子里包的不仅仅是肉馅,是素馅,更包含了母亲的希望与关怀,包含了母亲深沉的爱。“我”长大后,妈妈过生日,“我”给妈妈糖馅的花边饺子让妈妈吃到了惊喜,更让妈妈吃到了儿子的孝心。

  (三)学习升华

  “我”的这种做法是从哪学来的?学生回答。

  相机说出:是啊,妈妈教会了我包花边饺子,让我在艰难的年代里感到幸福和快乐,同时也让我学会了如何用心去回报别人去爱别人,让我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动情地读一遍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最后一名话。

  再次深入:妈妈教给我的仅仅是包花边饺子吗?

  生讨论回答,体会感悟,知道母爱的伟大,并懂得回报亲情,学会感恩。让学生用一句诗来总结母亲对子女的爱。并听《烛光里的妈妈》再次感受母爱,并再次感谢母亲。

  (四)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有很多关心、爱护我们的人,他们都是谁呢?是啊,有亲人、有朋友、有老师,你现在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呢?让我们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四、板书设计

  小时候 妈妈 包肉馅的饺子 母爱

  花边饺子

  长大后 “我” 包糖馅的饺子回报母爱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春联》是一篇介绍春联的小品文。本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及读背春联的好处,中心突出,通俗活泼,短小精焊,语言生动优美,是引导学生赏读春联,感受春联丰富多彩、情致优美,讲究对仗、用词精当和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的好文本,从而使学生熏陶、感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无穷奥妙。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这篇教材的及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背诵文中的五副春联,知道大概意思。

  3、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通过朗读感受春联的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1、创设情境,在良好情境中学习课文

  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伊始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且要为学生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兴奋起来,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作好准备。再让学生融入浓浓的文化气息中,在这样的情境中赏读课文,品味春联内容之美与形式之美,感受汉民族语言文字魅力,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奥妙。

  2、赏读感悟,在阅读感悟中欣赏春联

  对春联丰富多彩、情致美好的内容之美的欣赏以及对春联对仗之美、声律之美的品味,都要建立在学生对春联阅读、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在学生找到课文中的春联后就尽情地诵读这些透着美的文字,插上想像的翅膀,借助绚丽的图片,将春联描写的美妙意境描述出来,这是以读促悟。再引导学生带着理解读好这些对联,这是以悟促读。

  在读中领略春联所表现的丰富多彩、情致美好的内容。在美美的朗读中,学生自然体会到了春联讲究对仗及具有声律美的特点,这时,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将这一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即可。语文的教学重在让学生积累,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积累优美语言文字的机会。

  3、自主探究,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

  教学中,我采用边学习边练习的方法,以巩固今天的所得,让学生在练习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春联内容丰富,对仗工整,读起来抑扬顿挫的特点,并掌握了使用文字的一些技巧。在练习中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一些自我表现和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自由平等、自主探究中自己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求得发展,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教学效果更好,更能激发他们课后再学习。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对,因此我非常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对于这篇课文,学生运用以下学法:

  1、朗读感知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应贯穿于教学活动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春联讲究,讲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运用诵读法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2、积累内化法。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春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值得学生去传承与发扬,因此运用积累内化法也是学习春联很好的方法。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教育理念,我精心设计自学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学习课文,在教学时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字词,在读中赏析语句、设想情境,在读中揣摩情感,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课堂自主学习的意识,又要在语文的阅读理解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自主探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我精心设计了两个自学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学习。巧妙的引导学生做到自由阅读、自己感悟、互相交流、不断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打算分以下五个模块来进行: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出示目标

  二 、复习旧知,整体感知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都为我们介绍了春联的哪些知识?

  (板书:作用 种类 特点 )

  看来,春联的学问还真不少呀!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呀!

  三、总结

  文章为我们介绍了春联的内容以及特点,还告诉我们读春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让我们对春联有了许多了解。同学们,明年春节的时候,你们千万不要忘了注意一下周围的春联,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哟!

  四、作业:以“春联”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以上是我对这篇课文教学的初步构思,当然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我将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学定教,不断调整预设,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愚公移山》。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设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说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5分钟)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0分钟)

  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四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

  第一题:主要引导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对于移山的不利的条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与智叟提出的疑问混为一谈,对此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课文,明确他们所说的话的不同语气及在情节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第二题: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第三题: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处理方法是:改写比较法,即把结尾换成:“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这两座山挖掉了。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比较,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解答出来,分解了难点。

  第四题: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正确评价愚公的精神,这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又是难点之一。让每位学生写一段话,说说学了本文后的感受,但必须紧扣本文的寓意来。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6分钟)

  由课内到课外,开阔知识视野,培养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安排的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课内外的文段阅读,具体见学案。

  第五版块:布置作业,强化巩固.(1分钟)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供课外练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本文是传统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阅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请你写一篇简单的文学评论.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发表的粗浅看法,再次恳求各位领导、专家的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特点

  “比热容”是义教初中物理第二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是本章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比热容是反映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和生产技术上的许多问题都跟物质的比热容有关,学好比热容知识能使学生加深理解热量的概念,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热量的计算公式。比热容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抓住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因势利导,突出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容的单位J/(kg℃)和读法、写法;会查物质的比热容表;会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观察实验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学会用表格法表示物理量间的相互联系;训练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求知欲,敢于猜想,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体验从实验到理论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难点 比热容与热量、温度、质量三者间的变化关系;比热容单位的读、写。

  (四)教具准备

  教师用 投影仪及幻灯片。

  学生用 相同的烧杯、温度计、电加热器各两只,水、煤油、电源、钟表。(每四人共用一套)

  二、说学情

  1、初中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对事物存在着浓厚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但这一阶段的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2、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质量、温度、热量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孤立性、片面性,没有深刻意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3、比热容是学生接触到的比较复杂的一个物理量,学生有一定的畏难心理,教师

  要抓住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浓厚兴趣,适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三、说教法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本节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适时启发、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说学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控制变量法”,让学生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了解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和信息,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数据信息,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进一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提出新知识,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上的飞跃。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 问:

  (1)烧开一壶水与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

  (2)把一壶水烧开与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先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教师指出: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有关,跟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别的物质也一样。再接着提出以下问题:

  (3)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用投影仪投影题目,让学生思考,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引导学生猜想

  引导学生猜想,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猜想记下。通过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讨论研究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设想:用水和煤油这两种物质来进行比较研究。如何比较研究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研究压强跟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时,采用“固定受力面积不变,研究压强跟压力的关系”或“固定压力不变,研究压强跟受力面积的关系”。这样的方法即是“控制变量法”。本节课就采用这种方法来进行研究。

  2、设计实验

  先让各小组讨论,然后教师讲解实验方法及步骤,特别强调“相同条件”是哪些。

  (四)、学生分组实验,收集数据信息

  每四人为一组,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本实验属定性探究,只需学生将观察结果在下列表格中填“相等”、“不相等”、“多”、“少”等,同时验证猜想。

  表一:研究在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等的条件下,

  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是否相等?(投影)

  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是否相等?(投影)

  (五)分析与概括,引入新概念

  根据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在此基础上可以推广到其他物质,得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的一般性结论。然后向学生指出,为了比较各种物质这种性质上的不同,而引入比热容这一物理量。

  (六)教学比热容

  1、比热容的定义

  教师下达任务:看哪个小组给比热容下的定义最好?让各小组讨论好后,派代表发言,同组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教师点拨:关键词----单位质量 某种物质 温度升高 吸收的热量)。通过竞答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比热容的单位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各小组根据已学习过的复合单位的知识(如密度、功率等),进行理论探究,得出比热容的单位。

  3、查比热容表,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投影下表,布置任务:各小组看课本上的比热容表,查出下表中物质的比热容值,并讨论后派代表发言(填空):

  教师再设置以下问题,让各小组讨论:

  ①一碗水与一盆水,谁的比热容大?

  ②把一根铁丝m截为长短不同的a、b两段,那么铁丝a、b与m的比热容一样吗?

  ③水和冰的比热容值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④从比热容表中看出,水的比热容较大,这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用吗?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的理解。第④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下边的教学内容。

  4、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的实际意义

  乘学生对第④个问题凝或不解的时候,教师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下边的三个问题上来:

  (1)我国新疆地区流传这样的颜语:“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2)冬天用热水通过散热器取暖,你能说出这样做的道理吗?

  (3)为什么汽车驾驶员每走一段路要给发动机加水?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理念。

  (七)布置课外探究题

  1、除了本节我们设计的实验外,你还能再设计一个新的实验方案吗?试试看。

  2、参观汽车或拖拉机修理厂(场),向修理师傅请教发动机散热器的构造及散热原理,并提出你的改进意见。

  以上题目,每小组至少选做一题。完成后组织交流。通过设计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八).说板书设计

  (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比热容

  一.实验探究

  1.水吸收的热量多少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2.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二.比热容

  1.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符号c。

  2.单位;J/(kg ℃)

  3.意义:1千克的某种物质每升高(降低) 1℃,吸收(放出)热量是多少J。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说课稿 篇5

  学习目标与要求:

  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学习和掌握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知识链接:

  1.关于纽约:

  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濒临大西洋,有“美国的门户”之称。纽约市区人口732万,加上连在一起的都市及卫星城市,人口约1809万,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面积约828平方公里。分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丝、昆斯和里士满五个区。市中心在曼哈顿区,多摩天大楼,故纽约有“站着的城市”之称。

  华尔街,位于曼哈顿区南端,长500多米,集中了全美10家最大银行的6家总行,为美国金融帝国的象征。

  模块一:自主学习

  学习内容

  摘 记

  1、快速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沟壑( ) 砭骨( ) 倏地( )

  浸淫( ) 烙印( ) 喧嚣( )

  摩天大楼( ) 波澜起伏( ) 心急火燎( )

  2、读词语,并将下列词语正确地填入括号内:

  超尘脱俗 首屈一指 横空出世 砭骨 喧嚣

  柳暗花明 大步流星 分道扬镳 倏地 杂沓

  ( )声音大而杂

  ( )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到非常冷。

  ( )弯下手指头计数,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第一。

  ( )各走各的路。

  ( )超出尘世,脱离凡俗。

  ( )比喻在困境中看到希望。

  3、通读课文,走进纽约,说说你对纽约这座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的印象。

  建议从文中找出词语并摘录

  模块二:交流研讨

  研讨内容

  摘 记

  内容一:小组成员之间交换讲学稿,看看他的答案与你的有什么不同,将不同的答案的题在你讲学稿上标注出来,并直接提出质疑。

  内容二:阅读全文,分析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来描绘纽约,并找出对应的句子。

  内容三:文中关于景物描写的段落,哪些段落用了静态描写?哪些段落用了动态描写?试把相关语句划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段落

  描写对象

  原句

  静或动

  这样写的好处

  静

  静

  静

  动

  动

  模块三:巩固内化

  学习任务

  摘 记

  任务: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说课稿 篇6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

  3、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过渡]: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出示词语生读

  ②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五、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说课稿 篇7

  大家好,我是山东莘县实验初中的一名语文老师,我叫赵妹芳,我执教的课题是《桃花源记》。非常感谢您认真投入地陪伴我度过了45分钟,也真诚地期待着您的批评和指导。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一直是我的追求。语文课堂力求趣味性。有了兴趣,学生才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才能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作为快乐的享受。而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321教学模式的推广,让这种愿望变成了现实。

  教学这篇名篇,我依然遵循“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踏踏实实地上好这一节课,力求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有知识上的收获,又有能力训练上的提高。

  为了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在读书过程中,把读不懂的问题汇总起来,准备在展示课上合作交流。然后学生自主预习开始。让学生充分的自主预习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具有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将会终身收益。

  学生在自主预习后,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看看能不能在小组内自主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板书在黑板上,以便在展示课上全班同学交流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实现了“兵教兵,兵练兵”这种“传帮带”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互动中实现了知识的共享。

  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确定展示课的内容,从而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而大家看到的这节课就是交流展示课,在展示课上,小组内首先讨论已经板书在黑板上的疑难词句,部分疑难问题在小组内已经内部消化,而小组代表分别进行展示时,是以抢答和点号的方式进行的,在抢答和提问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依然弄不懂或者没有把握,缺乏自信,小组代表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适当点拨。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鼓励学生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请大家勇敢地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南排的同学真棒,非常活跃,希望北排的同学给自己争取展示的机会。”“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很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有没有更精炼的语言来表达呢?”“很棒,北排的同学都站起来了!”“咱先把机会让给牛君文。”“牛君文是小组六号,但他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他有时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不断的鼓励声和赞扬声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勇气被激发。课堂呈现出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良好状态,争抢有序的抢答氛围已经形成。

  就这样,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弄懂了重点词句的意思,从而解释疑难并温故知新。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主持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学生手中,老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当点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了学习的整体效应。

  然后,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桃花源的美丽和宁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你认为桃花源怎么样?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请用原文回答。”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读书感悟,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美丽、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安宁祥和,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神秘,学生边读书边谈感受,从中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体会出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在学生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后,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独到的体会和感悟。学生先在小组内试读,然后小组之间进行赛读,每两小组读完,都有学生进行评价,然后激励其他小组直接挑战。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感受到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达到感知知识、体验情感的目的。

  此时,我又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桃花源在陶渊明时代真正存在吗?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学生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然后全班交流辩论,在辩论后,老师补充有关陶渊明的生活时代背景,让学生重新思考,并顺势引导学生感受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同时,也感受到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这也是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提升。

  整堂课的学习,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真正对话的过程。老师、学生和陶渊明之间进行了真诚的交流,从而感受到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和他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最后,学生联系现在的生活现实,谈谈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让学生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老师适时补充世界并不太平的数据资料,让学生体会和平安定的生活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活,努力学习,把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这个环节也是对学生的反馈提升。

  自此,完成了我们321教学模式中的三个教学环节: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反馈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又体现了两种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平等对话,落实了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实现了一个最终的目的:那就是“落实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这就是我们的3·2·1教学模式。

  因本课采用的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每个环节都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文章内容疏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完成了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平等对话,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有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让语文课堂灵性飞扬。

  当然,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根据语文教学中不同的文体要求,每堂课的教学流程都可能有所不同,但不变的是我们对课堂改革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的执着。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幼儿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简单的说可以包含了数、量、图形与空间、逻辑与关系四大领域。数以及数与数间的逻辑关系是事物各种属性关系在人脑中引起的综合反映,复杂且不易理解。,而我今天要说的相邻数对于4到5岁的幼儿尚没有在其大脑中形成这一概念,而与其接近的邻居关系却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我设计了这堂《10以内的相邻数》的教学活动,希望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和积极参与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为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本活动中采用、故事讲述法、情景表演法、猜测法、模仿法、游戏法、操作法、验证法等教学方法;提问方式也将采用个别提问、小组提问和集体提问等多种提问方式。让幼儿在听听、猜猜、说说、玩玩的过程中融入学习,获得知识和经验。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的说课还很粗糙,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三、说目标: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的要求和“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原则,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的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了以下目标:

  1、用讲故事、演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情感)

  2、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认知)

  3、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认知)

  4、发展幼儿的比较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能力)

  四、说重难点:

  1、活动重点: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2、活动难点: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五、说活动准备:

  1、森林背景图,十座写有1——10数字的蘑菇小房子,小猴、小熊手偶各一个和老虎的图片一张,故事《住宾馆》。

  2、1-10的大点卡和数卡一套。黑板1——11的数字卡片。

  3、幼儿数学操作板1个/人,1-10的点卡一套/人。

  4、扑克牌人手一份(从1到11);标有1—10的数字卡片,每个小朋友一张

  5、已经学习过了《11以内的序数》、《11以内数的形成》(包括0)等,幼儿有了初步的数与数之间存在某种逻辑关系的概念

  六、说过程:

  1、开始部分:通过拍手游戏和幼儿讲讲说说,初步理解“邻居”关系。

  A、拍手游戏:“嘿嘿,ⅹⅹⅹ(小朋友名),我问你,你的朋友在哪里?”“嘿嘿嘿,在这里!”(被问的小朋友举起旁边小朋友的手。)

  B、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午休的小床,请你说一说自己的邻居都有谁,让幼儿理解什么是邻居。

  2、基本部分:

  A“兴趣是幼儿学习最好的老师”,通过有趣生动的故事讲述和表演,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回忆故事的内容。如:

  (1)熊猫说6号有两个邻居,它们都是谁呢?小猴子的家应该是几号呢?

  (2)小熊说它的家是8号的邻居,8号的邻居是谁呢?

  (3)小熊的家不是9号,那应该是几号呢?

  并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将小动物全部拿走,只留下带有数字的小房子,实现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的转换,告诉并帮助幼儿相邻数的定义(1)。提问:6的邻居是谁呀?(理解“相邻数”。小朋友都有两个好听的名字,比如王乾瑞小朋友在家里妈妈叫你宝宝,在幼儿园老师叫你王乾瑞。数字的邻居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相邻数。)得出结论:7和8是6的邻居,也叫做6的相邻数,9和10是8的邻居,也叫做8的相邻数。(2)提问:那么5有没有相邻数,它们是谁?。得出结论:每一个数都有两个相邻数。5有两个相邻数,是4和6.(3)幼儿自主探索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部分幼儿上前操作,集体验证),进一步推理说出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B复习11以内数的形成,“ⅹ添1就是ⅹ,ⅹ比ⅹ少1”为后面理解10以内相邻数(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打下基础。复习数字1-11。

  (1)、请你说得比我多1(少1)。“小朋友,我问你,比2多1就是几?”“

  (2)、接着往下数,一直说到数字11。

  C幼儿操作,总结评价幼儿操作的结果,理解并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1)、“你帮1找到了哪两个相邻数?为什么0是1的相邻数,2是1的相邻数呢?”引导幼儿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2)、发放幼儿数学操作板及操作点卡,帮助幼儿理解相邻数间多1少1的关系。“你找出比2多1的点卡,请你找出比2少1的点卡。”依次找出比3、4、5、6、7、8、9、10多1或者少1的数,引导幼儿依次说一说3、4、5、6、7、8、9、10的相邻数及其之间的关系。

  3、结束部分:游戏中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游戏:(1)、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1-10其中一张数字卡片,“嘿嘿,小朋友,我问你,ⅹ的相邻数就是ⅹ和ⅹ?”(2)《扑克牌里的相邻数》:两人一组,甲抽取乙扑克牌里的任一张牌,然后让甲找相邻数,找对了,牌归他,找错了牌归乙。在规定的时间内最后以谁的牌多为胜。

  附一:故事《住宾馆》

  小动物们去旅游,来到了森林宾馆,要在宾馆休息。熊猫负责给小动物们分房子。熊猫把所有动物的房子都分好了,贪玩的小猴很晚才赶到。小猴跑到熊猫面前说:“我的钥匙呢?”熊猫管理员拿出了钥匙笑眯眯地说:“在这儿。给你,你是6号的邻居。”小猴一听:“6号的邻居我知道,不就是7号吗?拜拜!”不等熊猫把话说完一阵风似的就跑了。

  小猴拿着钥匙来到了7号房,可是7号房里面好象没有锁,小猴正纳闷,开门一看,呀,里面住着一只大老虎,可把小猴吓坏了,赶紧关上房门。小猴想:“一定是熊猫管理员搞错了。”可是熊猫管理员说6号的邻居有两个,不只是7号。最终在大家的帮助下,小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原来8号才是自己的房间,从此小猴知道了原来6号有两个邻居,一个是7号,一个是8号。

  小猴子刚找到自己的房间,小熊又拿着钥匙来找房间了,小熊左找右找,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房间了,小熊只知道自己是9号的邻居,可是9号的邻居是谁呢?这下可把小熊难坏了。最终还是在大家的帮助下找到了9号房的邻居。一个是8,一个是10,可是两个房间,到底哪一个是小熊的家呢?结果用钥匙一试,没有打开8号,却打开了10号,小熊的家原来是10号房,从此小熊也知道了,原来9号的邻居有两个,一个是8号,一个是10号,它自己住在10号房间。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这一小节是对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是小学数学中简便计算的根据,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和复习,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系统掌握运算定律,能按照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简便的解答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学习简算技能、形成简算意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意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并最终养成简算习惯。

  教学重点:整理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探究整理为主线,辅以讨论、交流等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在一个开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1.激趣导入,复习旧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动机、兴趣才能去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因此,课堂伊始,我就抛出两个问题:①你们想知道老师的年龄吗?②你们想知道老师家的电话号码吗?然后微笑着告诉学生:算完下面的题,你们就会有答案了。

  题目如下: 500)this.style.width=500;" >

  有了这样一个外在因素的刺激,同样的计算,学生做起来的积极性就会大不一样。

  2.巧设疑问,自主整理

  整理运算定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感觉到学过的运算定律有很多,需要对它进行整理。那怎样进行整理呢?学生思考后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结果,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进行整理:①你能说出我们学过的所有运算定律吗?②你能把它进行分类整理吗?③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呢?④你能将整理结果制成学习卡片吗?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将整理结果制成一张张学习卡片。通过比较、欣赏、评价这些学习卡,学生可以得出按运算方式将运算定律分成两类或按运算定律的意义将其分成三类,并总结出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是最好的整理方法,既简洁又清晰,便于理解和记忆。这样一个自主活动的过程,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分类整理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知识整理中还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3.层层深入,发展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问:老师,这道题目要不要用简便方法计算?这说明学生的简算意识还很差。那么,在复习课上,怎样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简算能力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读一读——会审题

  学生计算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不看清题目就急于进行计算。因此,我首先设计了“读一读”,让学生仔细阅读每一道题。题目如下: 500)this.style.width=500;" > 500)this.style.width=500;" >

  能简算的题有:( )。

  然后学生交流:你刚才是怎么读题的?都思考了些什么呢?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知道正确运用运算定律的前提是学会审题。同时在计算中,要善于观察题中的数字特点和运算符号,并思考如何合理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这样既避免了计算的盲目性,又培养了良好的审题习惯。

  (2)议一议——会反思

  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极好途径。因此,我有意识地设计了学生易错易混淆的题。题目如下: 500)this.style.width=500;" >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这样的计算是否合理,再反思:看了刚才这些题,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或者你想提醒自己注意些什么?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再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做一做——会计算

  复习课上题目的具体设计是值得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我力求少而精,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题目如下: 500)this.style.width=500;" >

  这些题,学生只有边做边审题,运用整体思维观察算式,寻找特点,并综合各法,才能算得又对又快又合理,进而形成娴熟的运算技能。

  (4)编一编——会运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把出题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当小老师,设计一道可以简便计算的题。题目如下: 500)this.style.width=500;" >

  要求:任选几个数,只添上“+”、“-”、“×”、“÷”号,拼成一道可以简便计算的题,考考你的同桌。

  4.总结提升,学会学习

  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会知识的主阵地,更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主阵地。因此,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自由地谈收获和体会,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纵观全课设计,我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贯穿始终,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体会到整理知识的好处,感受到简算的优越性,使本节课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简便算法的能力。

说课稿 篇10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从上学期学习的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是分数含义的一次主要拓展。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结合我们这次研讨的主题是“以学定教,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我主要就从“课前自学”和“小组合作”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首先:微课引导自学

  课前我采用了微课形式进行主要例题的教学,从盘里有一个桃这个情节引入,将一个桃平均分成两份,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一。过渡到盘里有2个桃、4个桃,平均分两份的过程。一方面从一个物体逐渐过渡到一个整体,另一反面数量较小的整体,学生凭借已有知识都能进行平均分,所以这里其实只是平均分这一单一概念的迁移。接着增加了桃的数量,扩大到20个、100个,甚至抽象成一筐桃,利用这个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无论数量变多大,我们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是将这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帮助学生建立起几个物体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的概念。

  接着出现6个桃平均分成3份和6份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同样的整体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表示每一份的分数也不同。

  最后,进行了小结,希望通过这个小结,让学生能将刚才的分桃过程提升到对分数本质含义的理解,以及初步体会到今天学习的内容与以前所学内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课后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完成书上的试一试。这个独立完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运用和展示自学中所已经掌握或理解的部分。其实也是让学生对自学状态的一种自我反馈和认识。

  其次,小组展示自学

  课堂上利用多次的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学的成果,也在小组的互相交流中弥补、纠正一些自学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是让学生将自学的状况向老师做一个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老师适时的调整教学的侧重点和节奏。

  课上主要设计了三次小组活动:第一次是在同桌交流了平均分12个桃子的几种分法后,让学生讨论:都是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为什么整体相同分数却不同。这是帮助学生在通过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数意义的建立。

  第二次是让学生在经历了自己画一个分数的过程后,小组交流:介绍自己画出的分数,并概括分数中分母和分子所表示的含义。课标中提出学生要有一定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而画分数这个环节恰恰能够综合性的反映学生之前学习状况。而且在这个环节中还设计了,利用学生自己做画出的分数进行比较,以及纠错的过程。学生理解自己画出的分数更加容易,从而便于凸显出分数的本质属性。

  第三次是让学生自己先想想拿出18根小棒的几分之一,是几根,在组内交流。这个从18根小棒中拿出几分之一,其实是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也就是我能拿出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个整体能平均分成几份?或者有些孩子直接考虑18能被哪些数整除,而有些孩子可能要借助先分一分的过程,然后才能知道拿出几分之一,是几根。这时可以在组内就完成帮助、指导和纠错的过程。

  我的整体设计思路就是这样,谢谢各位的聆听,还有不到之处希望能不吝赐教。

【精选说课稿锦集十篇】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十篇04-19

【精选】担保合同锦集十篇10-11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5篇06-15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9篇05-22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五篇05-11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九篇04-14

【精选】观察蚂蚁日记锦集十篇02-07

精选会议方案模板锦集十篇01-10

精选公司借款合同锦集十篇02-22

精选赠与合同模板锦集十篇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