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一下册)

发布时间:2016-6-1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案例背景】       

     独生子增多,在溺爱中成长,高考压力大,课业负担过重,家长忙于挣钱,与孩子缺少沟通,等等,使得现在不少的中学生漠视生活中的真情,更提不到对文章表情达意的关键处、精妙处、奇特处的鉴赏。“文以载道”,以道感人,则需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创设学生与文本、教师、同伴、自我对话的情意场,从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并培养良好的鉴赏习惯与鉴赏品质。为此,我对高二年级《项脊轩志》一文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目的使学生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感受亲情之美、文章之趣。

     本文设计三课时,本案例只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情景作描述及反思。

     教材分析 

     列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五的《顶脊轩志》,是一篇借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作者归有光围绕“百年老屋”的几度兴废,追忆昔日的读书生活和日常琐事,寄托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并抒发了人亡物在、抑郁萧索的身世之感。文章由物及人,即事抒情,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淡,悱恻动人。

     学情分析

     学生已基本拥有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探讨课文思路等任务交给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则由师生共同探讨,因他们可能会觉得归有光的文章太平淡,也就难以真正把握其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体会以细节描写来表情达意的表现手法

           2、掌握借、束发、归宁、无聊等词义和一些特殊文言句式。

           3练习写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强化情感体验。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对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藏的浓浓深情;有意识地唤醒学生心中的亲情,培养其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技巧。(即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

 教学策略与手段

    以学生的体验、探究活动为主。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精彩处作鉴赏和分析,归纳此类作品的鉴赏方法,并于课后仿写。以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增加他们的人文积淀。

    【案例描述】

     学生读文,

师:关键句和过渡句是哪句?

     生:我认为是“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

     师:那么作者喜从何来,悲又自何出呢?

     活动设计:自由朗读课文,到文中去寻找最能体现作者或喜或悲情感的句子,并以“喜(悲)在                ”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解读。

    (学生阅读,动笔,交流;教师相机评价、点拨、追问。)

     生:“余稍为修葺……室始洞然”一句表达出喜悦之情,喜在书斋修葺后的完好与明亮。

     师:“完好” 指的是什么?

     生:“不上漏”,不再有“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的尴尬。

     生:“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一句表达的也是喜悦之情。喜在书斋环境的优美。

     师:想过作者为什么种兰、桂、竹等花木么?

生(略思考):可能是因为梅兰竹菊是花中四君子,而桂树和读书人的愿望“蟾宫折桂”有关系。

     师:说得很好!看来这里的环境不仅优美,而且优雅。这也告诉我们学习文言文除了学习古代语言,还要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

     生:我觉得第一段还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和作者在书房中读书的自得。我是从“借书满架……珊珊可爱”这几句中读出来的。

     师:哪些词句最能体现环境的幽静?

     生:“万籁有声”、“寂寂”等词语。

     师:“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生: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

     师: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闹? 

     生:写幽静。 

     师进一步问:与“万籁俱寂”比较,哪一个更幽静?

     生:“万籁俱寂”是非常的安静,一点儿声音也没有;“万籁有声” ……应该……也比较安静。

     生:“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效果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

     师:刚才几位同学精彩地诠释了文章“多可喜”的内涵,那么这篇文章是重在表现喜悦还是抒写悲情呢?

     生:重在写悲。课文第二段开始到最后都是悲亲人的早逝。

     师:都是悲亲人的早逝,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

     生:第二段开头几句好像是悲大家庭的不和睦、败落,如“内外多置小门墙”“鸡栖于厅”。

     师:读得很仔细。接下来能具体说说哪些内容是悲亲人的早逝吗?

     生:妪跟作者说起关于母亲生前的事时,“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师:为什么会这样?文中的母亲只不过说了六个字“儿寒乎?欲食乎?”我们同学平时听到这样的话是怎样的一种反应?也泣吗?

     生:是觉得比较烦,觉得父母老把我看作长不大的小孩。

     生:大概很多东西失去了才觉得它的可贵吧。文中的慈母再也不能“以指扣门扉”嘘寒问暖了,追忆时确实令人伤怀。

     生:作者还悲自己辜负了祖母的期望,因此“瞻顾遗迹,长号不自禁”。

     生:课文第四、五两段写的也是悲情,悲在与他很恩爱的妻子也先他而去。

     师小结:是啊,家道日衰,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再加上自己虽才华横溢却科举不利,有负重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呢?  

     片断描述

     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活动设计:再次阅读课文,读后小组讨论,探究本文表现情感的独特手法(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

      生: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来写,这些我们平常熟视却不怎么在意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

      师:这些小事又是怎么在作者笔下变得感人的呢?

      生:运用细节描写。如“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反映出门庭的败落。

     生:“儿寒乎?欲食乎?”的询问,以传神之笔勾勒出母亲的音容笑貌,演绎亲情,把读者带进一个可感可泣的境界。

     生:大母的“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一语和

离去时轻轻关门的动作流露出对孙儿的疼爱,自言自语及“持一象笏至”的细节表达了对孙子的殷切期望。

     师:写妻子的一段文字,所选细节可谓别具用心。作者为什么要写问余古事、凭几学书以及妻子转述娘家小妹问阁子为何物的天真好奇?

     生:是为了表明夫妻生活的美满,表达妻子离开自己后的孤独与伤心。

     师:作者写到妻子离开自己后的孤独与伤心了吗?

     生:“吾妻死,室坏不修”一细节和课文最后一段有这样的意思。

     师:写对妻子的怀念与前面写对母亲、祖母的怀念在手法上有何不同?

     生:前面写得很悲。

     生:前面是直接写的,像“余泣,妪亦泣”、“令人长号不自禁”,后面的很含蓄,寄绵绵深情于庭中的枇杷树。

     生: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是托物抒情,读来更感人。 

     师:是啊,这里用了两种手法,一种是 --

     生齐:直接抒情。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研读探讨,同学们能否归纳出阅读鉴赏这一类文言散文的基本方法?

     生:应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文章的情感之美。

     生:可以用替换、对比、评点等方法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

     生:还要做到知人论世。

     生:也不可以忽视对古代文化的学习和积累。

     师小结:很好。要明白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这种感情的。此外,联系时代背景、作者身世,看来,同学们找到了解读文言散文的钥匙。愿同学们今后能够学到更多知识!

    【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到底教给学生些什么?基本的文言词与句式?文章的作者、写作背景、内容、写作手法?我认为,其实最应该的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鉴赏文言文,授之以渔。在当前教学任务繁重情况下,与其面面俱到,不如深入地解剖经典的文章,学生掌握方法,融会贯通,让老师和学生都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老师放得开,学生学得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当然,我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是放不开,仍然有对完不成教学任务的担心,这也正是自己需要改进的。

 

橘子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一下册)]相关文章:

1.项脊轩志教案内容

2.《项脊轩志》原文及欣赏

3.项脊轩志教学课件

4.人教版高一英语课件

5.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6.文言文《项脊轩志》赏析

7.项脊轩志阅读答案

8.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9.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0.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