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2-22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单元篇目】

     十.    唐诗三首:  《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琵琶行》

    十一.宋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十二.宋词两首:  《雨霖铃》  《扬州慢》

    十三.元曲一首:  《哨遍高祖还乡》

【考点导释】

        本单元主要是学习欣赏古代诗歌,课文作品选的是唐诗宋词元曲的名作名篇。古代诗歌的艺术欣赏重点是风格、意境、用典的赏析理解。风格是作家在立意和语言运用中的各自特色,就唐诗而言,主要有李白的清新飘逸浪漫主义、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以及田园诗、边塞诗等不同风格;就宋词而言主要有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和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为代表的婉约派。风格的欣赏一定要注意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作品的语言特色。意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往往形象鲜明, 情景结合,物我交融,读者如临其境,很有感染力。意境的欣赏一定要能在表面的景物描写中领会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用典是指在作品中运用人们熟知易解的典故,用得好,往往能产生言简意赅的效果。用典的欣赏,一定要弄懂典故的内在含义。

       此外,还应掌握有关的诗词的格律知识,如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词、曲、平仄、压韵、对偶、调阕等的有关基本概念和格律知识;还应能欣赏作品表达技巧,如赋、比、兴、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衬托、对比、炼字等。

十          唐     诗      三      首

导标显示屏幕

1. 重点理解唐诗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

2. 重点注意 分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产生的原因和表达途径及技巧;

3. 熟读课文,背诵名篇、名段、名句。

4. 了解唐代七言古诗的特点:篇幅长,容量大、用韵活;

导学点拨窗口

【探海导航】

        先根据课本上的预习提示和注音注解,疏通字词句,并反复诵读几遍,弄清大意。然后再逐项思考两个问题: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表现手法上具有什么样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应从作者当时因遭权贵排挤离开长安的身世遭遇中体会梦幻中的仙境与现实人生的对立差异及作者的雄奇奔放的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应特别注意当时的国家形式和作者的个人处境,去理解他推己及人甘于牺牲的思想境界及作者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白居易的《琵琶行》应注意从作者的处境来理解作者的心情和诗中描写弹奏琵琶的高超技巧。

【思路结构】

      李白因遭权贵排挤,离开长安,当时身在山东而心向吴越,只能以梦游的方式来表达他鄙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情怀。全诗分三段。第一段写入梦之由,极言天姥山之高大雄伟;第二段梦中奇景,描绘出一幅神仙乐土;第三段写惊梦长叹,揭示主题。结构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先平实叙事以显生活之艰难困苦,再推己及人抒发议论。诗分四段,层层深入,最后画龙点睛水到渠成。结构图:

        秋风破屋:天灾

                                                 长夜难眠:忧劳家国            关心寒士显境界

        群童抱茅:人祸

       《琵琶行》一诗作者触景伤情,同病相怜,引发了沦落天涯、谪居卧病的伤感情怀。以音乐的描写和歌女身世的叙述为明线,以诗人今昔对比的感受为暗线,一虚一实,最后又巧妙地汇合聚结。全诗结构,图示如下: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月夜弹琵琶                    

               东船西舫悄无言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惜                                              自言本是京城女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君翻作琵琶行                                               却坐促弦弦转急

                                          

                                                      满座重闻皆掩泣

【疑难指津】

     《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什么详写神仙世界?第二段运用赋的表现手法极力铺叙出一个自由快乐,五彩缤纷的神仙世界,意在与丑恶的现实世界对比,表达出诗人美好的自由生活的向往,对丑恶的现实的鞭笞。李白本来对政治是有兴趣和有信心的,但在长安几年仅仅只是陪唐玄宗和扬贵妃饮酒赋诗编词配曲,还得罪不少权贵,此时被玄宗赐金放还,十分愤懑,因而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并在该诗中借以表达出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细致地描写茅飞渡江、群童抱茅、娇儿恶卧等情景有何用意?不仅再现了当局时的生活真实,使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当时所遭受到的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而且能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崇高的思想境界是在怎样情景下产生的,更感染力和说服力。

   《琵琶行》第二段精彩而细腻地描写琵琶乐曲有何特点?该段是全诗的重点。应注意欣赏①弹奏的动作:“转轴”“拨弦”““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这些动作娴熟连贯而有节奏,体现技艺之高超;②旋律的变化:嘈嘈 、切切、幽咽、凝绝、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或急或舒,张弛有度;③听众的反应:“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如痴如醉,进入忘我境界;④比喻的贴切:把粗重之声喻作“急雨”,轻细之声喻作“私语”,流利之声喻作“间关莺语”,凝滞竹声喻作“泉流冰下”等等;⑤环境的点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侧面描写,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语言揣摩】

1.“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评析:这是典型的李白式的浪漫主义的手法。运用夸张和对比描写天姥山的雄姿。以显现诗人的向往和入梦 之由。这种手法在李白诗作中常见,如“白发三千丈”“尔来四万八千岁”“会须一饮三百杯”“飞流直下三千尺”等,均表现出李白的雄奇奔放的才情与豪气。

运用:用夸张和对比刻划人物-那个人脸上的横肉比康大叔还要多,只不过康大叔精的多肥的少,他却肥的多精的少,要切下来准能榨出十二斤油来。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评析:这一句精练而又凝重。语意递进,表明在国破家亡的时局中,诗人因忧劳家国早已夜不能寐,更何况“长夜沾湿”雪上加霜呢?家国都在风雨飘摇之中,何时才是尽头?一语双关,意味深长。

      运用:自从经历战乱以后就很少睡过好觉,像今晚这样屋破雨淋的漫漫 长夜又如何捱到天亮呢?(翻译)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评析:这一句在文中承上启下,沟通了诗人和艺人的感情渠道。抒情中寓哲理,道出了一种较普遍的人生感受,颇具抒情深度和思想境界。

      运用:用“同是……相逢……”句式造句- 同是高三忙碌人,相逢苦笑有心知。

【名题讲析】

  一.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6-18题(2000年上海高考试题)

                                          甲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乙

                                  雨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6.甲、乙两首诗的体载均属于近体诗中的绝句(或七绝)。

  17.甲乙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

季      节 景                        物

甲 黄梅时节(或初夏) 家家雨、处处蛙

乙  春      天 蜂蝶(或叶)

 18.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请分别说明:

        甲: 由对客人的等待想象客人不来的种种情况。

乙:由蜂蝶飞过墙想象邻家的用色。

  讲析:此三题题型较新且有变化。16题考作品体裁,可根据两诗的字句和压韵等格律知识答出。17题形式很新,考诗歌内容的理解,原诗所写之季节较明显且又提供了样本形式,实际上还是填空题,从原诗中选词回答即可。18题是简答题,有一定难度,第一首是主人枯灯苦等的种种无谓动作以打发时间;第二首是写雨过之后自家香消玉陨,蜂蝶纷纷投向邻家,使人迷惑不解。

二.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000年全国高考题,宋诗即上述的《约客》,此处略)

A. 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候,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后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讲析:本题主要考对该诗内容和意境的把握。C项错误。因从整首诗的意境来看,全诗表现的是枯灯等客的冷清寂静与无聊,而不是表现闲适恬淡的心情。分析诗歌蕴含的感情,要注意结合主旨和整首诗的意境来分析,不能孤立地猜测。

【风景剪辑】

剪辑1

安史之乱后,杜甫辗转到了成都,投靠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蜀州刺史高适。他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茅草屋,总算有了一个安身之所,曾作《江村》诗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颇有知足之乐。这就是有名的成都“杜甫草堂”。现为成都文物名胜,游人必至。门前有对联一幅,云“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足见后人对杜甫的尊敬景仰。

剪辑2

白居易曾把自己的诗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琵琶行》属于“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白居易《与元九书》)的感伤诗。在文学上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有感而发。我国古代叙事诗不发达,然而“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吊白居易》),白居易笔端竟能开出两朵并蒂奇葩,实属难得。

能力演练题库

【跟踪试题】

一. 选择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相信

②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刚才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向:渐近

④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突兀:突然

⑤命曰《琵琶行》                    命:标题

⑥冰泉冷涩弦凝绝                    绝:断开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2. 下面关于“七言诗”和“七律”的正确解释是:

A. 七言诗是指有七个章节的古典诗歌;七律是指每句七字的古体诗。

B. 七言诗是指每句诗有七个音节的古典诗歌;七律是指全诗八句每句七字,平仄、对仗、押韵有定规的律诗。

C. 七言诗和七律是同一概念,即按七种规格写成的格律诗。

D. 七言诗是指每首诗有七个诗句的古典诗歌;七律是指 我国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七种标准。

3. 唐代文学一般可分为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下面几位唐代诗人的分期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骆宾王/杜甫、白居易/王勃、刘禹锡/李商隐、杜牧

B. 骆宾王、王勃/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杜牧

C. 王勃、李白/刘禹锡、李商隐/白居易、杜甫/骆宾王、杜牧

D. 李白、杜甫/王勃、白居易/骆宾王、杜牧/刘禹锡、李商隐

4. 下列诗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现了诗人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作者思想的消极的一面。

B.“五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观众的反映,用简练的笔墨,突出琵琶声感人的艺术效果。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美酒美景,诗人借以及时行乐,自我陶醉。

二.填空题:

5. 下列诗句的作者分别是:

A.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A.__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

 6.李白和杜甫分别是浪漫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论想象丰富_____不如_________,比思想深刻,_________不如__________。

【提高试题】

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第7题。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扬花愁煞人。

7. 对上面李益的《汴河曲》诗,下面有四种不同的理解,正确的是:

A. 这是一首别离诗 ,古人临别折柳相送,因此写杨柳暗寓离别,诗中以春光无限美好反衬别离之情难堪。

B. 这是一首怀古诗,以春光无限、隋堤柳色依旧与隋宫成土、豪华不再形成对比,抒写兴亡之感,暗寓殷鉴不远之意 。

C.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春光中的隋堤柳色,但美景无法消去诗人内心的哀愁,相反却使它格外强烈起来。

D. 这是一首宦游诗,“行人”即在外做官谋生的作者。诗歌写眼前大好春光,抒发思念故乡的感情。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按要求完成7-10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风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十二门:长安城共十二座门,这里代指长安;紫皇是传说中的天帝。

8. 下面对李贺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昆山玉碎凤凰叫”是写乐曲的激越清脆和婉转柔美,着重表现乐曲的曲调旋律的变化。

B.“芙蓉泣露香兰笑”用荷花兰花的表情,通过视觉、嗅觉来表达,着重表现乐曲感情的变化。

C.“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明乐曲使世间的凡人和天上的大帝都感受到了。

D.“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写月中仙人吴刚因听音乐而彻夜不眠,倚着桂树,任凭晨露沾湿。

9. 下面对李贺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结尾戛然而止,好象完曲未完,具有意味深长、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

B. 诗人的想象、比喻和夸张大胆奇特,出人意表,有一定的怪诞色彩。

C. 本诗运用了许多典故,并赋予了新的意义,老鱼、瘦蛟更给人以新奇阴森之感。

D. 本诗意境天真自然,思路清晰明快,意象完整和谐。

10. 后人论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诗言“……皆摹 写声音至文。……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试从创作风格的角度,说明两诗泣鬼、移人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下面李白的两首诗,完成11-14题。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时到临洮?

11. 解释加点的词语:

A.良人:      B.絮;     C.那堪:        D.裁缝:

12. 两首诗都是思念征人的,两诗中主人公有无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秋夜》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冬夜》写法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思念征人是两首诗的共同主旨,但思妇的思念之情有何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试题】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今人分析唐诗的一段言论,完成15-16题。

                  唐 诗 一 首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实宵。

         五更鼓角声悲注,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当然应推李白,无论从内容或形式,都如此。因为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春、边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深刻地反映了那整个一代初露头角的知识分子的情感、要求和向往:他们要求突破各种传统约束羁勒;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富贵,进入社会上层;他们抱负满怀,纵情欢乐,傲岸不驯,恣意 反抗。而所有这些,又恰恰只有当他们这个降级走上破路,整个社会处于欣欣向荣并无束缚的历史时期才可能存在。……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一切都是冲可而出,随意创造,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李白的天才作品确已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音诗的极峰。然而这个极峰,与文学上许多浪漫主义峰巅一样,它只是一个相当短促的时期,很快就转入另一个比较持续的现实典范阶段。那就是以杜甫为“诗圣”的另一种盛唐,其实那已不是盛唐之音了。(李泽厚《美的历程》选段)

15. 请根据有关唐诗知识分析判断上述一首唐诗的作者是李白还是杜甫,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为什么说“诗圣”杜甫已不是盛唐之音?请参照上文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C   2.B    3.B     4.D

5.A.李白  B.白居易    C.杜甫    D.王勃

6.杜甫不如李白      李白不如杜甫

7.B   8.A(婉转柔美)    9.D(本诗意象奇险,并不天真自然)

10.白居易是现实主义的,他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形象来比喻、描写,如实反映音乐的美妙,所以能“移 人”。李贺诗用了夸张、想象来形容音乐,且比较怪诞、幽僻,境界清冷,所以说“泣鬼”。

11.A.丈夫     B.铺棉絮     C.怎能够        D.制成衣服

12.两诗的主人公都是思念征夫的妻子。所不同的是《秋歌》是群体形象,《冬歌》是个体典型。

13. 《秋歌》是正面写思念之情,而《冬歌》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划、动作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相结合,寄托对丈夫的思念与关心,具有情节性和戏剧味。

14. 《秋歌》的思念之情是盼望丈夫早日回家团聚,《冬歌 》的思念之情是为丈夫赶制寒衣,且具体到关心丈夫的冷暖。

15. 该诗为杜甫作品。因其具有杜诗的沉郁顿挫,深刻悲壮、气势磅礴的现实主义风格,同是又是严格工整的七律。

16. (此题实为仿写题。可根据杜甫的风格和原文的对李白的分析来写)从形式来说,杜诗李白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凝聚在一定的形式、格律中,从而不再是一种天才美、自然美,而是一种人工美、世俗美,为后世提供了可以学到的范本;从内容来说,杜诗更多地关注国远民生,且充满忧患意识,不似李白那么飘逸洒脱,也明显地蕴含了这个阶级的停滞与走下破路。因而,李白与杜甫是两种风度,两种意境,两种格调,如果说李白是盛唐之音,那么杜甫就是另一种盛唐了。

[唐诗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诗经三首教学设计

2.关于唐诗的教案

3.风神初震的初唐诗教案教学设计

4.三首描写雪的古诗的教案

5.杜甫诗三首教案

6.《诗经》三首语文教案

7.冰心诗三首的教案

8.语文关于唐诗的教案

9.《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10.日月水火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