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阅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教学总结

发布时间:2016-1-1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的工作不只是教书,更在于育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孔子如是说。他认为,在“行有馀力”后,才开始学习文化。可见,德育首当其冲,明确要求学生应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此举更是任重而道远。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叶圣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文本,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努力结合实际,巧妙地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生命意识、责任感、环保意识及诚信等教育内容于语文教学之中,努力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注: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有: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理想教育;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个性品质的养成教育;保护环境与生态的教育等)

    一、在教学中融合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乃至全民教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融合,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将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最后一课》一文中,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语轻语文的现象讨论,作为一名中学生,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这种实实在在的例子在此得到很好的体现,并且更具有打动力。通过该文,我们给给学生以启示,教育他们--“爱国”,并非空洞遥远,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通过该文的学习,学生们感触很深。我紧紧抓住这个契机,给学生们欣赏了《柏林之围》。在学习本文时,我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儒弗上校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为之感动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在教学中融合集体主义教育

我们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父母的精心照顾、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们聪明能干,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太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当中又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得特别突出。如何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让他们懂得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多思考,多探索。如: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我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而这个过程却又是那么秩序井然,没有怨言。学生们看后,唏嘘不已。在对这些有了初步厘定和感悟后,我开始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请学生联系现实并结合课文谈自己的认识。通过自我言说和教师的引导,学生明白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在他们达成共识后,我趁热打铁,联系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如:《伟大的悲剧》、《登上地球之巅》)再度探讨,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认识。

    三、在教学中融合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针对一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浪费时间问题甚至还有漠视生命的现象,在授《生命 生命》一文时,我抓住文中第四段(“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把握。”),和学生一起反复品味,并结合课文下面的作者注释(杏林子,本名刘侠,女作家。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他忍着病痛,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的珍视和她的执着追求。学生们非常感动,很多人借此联系张海迪、史铁生等人谈自己的感受,气氛非常热烈。趁着这股热潮,我和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最后一段:“从那一刻起,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最后我对课文进行了总结,并对学生提出了希望:作为世纪之交的你们,应该试着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那么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爱心。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我要说生命中不是缺乏精彩,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罢了,让我们每个人都珍视生命,从生活中点滴做起,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四、在教学中融合责任感教育

强烈的责任感是学业有成、事业成功的基本要素。缺乏责任感的学生,难以担负祖国和人民赋予的重任。在这方面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生活中部分学生出现了信口开河、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教师,我们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作为语文教师,我特别注意这方面,并努力把它融合在自己的教学中。教学莫怀戚的《散步》时,我引导学生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展现了作者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紧接着,我很自然地问他们:在我们生活中,是否也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如果是你,又将如何担负这份责任呢?学生们结合自己的情况,并联系父母亲在这方面的表现畅所欲言。等他们讨论完后,我进一步问他们:这种责任感是否仅限于自己的家?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这种责任感呢?此举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五、在教学中融合环保意识教育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环境是这个家园中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曾经的罗布泊风貌,通过图片、影象资料,使学生对罗布泊的过去有了直观清晰的感受。以此为导入切口,“大家欣赏了美丽的罗布泊的风光,相信一定会对此很神往吧。”未等我说完,便有学生举手了:“老师,我不会。这样的罗布泊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那里很糟糕。”我对此早有预料,便做个“顺水人情”,依着该生的回答,进入课文的学习。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们紧扣文本,对其成因和结果进行了归纳,并在师生间展开了积极的互动交流,学生们踊跃参与,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了深刻反思。基于此,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那么,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六、在教学中融合诚信教育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诚信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但是在人民生活水平日臻提高的今天,我们却很遗憾的发现,当代社会陷入诚信不足的困境。诚信缺失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也严重危及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为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学科的担当者,我们在此方面的教育更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入诚信教育,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并作深入探讨的。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基于文言意思的厘清后,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人物语言的品析上,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积极参与探讨并借此把自己对人物的看法融入其中。在此过程中,我着意插入这个问题--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及生活体验各抒己见,并最终归结到“信”、“礼”二字。至此,我们的教学很自然的落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维度。诚信问题也随之进入我们的讨论中。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诚信意识得到了升华。

    以上这些,是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德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一言以蔽之,教育要以人为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集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语文的教学组织者、协调者和参与者,我们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融合德育教育,以期他们能在不久的将来谱写历史的新篇章,做一个对社稷桑梓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论语》(文白对照),中华书局,2008年版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稿)

《现代教育学》(新编本),扈中平、李方、张俊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陈新萍

[课堂阅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教学总结]相关文章:

1.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2.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论文

3.语文德育渗透教学计划

4.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5.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互联网思维论文

6.浅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论文

7.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渗透论文

8.初中音乐课堂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9.德育教学计划

10.小学德育教学主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