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段意、中心思想 嫌语文课乏味

发布时间:2016-9-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     2002-09-26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和工具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各门学科的学习息息相关,甚至伴随学生一生,在中小学各学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昨天召开的“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会议上,市教委有关负责人透露,现在有60%以上的学生对语文学科不感兴趣,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上语文课学生们就提不起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我们听过不少这样的课:一句生活中很常见的话“妈妈叫我到里屋去拿一个苹果给小朋友吃”,老师用语法知识对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分析了半天,学生却是一脸茫然。有学生壮胆问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分析?”老师瞪了他一眼:不分析,你懂意思吗?这时有学生在窃笑。 

  同时,现行语文教学中的“课文分段”、“总结中心思想”等传统教法很乏味,原本很生动、可读性很强的文章,用这种方法来教,把学生教得昏昏欲睡。因为在课堂上,老师把精美的语言、文章看作是手术台上的尸体,拿着冷冰冰的刀子,不厌其烦、不厌其细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解剖开来,然后对学生说:看,这是“心”、这是“肝”……这种“庖丁解牛”式的方式把一篇篇有生命力的文章肢解掉了,孩子们活生生的思维也随之变得支离破碎。 

专家:回归本位教语文 

  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轩指出,学习语文应该是一个很愉快的过程,由于部分老师教学方法不当,教师对课文的条分缕析,使学生失去了对教学课本的美的感受,失去了对说、写这种创造性活动的成功体验,学生被迫对语法知识死记硬背,从而提不起学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一些教师把教材看得过重,认为只要是教材上有的文章就要仔细讲解,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王厥轩强调,语文作为一门应用性课程,在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过程中要走“研究性”路子,教学要回到语文的本位上来。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师应更重视对学生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例如,在小学和初中课堂上鼓励学生参加讨论,在高中课堂上适当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演讲、辩论等活动。 

课改:从培养兴趣入手 

  才上二年级的小张同学,已经能拿着爸爸看过的报纸读报了,原来,就读于一师附小的小张已经认识1000多个字了。这是上海推行二期课改的成果之一。二期课改语文新教材在小学一二年级推行“识写分流,识字先行”的方式,让学生先“会认、会读”,而不是以前的“会读、会认、会写、会默”,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的识字上。以前一个学期识字200个,现在增加到750个,一个8岁的孩子可认识2500多个字,阅读兴趣大大增加,学语文也会觉得很轻松。

 

[分析段意、中心思想 嫌语文课乏味]相关文章:

1.木兰诗分段及段意

2.木兰诗各段段意

3.木兰诗每一段的段意

4.无聊乏味的说说

5.木兰诗中心思想

6.木兰诗一句话概括段意

7.语文课文开天辟地课件

8.语文课背影的课件

9.故都的秋语文课教案

10.语文课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