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花开的声音-新课改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浅探

发布时间:2016-4-2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新课程提出:“一切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更新,因为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因此语文课程的改革,首先必须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入手。”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然而,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新课程思想的“指导”下,一些老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那些不出彩的字词教学,那些中考不再涉及的语法、文体、修辞等内容慢慢地淡出了语文课堂。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新奇的教学设计,越来越精美的教学课件,越来越热闹的小组讨论。但这些“繁华”过后,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花枝招展”的课堂设计很难让学生静下心来,对文本进行潜心解读,更谈不上心灵的触动,精神的对话。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新方法。 

   一、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抓住学生的心,教出兴趣,教出味来,还需要教师以自己本身独特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就意味着平等,平等参与,平等对话。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去尽情释放,洒脱驰骋。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 ,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 受。

比如在学习了蒲松龄的《狼》一文时,在同学们的脑海中留下了狼的“狡黠”的形象。临近下课时我启发学生:除此之外,狼是否还有正面的形象,值得肯定的形象?第二节课伊始,一位学生找到了一篇名为《母狼的智慧》的文章,文中写了一头母狼为了保护自己的幼子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而另一位学生则找了名为《狼与鹿》的故事,人们为了保护鹿杀死了那里的狼,结果因为人类破坏了生物链反而使鹿减少了许多。这样的语文课堂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了一方快乐天堂,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二、要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

“语文活动其实质就是一种听说读写的对话实践活动。”在课堂上不应该只有教师的独白,还应该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其中最本质的、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一堂好课,需要学生的活跃,但“课堂活跃”不一定是一堂好课,有效的课堂教学并不在于课堂是否活跃。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美好的情感积淀,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学语文、用语文,教会他们学语文的方法,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常言道: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好素材,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是巨大的。就语文教学来说,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领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用看幻灯片、放录像、听音乐等等就会脱离忽略了文本,无异于本末倒置。 因此,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挖掘文本的情感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情感,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效益的重要途径。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章语言朴实无华,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了作者刻骨铭心的亲情。怎么才能使学生也有同样的感受体验呢?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当精心设计,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将个体体验、思考与文本联系起来,让他们的心与文本产生共鸣。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父亲在文中讲了五句话儿,那么‘我’讲了几句话?”这个问题一针见血,使学生感到震惊与羞愧!原来“我”对父亲说:“爸爸,你走吧。”有位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的自作聪明,不理解父亲,才体会不出父亲的爱子情深。生活中的我又何尝不是如此,爸爸是个普通的农民,长得矮胖,每次他来学校的时候,我都让他在校园偏僻的角落等我,我担心不愿同学知道他是我父亲会嘲笑我。我……”说着他哭了,一切已尽在不言之中。课后,很多学生写出了自己的读后感,高质量完成了习作《_______的父亲》。学生有感而发,一篇篇虽稚嫩但充满感念与激情的习作,打消了我原先担心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为凑字数而作文亦或是虚构为文的顾虑。

三、注重个性化阅读,走出课堂阅读的空间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想让学生做到这些,就必须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形成独立的见解,使学生在走进文本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熏陶和真实体验,从而真正完成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

“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接受美学理论认为,阅读过程就是在期待视界的观照下,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经验对文本进行解读,在解读中实现自我意识的表达。

传统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关注实质是指一种对文本认识的简介阅读经验的积累,是对文本的被动感受。语文与生活同在,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局限在课本中,必然远离实践。“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世事”“人情”就是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自然环境,就是语文的活教材,它们为语文教学生态化提供了广泛的内容和广阔的舞台。引导学生去关注和思考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像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科技发展升学就业等等。把学生引入社会生活大课堂,经风雨,见世事,体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态。只有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和抒发真实的深厚的情思。

生活世界的亲历性、主动性,必然会激发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我表达的欲望,以开放的心灵与思想空间来接纳文本,创生和建构起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的意识,养成和提高审美观念和批判意识。创生的脚步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更需要走出课堂的空间,实现学习的正迁移。我们既要反对任意的所谓创生,也要让学生的不同价值观和谐共存于课堂中,在一中开放的氛围中,张扬学生的独特个性,表达学生自己的精神诉求。

四、把天空还给学生,让课堂教学更加丰满

很久以来,语文课为什么变得枯燥无味了?事实上,是我们教学的主导思想存在问题,当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时候,语文就有趣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做讲台的“霸主”,大量挤占原本属于学生的空间和时间,好像讲台是专为我们设计似的,课堂上总希望学生接受我们的一切。当然,公开课上我们都做得很好,一到随堂课,我们常常身不由己的讲得多。结果,死记硬背多抄写成了学生的家常便饭,学生的考试成绩可能上去了,但能力是否上去了?我却不敢恭维。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其次才是学习的指导者。在语文课程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再是课堂的听众,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活跃的、充满生命力的学生;教师不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居高临下,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言语自然禀性和自我选择,使他们得以有个性的发展,认识自己的言语潜质,遵从内在的生命意志,情发于中而形于言,身心愉悦,生命蓬勃发展。

如我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找出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或情节。学生们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文本做个性化解读,其情感完全沉浸到课本的情境中。如果我再按预设方案继续下去,就会遏制学生的情感,使课堂陷入僵局。在学生发言之际,我觉察到学生们对生命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只有感性的体察,没有理性的面对。我灵机一变,临时增设了一个环节:“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无法避开命运突如其来的安排,但我们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选择逃避,选择脆弱,也可以选择镇定,选择坚强。读了这篇文章,面对自己的成长,请谈谈你的想法。”学生由此被引向更高的境界,理性的看待成长。

五、及时反思课堂教学,促进专业成长

课堂教学是核心,是传授知识的中心环节。及时总结反思,是教学中的宝贵财富。在反思中探究,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 课堂上充满闹哄哄的分组讨论、填表……“读书”则被忽略了,文本解读被忽略了,“对话”被忽略了。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也学会了一套方法:能够熟练地运用一些早已植根于口头言表的时令词语,轻飘飘地置于任何“讨论”的场合。教师实际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只是一种莫测高深的故作姿态和不切实际的媚俗话语。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才能增加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新课程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更广阔的教学空间,也让教师的教学行为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我们有理由相信:当考试评价真正成为全面、正确、有效地检测手段的时候,语文的教学方法自然就会变革,语文的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学生学习、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会增强,语文素养就会得到真正的、全面的提升。

    

注释: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 2002、05

2、王凤兰 《课堂因争辩而精彩》《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8、09

3、王荣生 《新课标语“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4、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语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5、潘新和 《把言说欲、言说权归还给学生》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8、01

6、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10、09

 

陈书强

[倾听花开的声音-新课改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浅探]相关文章:

1.小学语文教育论文用爱倾听花开的声音

2.爱倾听花开的声音小学语文教育论文

3.用爱倾听花开的声音语文教育论文

4.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5.教研论文:论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活动

6.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7.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8.数学教学倾听技术探微的优秀论文

9.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倾听-等待-赞赏

10.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