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英语手抄报内容

时间:2024-01-31 08:35:55 偲颖 手抄报 我要投稿

有关于春节的英语手抄报内容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手抄报吧,手抄报除报头按内容设计、绘制外,每篇文章的标题也要作总体考虑。究竟什么样的手抄报才是好的手抄报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于春节的英语手抄报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节的英语手抄报内容

  作文:

  When the Spring Festival arrives,every family is watching the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and watching the wonderful party. The family is together and is very busy. The children had a jubilant street,everywhere decorated. Old friends have a joyous gathering,children wear new clothes,happily dancing and singing,my mother is busy making dinner,my father was busy doing Boiled dumplings,I also help make a Boiled dumplings on the side,like a large gold ingot. I wish the whole family health,father and mother are very happy,I wish me good study,day day up. We also go to give my grandparents a new year,and grandparents are happy. Everyone is busy with the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and fireworks.

  Why should we stick to the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and put up the fireworks? It turned out that there was a story in which there was a legend of a monster called the year,who came out to hurt people and animals every time of the year. Later,a fairy told people that they were afraid of red and sound,so there was a custom of putting up fireworks and putting up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Lunar New Years day really rich food,is full of golden chicken flavor,full of seaweed,there are a lot of delicious food. The cook a few dishes every night credit belong to the chef - grandpa. He was able to eat the meal in order for us to be prepared for us.

  At night,the night was coming. As I looked up at the night sky,many fireworks came into the sky,colorful fireworks made color,the sky was decorated in color. I went on the roof,under a birds eye view,and all families were brightly lit. It is as if the world is covered with light.

  "The year" the sound of firecrackers,the new year has passed. I love fireworks and love the Spring Festival more.

  资料: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的由来天增岁月人添寿,欢欢喜喜过新年。春节是我国人民最热闹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关于它的来历,有一些饶有趣味的传说。一种传说是:历史上黄帝曾跟蚩尤大战,黄帝在农历正月初一那一天战胜了蚩尤,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节日,以纪念黄帝的战绩。

  另一种传说是:我国古代有一种叫做“年”的奇怪的野兽,其生性非常凶残,每年冬春之交,常常出来伤害人畜和毁坏田园,闹得人心惶惶,人人惧怕。当时,有些比较聪明勇敢的人,想出了一个巧妙之计:在院子架起木柴堆,大门外摆着桌子,桌上放上猪头、牛头、羊头、狗头和雄黄酒等等。

  那个叫“年”的怪兽看见猪头、羊头等之后,立即赶来,张开血盆大口,想饱餐一顿。人们看见怪兽来了,马上点燃柴堆,敲起锣鼓,大放鞭炮,顿时火光冲天,锣鼓、鞭炮响声不绝,把怪兽吓得落荒而逃。于是,人们互相祝贺平安,后来人们就把正月初一定为吉祥的日子。

  这个神话传说,反映了人们跟邪恶作战的坚强意志,也反映了人们祈求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还有一种传说是:过年的“年”字,就是年景好、五谷丰登的意思。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农历收成好叫做“年成好”,把正月一日作为“年日”,每逢这一天,到处锣鼓喧天,喜气洋洋,以后,人们就把这一天看做一岁之首,一年开始,成为中华民族及至世界华人的一个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春节名称的由来:

  1912年1月份,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要求内务部编印新历书,随后又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不叫“元旦”。

  由此一来,在中国出现了两种历法体系:一种是官方推行的“阳历”,作为公共行政、国际交往等的时间标准;一种是传统社会沿用的“农历”,服务于农时与日常生活。

  1914年1月,当时政府的内务部在给大总统的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后来只有“元旦为春节”被批准,所以传统农历新年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名称被搁在了公历的1月1日。

  不过,民俗专家萧放说,尽管当时的政府一直在推行公历,后来甚至还强令不准过旧历年,严禁民间过春节贴春联等民俗活动,但老百姓不买账,日常生活还是按照旧的年历来过。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成为人们欢度的节日,传统年节也受到了应有的关注。

  春节和除夕的区别:

  简单来说广义的春节包括过年和除夕;过年和大年三十还有除夕都是同一天,除夕特指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大年夜。而特定意义的春节是指大年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从有关资料查找,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

  由于春节与大年紧密连接在一起,再加上时代的需求,所以,慢慢地人们将这两个传统节日合二为一了。就时间来讲,过年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岁尾。而春节是一年的开始,大年初一又是农历每年的春天第一天,所以叫春节,也就是告诉人们,从这一天开始,春天来到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在以前,人们在这个时间,都称为过年,也就是“除夕”。由于公历的引进,将正月初一的“元旦”移为公历新年的代称,再加上六十年代以后,提倡“破旧立新”、“破除迷信”等政治因素要求,渐渐地淡化了年的所在。在最近几年,在部分台历、挂历、日历等分别印有除夕与春节的`字样。但是在公共媒体,以及宣传等方面,都将年与春节混淆在一起了。真的不知道,相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年”,是否让“春节”代替,真的说不好。

  春节说话礼仪知识:

  1、见人称呼不可少

  一般来说,比较常见的亲人,懂礼貌的宝宝们都会称呼,如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等。但是,春节期间的客人比较多,这就要靠父母提前教导该怎样称呼就要见面的客人。由于一些称呼孩子平常少用,叫的时候比较口生。如果你等与客人见面了才教孩子称呼,孩子或许觉得别扭不肯开口,若你在见客人之前和孩子“排练”着称呼一下,孩子称呼起来就很自然了。

  2、祝福话语要多说

  一岁左右的宝宝会说的话还不太多,爸爸妈妈们可以事先教会宝宝用手势打招呼:抱拳作揖、看到亲朋好友微笑打招呼。两岁以上的宝宝就可以教他们说“恭喜发财”、“新年快乐”、“岁岁平安”之类的吉祥话和祝辞。有些宝宝的发音未必完全正确,或未必能完整地说出这四个字,这点爸爸妈妈还需多多体谅。

  传说:

  1、“年”的怪物

  话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年”的怪物总是在一年的前几天袭击所有村子里的人们。所以村子里得人门想尽办法,想赶走那个怪物,一个村民说:“不如我们在怪物袭击我们村子那几天挂一些红色的东西,比如:红灯笼。红对联和红带子等等。”村民门一口同声地说:“太好了,你真聪明啊,就用你这个办法吧。”说罢,村民们就各自回家里准备东西了。

  到了第二天,也正是春天。各家个户的门口和屋里都挂满了红灯笼。红带子和贴满红对联。这时,那个怪物来到村子里准备袭击村民门时,看见各家个户挂满了红灯笼,心里突然有点恐惧,像是看见了红色的火把在飘动。因为怪物很怕火把所以就奔跑着离开了村子。村民看见怪物离开了村子就高兴地手舞足蹈。从此,人们就在春节挂上红灯笼。贴上红对联。春节挂灯笼就是这样来的。

  2、姜子牙

  传说姜子牙封完神后,自已却没有什么司职,只有某位神仙出游时给打替班。大年三十众神都归位,姜子牙却没有地方可去,百姓见他可怜,就在高杆头点一盏灯,让他在灯下蹲上一夜。久而久之就形成点灯笼的习俗。

  3、天帝的女儿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4、清代县太爷

  清代雍正年间河北省有一个老汉,此人心灵手巧,酷爱民间工艺,有一套做灯笼的手艺,每到年节,他都要做几对鲜艳夺目的灯笼挂在自家的门前,为新春佳节增添了祥和、喜庆的气氛,每年都吸引众街坊邻居围观欣赏。有一年老汉做了几对灯笼到藁城集上来卖,恰巧被游集散心的县太爷看见了,便把所有灯笼都买下,挂在府邸整日观赏。灯笼做工别致,富丽堂皇,县太爷视为珍品,爱不释手。

  这年又到向皇上进贡日期,县太爷正苦思冥想送什么物品来取悦皇上,有人指点他送几对灯笼试试。县太爷虽有点舍不得,但为讨好皇上只得忍痛割爱。果然,皇上一眼看中,龙颜大悦,重赏藁城知县,并把灯笼定为贡品。后来皇宫内外到处挂上了这大红的屯头灯笼。河北灯笼被定为贡品取名贡灯,成为皇宫专用品,后来人们把“贡”字换作“宫”字,就成了现在的宫灯。

  习俗:

  1、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先放鞭炮,称为“开门放鞭炮”。鞭炮声过后,满地都是碎红,灿烂如云彩,人称“满屋红”。此时,满街都是吉祥喜庆的景象。

  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友的家里、邻居家拜年,旧时叫拜年。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互祝来年吉祥如意、兴旺发达。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是本族长带领数人挨家挨户走访拜年;有时,同事请几个人拜年;由于拜年费时费力,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用各种贴纸互相祝贺,后来的“贺年片”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春节拜年,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身体健康。长辈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镇邪,因为“年”与“邪”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可以平安度过一年。

  2、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是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习俗。春节庙会原本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期间,僧人道士通常会举行“法事”或“道场”,祭祀神佛。庙会期间,摊贩叫卖和民间文艺表演也是必不可少的。庙会中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旱船等。

  3、关舍火

  除庙会外,民间自娱自乐社火也是由来已久的过年娱乐活动。社火起源于古代对土地与火神的崇拜。她,土地之神;火祖火,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耕文化着称的中国,土地是人的立足之本,奠定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火是人们做饭取暖的源泉,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古人根据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将其奉为具有特殊意义的神灵,从而形成了静止火的概念。古代对土地和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会和火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火仪式逐渐成为一种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4、舞龙

  舞龙又称“打龙灯”、“龙灯舞”,是汉族传统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佳节,各地都有舞龙习俗。

  龙舞起源于汉代,代代相传。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祖祈雨的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到了唐宋时期,舞龙已成为节日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由来,民间有一个传说:一日,龙王腰痛,服用了龙宫的所有药材小学生作文,仍不见效。只好老了,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把脉后觉得奇怪,问道:“你不是人!”龙王隐瞒不了,只得如实相告。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来的样子,从他腰间的鳞片上抓了一条蜈蚣。去毒上药后,龙王彻底痊愈。龙王为了感谢大夫的救治,对大夫说:“只要你像我一样舞龙,就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相信龙能造云造雨,每遇旱灾,便舞龙祈雨。还有春舞青龙、夏舞红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5、舞狮

  舞狮,又称“舞狮”或“舞狮”,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也是民间流行的一项体育活动。春节或庆典时也会有舞狮活动。

  舞狮始于南北朝时期。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子十分相似。全身披着舞狮(一般是两个人一起跳一只大狮子)只露出双脚,不见人影。北方舞狮分为雌狮和雄狮,还有文狮、武狮、成年狮和幼狮。

  南方舞狮主要流行于广东。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组成。狮子的体型、风格和颜色与北方狮子大不相同。舞狮者身穿各式灯笼裤、灯笼袖唐装或米纽扣背心。舞狮者全身可见,舞狮必须用尽全力。

  为什么人们在春节期间特别喜欢舞狮?相传明朝初年,广东佛山出现妖怪。每逢旧岁新岁,它就出来糟蹋庄稼,害人畜,百姓怨声载道。后来有人建议用舞狮来吓唬妖怪,果然奏效,妖怪逃走了。当地人认为狮子具有驱邪镇妖的力量,是吉祥之兆。因此,春节期间,他们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期消灾除害,预示吉祥。

  相关资料: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1913年7月,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

  1.春节溯源

  现场写春联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在诸多称谓中“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史记》记载: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代提前至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命令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春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一日初一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春节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认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结束为止。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几十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2.春节的来历

  春节古称“正旦”、“岁首”、“过年”等。1911年12月3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将年节称为“春节”。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春节俗称“过年”。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上禾下千”,《说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而许慎用了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禾”是谷物的总称,不能错解仅为“小麦”。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像是人头上顶着谷物。

  3.还有一种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非常凶猛。“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4.另外还有一种说法: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比现在的大象还大几倍,比老虎还凶几十倍。专门吃人,而且一吃就是几十个人,被它吃的人数也数不过来。老百姓可遭了殃。有一天,“年”又来了,有个年轻人恨极了,说:“与其让它吃掉,还不如和它拼了,反正都是一死。”他拿把劈斧冲了上去,好多年轻也跟着冲了上去。可他们不是“年”的对手,年轻人都被“年”吃掉了。此后,“年”变得更凶恶了,老百姓个个怨气冲天,恨声震地。

  冲天的怨气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震地的恨声惊动了地下的地王菩萨。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萨一商量,就派神农老祖到大地收“年”。神农手执打兽鞭,对准“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凶猛的“年”竟乖乖伏地不动了。神农奔上几步,一只脚踏在“年”头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无数,作孽极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说罢,从腰间拿下两片瓜钵,对准“年”就一合。比象还大的“年”竟一下合在瓜钵里了。神农把装“年”的钵埋在地底下,临走时他再三叮嘱说:“这钵埋在地下,将来会长出瓜来,这瓜不能破,一定要说它不破。”后来,那个埋钵的地方真的长出瓜来,百姓就按照神农“不”的话音,把它叫成“北瓜”。神农除“年”的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这一天叫做“过年”,即避过“年”和除去“年”的意思。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压邪,并敲锣打鼓,鸣竹张灯,以纪念神农老祖的功德。大概是后人根据年俗传统附会的。不太可能是“年”的起源。

【春节的英语手抄报内容】相关文章:

英语手抄报内容春节08-25

春节手抄报的英语内容09-04

英语春节手抄报内容01-17

春节的手抄报英语内容09-04

春节英语手抄报内容06-26

春节英语手抄报内容精选08-18

英语春节手抄报的内容06-24

我的春节英语手抄报内容01-02

春节英语手抄报内容小学01-03

春节英语手抄报内容大全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