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厌学调查报告 德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6-5-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关于学生厌学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厌学是目前中小学生诸多学习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 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是导致辍学的最主要的因素,从心理学角度讲,厌 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 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 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我在自己所教的两个班进行了调查,从中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第一,课堂 上,部分学生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睡觉,可以说视上课为坐牢。第 二,有的学生作业几乎不做,有的学生期末考试在 5 分钟完成选择题,然后就睡 觉。第三,逃学、旷课、玩游戏,这是厌学的突出表现。 二、调查目的: 通过这次调查研究,能找到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教学方法,也能使同学们认识到产生厌学情绪的不良后果,因此要努力消除厌学 心理,为了长大后能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而奋发学习。 三、从调查的数据分析厌学问题: 初一(1)(2)班一共有 158 位同学,调查表明: 、 ①厌学情况:其中,有 60 位有一点厌学情绪,占 49.2%;50 位同学有严重 的厌学情绪,占 41%;只有 6 位同学无厌学情绪,占 9.8%。 ②厌学原因:其中 30%的同学是由于成绩不好而引起的;60%的同学由于 父母的不关心而引起;另外 8%的同学认为会产生早恋心理;2%的学生别有看 法。 ③厌学调节:产生了厌学情绪之后,有 47.8%的同学采取了自我控制;有 38%的同学虽然想克服厌学情绪,但是自己无能为力,需要依靠外界力量帮助; 有 14.2%的同学采取了顺其自然。 四、深究厌学原因: 1.缺乏理想,毫无目标 有的同学认为学习是为父母、 老师学的, 对学习没有需求欲, 因而没有动力, 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通过老师逼、 家长压, 他们也能完成学习任务, 则贪玩好动的天性主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对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 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 想”,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没有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那些 文化水平不高又做个体生意且财源茂盛的家长们, 往往在不经意间误导了自己的 孩子, 促使孩子厌学而追求享乐。 而这种思想在老师的苦口婆心、 循循善诱之下, 往往被抵消,毫无意义。 2.社会的“诱惑” 改革开放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五光十色的生活,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 而多样的诱惑, 由于他们思想不成熟, 理智不健全, 选择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往往被许多消极因素所吸引, 所迷惑, 从而抛弃学业, 迷恋享乐, 甚至走入歧途。 网络游戏的不断发展,厌学的学生大多迷恋游戏、上网,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 生由于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后,逐渐荒废了学业,甚至走向痴迷的地步。有的同学 受电影的影响,学蛊惑仔凡事以武力解决。一有一些争执就大打出手,还有一些 甚至自杀。在现今社会中诸如此类的报道时有出现。 3.家庭教育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调查中发 现:大部分学生缺失家庭教育,而有的家庭家庭教育过于偏激,不是过分溺爱就 是对孩子不闻不问。 在调查中发现:61 位同学中,父母离异的有 4 人;父母外出打工的有 21 人;有 36 人的父母在身边。父母离异的同学家长为了补偿孩子,往往孩子说什 么就是什么,物质上给予最好的享受,甚至孩子今天不想上学还帮孩子“请假”, 之后,孩子就到外面上网。父母外出打工者往往将孩子留在亲戚那里,孩子说谎 去别的亲戚家了,甚至有的家长听从孩子的话,为他租房,晚上无人监管,孩子 晚上上网,白天在教室睡觉。即使父母在身边的,很多父母也是只关心孩子的学 习,其他根本不问。孩子思想出偏差了,父母也不知道,不能及时给予帮助、指 导。 4.社会的影响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学生也不例外。现在学生的心理、生理 早熟,受社会影响就更加的明显和严重。这不仅仅是教师、学校可以改变的。就 简单的从衣着上来看:教师的衣着都是大方、得体的,但是就是没有办法影响学 生,有的学生穿吊带、超短裙、化妆,教师教育她们,她们就说的是:“你上街 去看看,很多人这样穿啊!”学生已经学会了社会上的衣着打扮,每天就想怎样 才能把自己打扮的更漂亮,只会享受,哪来的心思去学习? 五、改进措施 1、利用活动,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 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学习动力, 转变“学习是为父母、老师学的学习”、“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的观念! 2、改进教法,激发兴趣。 引起学生注意事物,往往体现新奇性、形象性、矛盾性、变化性、对比性等 特点,它们刺激人的感官,会引起人的兴趣与关注,进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 解决新问题。 因此, 教学时, 我们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 设置各种巧妙的情景, 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3.、情感补偿。 情感教育的润滑剂,也是化解厌学心理的良药。对于那些缺少家庭温暖的孩 子,教师应付出无私的爱,并且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家庭,让他们生 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感场具有巨大的磁力,会紧紧吸引住学生。 4.、转变学生的认识观和思想观。 社会的影响是必然的。社会是个大染缸,要把我们的学生教育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只有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同努力才能实现。 从学校方面来说,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美与丑”的辩论活动、“善与恶”的争辩活动, 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社会上那些可以学,那些不能学的,真正认识到时,学生就 会改变自己的!

根据我们身边的调查和众多资料显示:现在的中学生普遍有厌学的倾向,在现代这种信息高速运转,日新月异,知识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不应该是争分夺秒的积极向上的提高,充实自己,以保障能在社会里找到自己的蓝天吗?可在我们面前登出的却是另一条令人失望和担忧的头条,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出现中学生厌学?主要分为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周围环境因素。

1. 家庭因素:小兵是初级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属中等偏下。小兵从小父母离异,与外婆在一起生活。父亲由于出身经济情况较差,很少给予照顾。母亲再婚后,曾接小兵和继父一起生活,但继父要求较为严格,曾因为小兵犯错而责罚教育,以后小兵对继父一直耿耿于怀,再不愿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之后一直与外婆生活。小兵从小学开始,各科成绩都很优秀。进入初中学习以后,学习开始有点吃力,在一次期中考试没考好后,小兵就觉得心里特别烦躁,经常说头痛、难受,不想上学。初二上学期开学后,班级一个同学告诉他打游戏很好玩,从此他便迷上了打游戏,以至于上课总是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上课老师讲到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老师针对他的表现多次批评教育他。但是由于没有父母关心和管教,他不愿听课,不愿记笔记,拿起课本就烦,学习成绩下降很快。而成绩越下降越不愿学习。这是一个学生因家庭因素和自身素质因素引起成绩下降,并最后导致厌学甚至逃学的案例。所谓厌学,就是对学习产生厌恶,反感或无所谓的心理倾向,小兵产生厌学因素的原因及有家庭方面的关心和教育不足,而导致小兵性格自卑、孤僻、不合群,当遇到问题的时候,缺乏社会支持。

        

一 物极必反型

  这些家长大多是在高考制度改革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从自身和他人的经历中感悟到知识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性,所以当自己的孩子刚刚学会学习的时候,就灌输给他们一种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并且时时刻刻都想自己的孩子的未来能够考只是来支撑,入学以后,今天补英语,明天攻理化,节假日上补习班。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在家长的告诫中荡然无存,戏耍的蓝天在家长逼迫中悄然消失,每天都是学、学、学……最终是厌学。

  一位学生初一时本来成绩还算中等,但到了初二,节节后退,厌学情绪很严重,作业拖拉,甚至不写。可以调查才知道,原来暑假中父母硬逼着他到教室家补课,还让他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好不容易盼来的暑假,又是那么热的天让他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加入了厌学的行列。

二 盲目溺爱型

多年教学让教师看到厌学生多为男生,为什么呢?是中国人重男轻女的思想作祟,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生了男孩,一家大小捧的像皇帝一样,好衣好食哪能亏待,大事小事哪能沾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各个娇生惯养,好吃懒做,怕苦怕累。可学习是件辛苦的事,尤其是在目前的教育下,这些孩子自然加入到厌学的行列,而且这样的家长,即使老师主动联系,也收效甚微,为什么?大人舍不得孩子吃苦啊!

三 放任不管型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据调查得知,厌学生的家长有许多是极不负责任的。工作之余,只顾自己玩乐,打麻将,发金花……对孩子不闻不问,认为人各有命,自己的路自己走吧。所以当学生厌学逃学,学校找到家里,而家长还在麻将桌上,对老师挥挥手,不要紧,到时候会回家的,发生这样的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  离异矛盾型

班主任都有这样的体会,问题学生,学困生,多半都是家庭上出现了问题,如父母离异,家庭变故,家教粗暴,其子女情感压抑。这些孩子情感孤独,缺乏温暖,于是便常常寻求情感补偿,而学习是辛苦的事,是很难起到情感补偿作用的,因而他们常常从其他渠道获得心理满足来弥补家庭情感的残缺,如广交朋友,上网聊天等,这样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这些学生结交的朋友,多是哥们义气十足,容易受不良因素诱惑,导致厌学甚至辍学。

 

2.自身因素:厌学情绪是一种正常的不良情绪或者说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在每一个人成长学习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这种情绪,这是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自我动态失衡,和谐度不够稳定的表演。当然,由于学生所处年龄段不同,厌学情绪的表现也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厌学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学生的厌学,有内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起决定作用,厌学,突出一个“厌”字,“厌”是一种心理状态;厌烦、厌倦、讨厌。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成长的必经阶段,就学习而言,小学是基础阶段,而初中是最关键的阶段,厌学心理也最容易在此时产生。因此,这个阶段孩子的家长更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要让他们树立责任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甜甜,高一年级的学生,小学低年级成绩较好,活泼开朗,爱好画画,就读于上海某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由于父母工作调动转学回来,成绩下降很快,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极少与同学交往。进入职高学习,入学后,由于班上男女生比例关系,甜甜被安排到与男生同坐,虽然它与同学交往甚少,但却成了班级中的焦点。一些男生总是拿她的相貌开玩笑,给他去一些不雅的绰号,原本没有自信的的她变得得更自卑了。上课无法集中精神,感觉学不进去,开始讨厌学习,讨厌学校的一切,早上醒来想到要去学校就犯困,中午放学铃声响起,出了校门心情就阴转晴,下午一到校门口就莫名紧张、焦虑、恐惧。想到放弃学业,但是又害怕父母伤心,心里极是矛盾。

  通过家长了解,母亲对她要求极高,希望她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令人头痛的是对学习毫无兴趣,甚至出现恐惧感。这种情绪和躯体症状的体验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表现,从同伴交往来看,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闭。

  ①.学习无欲

 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一些学生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没有动机来启动学习,贪玩好动的天性主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老师逼,家长压,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一些学生对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是他们从家庭或社会那里接受得某些错误思想,如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没有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一旦形成这种认识,反作用力非常大,它能持久而强劲的推动学生逃避学习,老师的苦口婆心、软硬兼施、循循善诱,但他们“启而不发”。

  ②.学习无望

 对于学习悲观失望,毫无信心的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人都有好奇心,求知欲;谁不渴望得到师长的表扬,同学的羡慕‘那个不希望考高分,有成绩。一部分学生曾今努力过,晒过汗水,可无论怎么奋斗,任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过成功的欢乐,一次一次的失败,无情的击碎了他们的进取心,促使他们对此作出了不正确的想法,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的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也有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往往不如他人,因为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长期被老师忽视,便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

  ③.学习无趣

 过重的学业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导致厌倦而厌学。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社会与家庭将负担交给学校,学校将压力付给教师,而教师则将负担转嫁给学生,于是学生从早到晚的学,双休日还要补课。各种五花八门的学习资料,各种考试名目繁多,有些评价简单而残酷:如写错一个字,罚抄多少遍等,学习像沉重的大山,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让他们觉得苦海无边。学习枯燥无味,使他们极易将兴趣由学习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电视剧集,恋爱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的诱惑。由于学生思想不成熟,理智不健全,选择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往往会被这些消极因素吸引、迷惑,从而抛弃学业,迷恋享乐,甚至走入歧途。

  ④.逆反心理

  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主张,都不愿受别人控制。人都有自尊心,都不愿受到伤害。但中国式的教育,家长,老师都要求学生服从。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于是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标准时,便采取不正当的措施,有些孩子能够忍受,有些索性放弃追求。过高的期望值与功利意识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厌学。

 

3.周边因素:

  ①.学校方面

 如何评定一个学校的好坏?不管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老百姓心中的那杆秤,都已倾斜向了升学率,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是好,是坏就等于考了百分之几的重点中学,几名学生考了全市十名,一百名,学校平均分是多少……无怪乎,中考、高考过后,各“名校”争相宣传,而近年来高额的择校费也熄灭不了望子成龙的家长的热情,于是升学率成了学校的生存之本。于是学生早上6点多入校,晚上近6点回家,一天10多小时的在校时间,每天十几节的课堂教学,三尺讲台,教师滔滔不绝,学生默默耕耘,周考、月考、中考、末考,进几名、退几名、第几名。以学分定优劣,以名次论好坏。学生每天象上战场,但总有学生赶不上,长期的精神压抑使他们出现了破罐子破摔的态度,不学了是倒数,再学也是倒数第几,不如不学了,厌学、厌学……

  ②.教师方面

  教师有份博爱之心。绝大部分教师出发点都是好的,希望学生学有所成,长大能立足社会,有光明的前途。

但在应试教育下,学校的管理很多是以学生的考试决定教师的水平,所以有一些急功近利的教师不在自己的专业水平上下功夫,而采用题海战术,每天把学生栓在考试题上,做了一题又一题,做了一遍又一遍,使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把学生变成自己捞取业绩的工具。

  有些教师以培优为名,每节课只以优等生为标准,看优等生会不会,讲难题,怪题,很多相对差的学生在课堂上成了陪读,什么也听不懂,什么也学不会,每天的作业只能抄抄应付,至于在校一天学了什么,不知道,不知道……

  更有甚者,为提高自己的升学率,平均分,对成绩不佳者恶语相向,冷嘲热讽,甚至大打出手,打击孩子的信心,打击学生的,伤害学生的心灵。他们的这种行为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让某些学生视老师为敌,与教师对着干,上课不听讲,作业不做,渐渐的沦为差生,最甚者自毁前程。

  一些专业底子薄、教学水平低、师德素质差的教师,也会造成学生厌学心理。

  ③.社会方面原因

 现在社会虽说是知识经济的社会,但是在很多时候和很多部门的表现并不全是这样:学生在校刻苦、成绩优秀,但走入社会之后有时还不如在校中门门不及格的学生;优秀生因为家长无职无权自己只能自谋职业,艰难的生活在激烈的竞争中,好不容易考个大学,走上社会依然找不到工作。这些社会现象也严重的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他们觉得学习再好,不如有个好爸爸,成绩再好,不如有个好家庭,有些学生自然会产生读书无用的心理。

 

结题报告

由于造成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消除和预防他们的厌学情绪就必须多方面入手。

(1)事物发展内因是关键,要消除和预防厌学情绪,主要是靠学生自身努力。为避免出现厌学情绪,他们应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将学习目的的教育与理想教育相结合,召开故事会,介绍一些名人奋发读书的故事,开主题班会,如:“美好的原望”、“二十年后来相会”,教育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展望社会发展对人生的知识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刻苦学习。

(2)争取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因此,在帮助学生纠正厌学心理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加强家校联系,及时向家长汇报孩子在学校里种种表现,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校联系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承受挫折,宣传一味溺爱、打骂、体罚、放纵等教育方式的危害性,指导家长与学校配合,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本学部一些班主任采取每周“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3)给学生更多的关爱,让孩子爱老师

在十天的寄宿生活中,老师就是孩子的父母,生活上,学习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特别是班主任在生活和学习上寻找关爱和教育的契机。制造各种各样的机会,让他们重拾自信。教师要经常制造一些机会,比如让他们怎样回答一个看似困难其实简单的问题,当众朗读他们的一段短短的文字,一阵热烈的掌声,两句赞扬的话语,几件微不足道的小奖品,就有可能让这些学生走出失望的泥潭,重新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可贵的自信。

(4)提高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如:改变课堂环境,完成角色的转变; 运用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多种手段,把课堂变成一个大舞台,并且多准备几副面孔,学生就会有新鲜感。新鲜感有了,兴趣还会少吗?以赛促练,变逼迫为激励,学习性游戏和游戏性学习,如机智问答,猜谜语等,学生在课堂活跃起来,甚至考起老师,这样效果就明显不同了。

(5)建设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让学生看到知识的价值,以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如:开展智力竞赛,演讲比赛。组织学科兴趣小组,开展小创造小发明,小论文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参与一些生活实践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调整价值取向,热爱科学知识。

(6)积极加强教师素质,任用有较强工作责任心的教师为班主任,深入扎实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形成团结的班风和向上的学风;改善教学设施,保证教学质量;完善学校的后勤工作,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需要,免去后顾之忧,减轻学习的心理负担。

总之,排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自身的共同努力。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孩子,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的发展。

 

姜肖肖

[学生厌学调查报告 德育论文]相关文章:

1.道德环境大学生德育论文

2.师爱德育论文

3.小学信息技术德育论文

4.音乐教育的德育论文

5.德育论文范本

6.德育论文感恩母校

7.小学教师德育论文四篇

8.家庭教育德育论文

9.初中信息技术德育论文

10.音乐教育与德育论文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