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

发布时间:2017-10-1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教学“三部曲”

蕲春县第三实验中学    陈胜武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综观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调整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方式。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做法,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第一部曲: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无穷的潜能,作为语文老师这一点尤为重要。再加上文言文学起来比较枯燥,更应注意变化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我是采用以下形式:

1、让文章迷住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以《〈论语〉十则》为例,说明我怎样“迷”住学生 。 ⑴提一个有吸引力的问题:你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有答是《毛泽东选集》。我说,《毛泽东选集》影响是很大,但它的影响只限定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只有几十年,而我说的这部书却影响中国几千年。有答是《三国演义》《红楼梦》。我说它们影响也很大,但也只有几百年而已,不能与我说的相比。愤悱状态形成之后,我再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我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 ⑵介绍孔子,突出三个“最”: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教育家,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但只用语言介绍,即使生动引人也还不足以“迷”住,于是我提供下列多媒体资料: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孔子像、孔圣真像(现存香港孔教学院)、孔子司寇像、孔子授课图、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孔庙中孔子的塑像、孔庙中孔子讲学的杏坛、山东曲阜孔府大门、孔子墓(山东曲阜)、然后是两段简介孔子的视频。为了说明孔子在国外的影响,再提供下列图片:韩国的孔庙、日本的孔庙、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日本研究《论语》的著作、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等。到这时候,尤其对于不常运用多媒体上课的学生,已经差不多可以将其迷住了。 

      2、讲究导入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故事传说导入课文。比如《木兰诗》,有花木兰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特别在背诵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以成语名句导入课文。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核舟记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

以精美语段导入课文。文言名篇都有精彩的语段,或长于描写,或重于叙述,或偏于议论,教师把这些精美“点心”拿出来先让学生尝一口,尝到“甜头”后自然可轻松地组织新的教学活动。如《观沧海》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我在上课时,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诵了这一段,马上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用插图或画面导入课文。文言课文中有少量精美的插图,教师也可从网上下载相应的图片资料,作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作品的兴趣。如教《爱莲说》时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莲中的插图,让他们试着说莲的外形,再对照课文原句,体会文字语句的特点。

3、注重古今对比联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古文不但要讲古文中的人和事,还要联系现在的人和事,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从而使文言文与时代相通相连,便于学生容易理解记忆。同时让学生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良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

第二部曲:文言文教学应立足吟诵,形成立体情感体验。

“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文言文教学,应立足吟诵,读中理解掌握知识,形成立体情感体验。

1、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好读的形式。课前预习时默读;顺从文字时小声读;课上学习时较难把握的文章,可由老师范读,容易把握的文章可让学生自己朗读,还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师生对读和配乐朗读等;课下记忆时可诵读;巩固复习时要边想边读。经过多次实验,我发现优美的散文配上合适的音乐来朗读,效果会更好。

2、让学生读准、读顺文言文。

读准,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应该读它的本字音,学生最容易读错,如《童趣》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强”应读jiāng而不读qiáng,教师应该加以适当指导.

读顺,就是朗读时读清它的节奏,注意停顿。我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这种停顿把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读。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就应该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而不能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停顿准确了,就不至于产生歧义,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了。

3、品读理解文章,读出神韵。品读就是要让学生对课文有其自身的见解和体会,很多文言文的“美”就是在品读中渐渐琢磨出来的。中学文言文课文中又有哪些内在美呢?爱国精神、传统美德、哲学睿智以及意境、情趣等,都有独特的魅力,都是读时必须表现的。要做到这一点,初中生确实不易,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刻地领悟理解文章,启发学生动用想象和联想,触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如教《小石潭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所见过的熟悉的景色进行联想,体验作者生动的描绘给人带来的美感,以及所蕴含的感情,这样,读时才能做到声情并茂。要想读出神韵,要用普通话进行诵读,这对表现古人的思想感情的确有些困难,但读好了,可以使我们在读时被激起的感情通过熟悉的表现形式自然流露出来,有时能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甚至会产生认识的飞跃。

  文言文的教学贵在“理解”。它包括:字词的理解、文义的理解、思想的理解、感情的理解等。只有理解深入透彻,才能灵活掌握,举一反三。否则,便成了“一路捡,一路丢”,最终一无所获。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为此,我将课堂上的理解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自主学习,独立理解。例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时,我鼓励学生根据注释先去自主阅读,让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阅读,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不求统解、甚解,力求从整体上理解全文。第二步,质疑提问,点拨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质疑、讨论的方法,教给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词语进行探究理解。教师在这一步只是在学生对知识把握不准时给以适当的点拨,而后明确。第三步,方式灵活,巩固理解。这一步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翻译课文。可以采用灵活自由的方式进行。如可结成四人小组,每人一句或一段,其他同学点评、更正或补充。这样的练习涉及面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可按照事先编好的组别,按次序轮换,完成课文的翻译。教师要加以评价,肯定译的好的地方,明确需校正和补充的地方。第四步,以全班为单位,复述或讲故事,将所接收来的文字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力求准确无误。

第三部曲:文言文教学应注重拓展迁移,延伸课外增强实效。

立足课堂教学,不断向课外延伸。让学生领悟文言文学习方法、感受文言文区位的同时,给学生引见一些浅显的文言文课外读物,引导学生把眼界放开去,思维扩展开来,适当的增加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相似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这也是增强教学实效的有力举措。例如学习《陈涉世家》,可以补充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背景,起义的结果;学习《〈论语〉十则》,可以引导学生课余阅读《论语》;学习《三峡》时,引导学生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进行对比;学习《桃花源记》,可以补充《桃花源诗》的阅读等等。 在设计教学形式时,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他们不仅能真正学懂大纲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文段。教师实施这种方法时,课前要给予明确提示,明确阅读要求;课堂上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然后,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一一加以点拨、讲解,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逐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这种做法让学生扩大阅读量,其结果是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复习了已学知识,把课堂教学向课外扩展延伸,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了很好的挖掘。  

文言文博大精深。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只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文言文教学必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怕学”变“乐学”, 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

 

陈胜武

[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相关文章:

1.初中文言文精选大全

2.文言文大全及翻译初中

3.初中数学新课标说课稿

4.新课标初中英语课件

5.初中《三峡》文言文及翻译

6.山市初中文言文翻译

7.初中文言文教案模板

8.初中文言文语文教案

9.初中文言文大全加翻译

10.初中文言文狼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