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湖南卷考试说明》语文科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高考复习指导(高三)

发布时间:2016-2-14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考前强化记忆,考试轻松拿分)   (6.3)

 (一)而

1.代词,释为“你(们)、你(们)的”。

例1: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     例2:某所,而母立于兹。

2.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释为“和、又”。

例1:劳苦而功高如此         例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2)表示承接关系。释为“就、然后”,或者不译。

例1: 亚父受玉斗,  置之地,  拔剑撞而破之。  例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表示递进关系。释为“并且”“而且”。

例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例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4)表示转折关系。释为“然而、却”。

例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例2: 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  

(5)表示假设关系。释为“如果”。

例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例2: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示结果,释为“因而、所以”。

例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例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7)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

例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例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8)表示目的关系。

例1: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例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3.复音虚词

(1)“而已”,释为“罢了”。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已而”,释为“不久”。例:已而遂晴,故作此。(苏轼《定风波》)

(二)何

1.疑问代词

(1)译为“什么”。例1:大王来何操?  例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2)译为“为什么”。

例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例2: 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译为“谁”“哪里”。

例:吾实为之,其又何尤!(何,谁。全句译为:这实在是我造成的啊,又能责怪谁呢!)(《祭十二郎文》)

2.副词

(1)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表示反问。

例1: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例2:徐公何能及君也? 

(作疑问代词的“何”用在疑问句中, 需要作出回答。作副词用的“何”用在反问句中,不必作出回答。)

(2)副词,译为“多么”,表示感叹。

例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例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3.复音虚词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2)“何以”,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凭什么”。

例: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乎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例1: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例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例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例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3)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句中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3.助词,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

例1: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例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4.介词,相当于“于”   例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例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例3: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 

(四)乃

1.代词,释为“你;你的”

例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例2:家祭无忘告乃翁。 

2.副词

(1)表判断,释为“是”,“就是”。

例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例2:若事不济,此乃天也。 

(2)表顺承,释为“于是”,“就”。

例: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3)表转折,释为“却”,“竟然”。

例1:  今君乃亡赵走燕例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表范围,释为“仅仅;只”。

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至东城, 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之死》)

(5)表条件或前提,释为“才”。

例1:设九宾于廷, 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3.复音虚词

(1)“无乃”,表揣测,释为“恐怕”。例: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乃尔”,译为“这样”。    例: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五)其

1.代词

(1)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 “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例: 臣从其计 

(2)指代第三人称,“他(她、它)”或“他(她、它)们”。

例1:会其怒,不敢献。(《鸿门宴》)  例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我(自己)”。 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些”。

例1: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例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指示代词,表特指。译为“其中的,当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1: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例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副词

(1)表揣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

例1:其皆出于此乎?   例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例3: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2)表反问语气。译为“岂,难道”。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3)表祈使语气。译为“可要,一定”。例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例2:汝其勿悲! 

(4)表示商量语气。译为“还是”。

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3.连词

(1)表选择关系。  常常是两个以上的分句中都用 “其”,译为“是……还是……”。

例1: 汝其知也邪?  其不知也邪?    

例2:呜呼!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例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例1:其无知,悲不几时。(《祭十二郎文》)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例:静女其姝 ||路漫漫其修远兮

5.复音虚词

“何其”,译为“多么”。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六)且

1.副词

(1)译为“将要”。

例1: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例2: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译为“将近,几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3)译为“暂且”。例1:诺,且留待之须臾。(《西门豹治邺》)例2: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译为“又……又……”或“一边……一边……”。

例1:示赵弱且怯也。例2:四体康且直例3: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2)表示让步或假设关系, 译为“尚且”或“即使”。

例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且,尚且)(《鸿门宴》)例2: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且,即使)

 (3)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

例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例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4)表转折关系,译为“反而”、“却”。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3.复音虚词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另提一事或进一步议论,译为“再说”。

例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例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七)若

1.代词

(1)人称代词,译为“你(的);你们(的)”。

例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例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指示代词,译为“如此;这样”。例: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2.连词

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例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例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3.动词

(1)译为“及,比得上”。

例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例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2)译为“像”“好像”“如同”。  例: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4.助词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

5.复音虚词

“若夫”、“至若”放于句首,表示意义的他转。例: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八)所

1.助词,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相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

例: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2.助词,用在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

例1:武父子亡功德, 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传》)例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复音虚词,“所以”

(1)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

例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例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2)表示凭借的手段或方式等,译为“用来……的”或“……的凭借”。

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例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九)为

1.介词,读音wèi

(1)译为“被”,表示被动。(【注】表被动时,古汉语中读wèi,现代汉语中读wéi)

例1:吾属今为之虏矣!      例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2)译为“给;替”。

例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例2: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3)译为“对;向”。

例1:为之奈何?(《鸿门宴》)     例2: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4)表原因或目的,译为“因为”,“由于”,“为了”。

例1: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例2: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鱼我所欲也》) 

2.语气助词,读音wéi

用在句末,常与“何”、“奚”等相配合,表疑问或反诘。

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例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动词,读音wéi

(1)译为“是”,表判断。

例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例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为”作一般动词用时,可根据上下文灵活意译。

例1: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译为“成为”) 例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为“治理”)    

(十)焉

1.代词

(1)代词,作动词宾语,相当于“之”。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

例1: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例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2.兼词

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是”。例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例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例3:置杯焉则胶。 

3.助词

(1)句末助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语气。

例1: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例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助词,形容词或拟声词的词尾,相当于“然”。

例1:  盘盘焉, 囷囷焉, 蜂房水涡。 例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3)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

例1: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例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十一)也

1.句末语气助词

用在不同功能的句子末尾,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

(1)表判断语气,不译。

例1: 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例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呢”。

例1:  谁得而族灭也?    例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表示疑问语气,译为“呢”。

例1: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例2: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4)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不译。

例1: 吾所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例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例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例: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2.句中助词

通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意义,不译。

例1: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例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十二)以

1.介词

“以”与后面的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共同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中谓语动词的状语。

(1)表使用,译为“拿”或“用”。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处置,译为“把”。

例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例2: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3)表凭借,译为“凭”、“凭借”、“根据”、“凭……身份”。

例1去以六月息者也。(译为“凭借”)例2: 久之, 能以足音辨人。(译为“凭借,根据”)

例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译为“以……身份”)(《苏武传》)

(4)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例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例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5)表时间或地点,译为“在”、“于”。  例: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2.连词

(1)表并列,可译为“而”、“又”、“和”。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修饰,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相当于“而”。

例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例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例3: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表原因,译为“因为”。

例1: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例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例2: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例3: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5)表结果,译为“因而”、“以致”。

例1: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例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副词

通“已”,译为“已经”。例: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4.复音虚词

(1)“是以”,即“以是”的倒装。译为“因此”。例: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译为“凭什么”。例: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3)“以为”。例1: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认为”)

例2:桂林、象郡。(注: “把……作为”)   例3:铸以为金人十二。(译为“把……做成”)

5.动词

(1)译为“认为”。  例: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译为“带着”、“率领”。  例:(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史记》)

(3)译为“用”。 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十三)因

1.副词

表顺承关系,译为“就”、“于是”。 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2.介词

(1)趁,趁机。  例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例2: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2)依照,根据。例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例2:成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3)凭借,依靠。例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例2: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4)经由,通过。

例1: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例2: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传》)

(5)因为、由于。  例:成语:因噎废食。

3.动词,沿袭

例1:蒙故业,因遗策。     例2:成语:陈陈相因。

4.名词,机会     例: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十四)于   介词

1.在         例: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自、从      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至、到      例1:移其粟于河内。   例2: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4.对、对于    例: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5.向           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6.由,由于     例: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7.表示被动,译为“为,被” 例1:君幸于赵王。  例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表示比较,译为“比”   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十五)与

1.介词,译为“和,跟,同”                 例1:未得与项羽相见。

例2: 较秦之所得, 与战胜而得者, 其实百倍。  例3: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2.连词。译为“和,跟,同”

例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例2: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注】作介词用的“与”,和后面的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而作连词用的“与”,常常连接两个名词或两个代词,所构成的名词性短语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如例句中的“吾与子”作主语,而“稻与脂”作“载”的宾语。

3.动词

(1)给予,授予。    例: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2)结交,亲附。   例1:失其所与, 不知。 例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例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赞许,同意。  例:吾与点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4)等待           例: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第十八》)

(5)参加,读音“yù”。 例:蹇叔之子与师。(《左传》)

4.句末语气助词

通“欤”,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1:唯赤则非邦也与?            例2: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十六)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例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例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表示假设关系。“则”如果出现在前一个分句,译为“如果”;如果出现在后一个分句,译为“那么”、 “就”。

例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译为“那么”,《阿房宫赋》)

例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为“如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并列关系。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4)表示转折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

例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例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5)表选择关系。和“非”或“不”连用,译为“不是……就是……”。

例1: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种树郭橐驼传》)  例2: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2.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 起强调和确认作用, 可译作 “是”、“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十七)者

1.代词    

(1)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

例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2)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物。可译为“……种”、“……样”。

例1: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例2: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在时间词语的后面,不译。 例1:今者项庄拔剑舞    例2:远者数世,近者及其身 

2.助词       (1)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例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    例1: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3)用在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例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例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十八)之

1.代词

(1)指示代词,译为“这”、“这个”。

例1:之二虫又何知! 例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 例3:均之二策 。 

(2)代词,作宾语,代人、物、事;代人时一般译为“他”或“她”,有时也译为“我”。

例1:作《师说》以贻之。(之,译为“他”,《师说》)例2: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译为“我”)

2.助词

(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有时可不译。

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2)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例2:邻之厚,君之薄也。 

(3)结构助词,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1:夫晋,何厌之有?     例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4)结构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例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5)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

例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例2: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3.动词,译为“到”、“去”

例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例2:杳不知其所之也。    例3:及其所之既倦,

文言同义、近义虚词举要

1.代词

①疑问代词,表示“什么”、“怎么”、“哪里”、“为什么”:胡、奚、何、曷、盍、孰、安、焉、庸、恶(wū)。

例(1)胡不归? ……奚惆怅而独悲……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

例(2)沛公安在?(《鸿门宴》)例(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例(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例(5)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②人称代词   古汉语人称代词的复数用“辈、侪、等、曹、属”等字来表示。

A.第一人称:我、吾、余、予、仆、朕、孤、侬、寡人、吾属。

例: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例: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例:尽吾志也

B.第二人称:你、尔、而、汝、女、若、乃、君、卿、子、公、侬、陛下、足下、殿下、汝曹、卿曹、尔辈、若属、二三子。

C.第三人称:彼、之、其、伊、他、渠。

例:彼与彼年相若也。例(1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例: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③指示代词:近指有:此、兹、斯、是、之、伊、焉、然;远指有:彼、夫、其;旁指有:他;虚指有:某、或。

2.副词

①表范围,“全”、“都”:毕、咸、举、胜、皆、悉、尽、率、一、胥、俱、遍、并。

②表范围,“只”,“仅”,“不过”:第、特、直、但、独、顾、徒、止、唯、单、啻、乃、殆。

例: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例: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例臣:之辛苦,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

例: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表否定:非、不、弗、微、亡、匪、罔、靡、莫、毋、勿、未、无、否。

④表时间,“不久”,“一会儿”:旋、寻、俄、俄而、既而、已而、未几、斯须、须臾、少间、少选、少时、少顷、有顷、顷之、顷刻、无何、数息。

⑤表程度,“最”、“极”、“很”:至、殊、绝、孔、甚、良、重、太、颇、雅。

⑥表程度,“更加”、“尤其”的:尤、益、愈、逾、弥、滋、稍。⑦表谦、敬,副词。

A.谦词:家、舍、拙、寒、愚、猥、谨、窃、伏、敢、请、敬、辱、幸、鄙

B.敬词:令、惠、垂、赐、蒙、请、高、华、贤、奉、贵

3.连词

表假设,当“如果”讲的连词有:诚、而、若、为、则、即、假、如、使、其、脱。

例: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祭十二郎文》)

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例(93)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例: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西门豹治邺》)

例: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例: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祭十二郎文》)

 

付云常

[《2014年湖南卷考试说明》语文科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高考复习指导(高三)]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其的用法

2.木兰诗的文言虚词

3.高中常用文言文虚词

4.高中文言文常用虚词

5.文言文名词作状语归纳

6.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区别

7.2018年高中语文文言文8个虚词

8.木兰诗文言文中虚词

9.高中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10.常见的歇后语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