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素材到写作内容》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发布时间:2016-8-1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理解素材的含义,学会将日常生活中的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

2、理解中心印象的含义及其与使用素材的关系。

3、弄清素材和题材的区别。

4、认识同一素材因不同的人或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处理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将日常生活中的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重视素材的积累。 

【教法学法】讲练结合,文章例析法,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3课时(理论1课时;演练1课时;评讲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条小溪、一碗面条、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的外部形象、一句普通的话语,是我们生活中普通得几乎不会引起注意的事物,它们可以引发富有启迪、令人感慨的文章吗?可以画成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绘画作品吗?如果可以,我们还需要做什么呢?

二、课堂研讨:

1、学生阅读“话题探究”和“知识导引”,思考下列问题:

(1)罗中立的油画《我的父亲》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偶然发现-受到触动-迸发灵感-创作出杰作

(2)这一典型事例对我们写作素材的转换有什么启示?

明确:其一,作者在受到素材“触动”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

其二,作者要善于通过“中心印象”去发现并挖掘素材的内在“意义”。

其三,作者心中的“立意”要在不断的调整中,使素材得到不断的深化,让素材表现的“意义”不断升华,最终表现出深刻的文章旨意。

三、知识梳理

(一)素材

1、根据例文思考、讨论什么是素材?

明确:素材--是艺术家在平时和创作准备阶段中收集积累的未经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

原始材料不能直接写入文章,必须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从原始素材到写作内容的过程,就是作者对素材进行筛选、提炼并运用到文章中的过程。

2、素材和题材的区别。

明确:题材是经过作家选择、加工、比较、改造、发展、组织成为作品的一个内容因素的生活材料。素材是题材的基础,但题材不是素材的简单堆积。

3、选取素材时应注意哪几个标准?

明确:(1)主题标准 必须根据主题的需要来决定材料的取舍、主次和详略。能够表现、突出主题的录用,与主题无关的,无论多新鲜都要舍弃。

(2)真实标准 真实的材料就是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反映客观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的材料。真实有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符合生活逻辑或客观规律的经过艺术加工后,虚构的材料也能反映生活的本质,也属真实的材料。写作反对脱离实际,扭曲生活,胡编乱造。

(3)典型标准 典型材料是某一类材料中最具代表性的,能够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它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典型材料能以少胜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新颖标准 新颖的材料就是新鲜、生动有趣,鲜为人知或具有时代精神风貌以及有作者独特认识与感受的材料。

4.把素材转化为题材时应注意什么?

明确:(1)要抓住素材给你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中心印象,以此为切入点对素材进行提炼和强化,即把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题材。

素材是题材的基础。例如魏巍在《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创作体会中谈过,他在朝鲜战场搜集了一百多个战斗故事,这就是他积累的生活素材;而经过他的选择和提炼,最后写进《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去的“松骨峰战斗”“马玉祥三次扑进火窟救儿童”“志愿军战士在防空洞的日常生活”三个典型事件,就成为这篇通讯的题材。

(2)素材可从“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即可根据文章的需要,几个素材整合在一起,表达相同的主旨或表现一个典型人物。

5、平时需要留心积累各种素材。常用的积累素材的办法有三种:

(1)生活卡片积累法。(2)读书卡片积累法。(3)报刊剪贴积累法。

6、中心印象和使用素材的关系。

明确: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的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中心印象决定了对素材的使用。要提高认识水平可以从捕捉中心印象入手。

(二)材料

材料是作者为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且写入文章的一系列的事实或论据,是作者用来提炼和表达主旨的事物和观念,包括一切被描摹的、被评述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

1. 材料的种类和作用

明确:(1)材料的种类

①从材料的特点来划分,有事实性材料和观念性材料。

②从材料存在的形态或表述的方式来划分,有个别性材料和综合性材料。

③从材料的性质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作用来划分,有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

④按获取的途径分,有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2)材料的作用

①写作前,广博的原始材料的积累是形成观点、提炼思想的基础。主旨不是凭空确立的,只能是在作者对各式各样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综合加工而得以确定的。

②写作中,有效地选择、组织材料是正确表达思想的支柱。

③材料也影响写作成品的形式。

2.材料的采集--摄取材料的主要途经或方法是观察、体验、阅读和调查。

3.材料的选择

A.选材的原则--应选择突出主旨、典型、新颖、真实的材料,要考虑文体特点。

B.选材的方法:(1)精于鉴别:鉴别是选材的基础与前提。(2)善于联系。

四、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讨论:“例文借鉴”中如何做到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例文一]点评:《汗水中的启迪》,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来布局谋篇,文章劈头就是一连串急促的追问,陡然掀起文章的波澜,发人深省;紧接着总说素材(画面)给自己留下的强烈的印象──“浑身散发着泥土的气息,眉宇间充满着慈爱、温和、淳朴、辛劳”,这已经深深地抓住了素材的“中心印象”。

本文的开头颇有先声夺人之势。接下去的具体联想,同样紧紧抓住素材的中心印象而向外自然地辐射出去,既扣住自己立意的中心,又适当联系生活实际,很好地转换了原始素材,表现了自己文章的立意。而结尾处的“在沉思中皱起了眉头”一语,暗示了作者由眼前的画面而产生的强烈的责任感,足以令人在回味中积极进取。

本文文字练达,富有表现力,尤其值得称道。但是,高要求来看,本文的内容有些单薄,还不够充实。

[例文二]点评:《父亲──油画〈父亲〉评价》一文,是一篇感情充沛、热情洋溢的佳作。

文章首先在一种亲切的询问中引出了油画作品,紧接着在强烈的情感中富有创造性地描述了油画内容,形象地浓缩了油画的精华,为下面的具体赏析作了很好的铺垫。然后从“呼吸”“喘息”“神情”等方面展开深入赏析。在赏析的整个过程中,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至于文末所产生的要为这样的“父亲”、这样的祖国而奋斗的决心,因为有前文的激情做基础,不仅没有丝毫的突兀感,反而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本篇文字,激情飞扬,催人振奋,发人深省。作为中学生,实在难得。

不过,如从纯粹评论文章的要求来看,本文似乎有点“热烈的感受有余,冷静的评价不足”(当然,也要考虑到作者写作的年代)。

[例文三]点评:《小丑》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著名讽刺散文诗,写的是一位极其愚蠢而又非常鄙俗的“小丑”,因为别人瞧不起他,于是就想了一条高招,对受大家喜欢的名人名作,统统加以彻底否定,一律进行猛烈抨击。只要有人在他面前称赞什么人,他都对这人给予彻底否定,极尽丑化之能事。最后他竟然成功了,“一个大喊大叫反对过权威的人──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权威了,而年轻人正在崇拜他,而且害怕他”。

像这种自己毫无建树而专靠否定别人而混出一些名堂的人,古今中外都不乏其人──且都有着各具时代特色、民族特色的不同表现形式。但是,像作品中这位“小丑”这样典型、夸张的真实生活人物,恐怕不大可能确有其人。如此典型、夸张的人物表现,必定是撷取了生活中大量的素材,然后经过作者的集中、加工、提炼,才能塑造出来的。

五、课堂检测

1.阅读下面试题,判断其审题正误。

校园里的玫瑰花开了,真艳真美,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喜。一天早晨,幼儿园的一位4岁的小女孩摘下了一枝玫瑰,从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相关文章:

1.《谈中国诗》导学案

2.历史教学导学案论文

3.镶边与剪纸的导学案

4.木兰诗导学案及答案

5.语文版木兰诗导学案

6.汉语拼音复习导学案

7.赵普文言文导学案答案

8.高二物理选修3-1试题答案

9.高二选修1物理第四章单元测试题

10.高二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