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赏析2

发布时间:2016-7-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在一般的文学鉴赏中,人们常常讲究窥一斑而知全豹,反对断章取义,因为断章取义只是截取文章其中的一段孤立地加以理解,这种理解往往会与原意不相符合,甚至是截然相反,容易造成错误。事实上,断章取义也不一定完全是坏事,有时我们利用这种方法反而能从悲观中看出乐观,从消极中找到积极的成分来,对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秋水(节选)》的寓意理解便是如此。

  《秋水》一文意在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变化莫测的,庄子是借这篇文章来宣扬他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虽有辩证的因素,但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是不可取的。而庄子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很少作抽象的概述或理论性的逻辑论证,喜欢用寓言来说明道理,寄哲理于形象之中,人们对寓言的理解往往超出庄子本身的写作意图。课文节选的是《秋水》全文的开头一段,作者本是通过对河伯看到黄河的壮阔而骄傲自满,见到北海后却自叹不如的情节描写,来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这一道理,但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寓言故事来看,带给我们的启迪却是多重的,如:

  ①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固步自封;

  ②要保持谦虚的美德,谦受益,满招损;

  ③人贵有自知之明;

  ④有比较才有鉴别;

  ⑤知耻而近乎勇;

  ⑥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⑦自大是由于无知;

  ⑧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⑨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⑩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

  你能说这些寓意不符合寓言本身吗?而这么多的启迪正是我们对《秋水》断章取义的结果。其实人们对庄子其他的一些文章的理解也多采用这种方式,如《养生主》一文中,用庖丁解牛的故事阐述避开一切矛盾的养生处世之道,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但单独来看这则故事,我们又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他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一句名言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争分夺秒地学习,尽可能地在有限的生命中掌握更多的知识,而实际上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把整个一句话连起来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的海洋却是浩瀚无边的,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那就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而难以自拔了。”原来他的意思是叫人不要去追求知识,跟我们的理解刚好的背道而驰!

  总之,特殊情况下的断章取义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收获,只要我们学会从中汲取积极的有益的成分,它一样地使我们从中明白事理,感悟人生,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但要记住:这种理解文章的方式仅仅适合于个别文章,并非普遍实用。

_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生活的战国后期,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大变动之中,奴隶主统治政体已分崩离析,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诸侯兼并,天下纷争,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但又无力反抗,便从批判现实走向了悲观厌世、否定一切的极端。总体说来,他的哲学思想核心是先验的超乎万物的“道”,虽竭力描画人的个体精神自由境界,但却终归于虚无缥缈;他的思想方法主要是相对主义,虽有一些朴素的辩证法因素,但却时常陷入诡辩。本文是<庄子秋水篇)七个部分中的第一部分。其写作意图,主要是以相对主义为武器,宣扬道家之“道”的无限性,并进而嘲讽

孔孟之道。但其中关于宇宙无限、认识无止境的观点,却具有积极意义。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展现河水满涨的景象,突出河伯沾沾自喜;第二个层次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突出河伯自识其丑。

第二部分写北海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个层次是说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满;第三个层次阐发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道理;第四个层次是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

作为一篇说理文,《秋水》的意理结构十分严谨。与文章所阐析的认识的无止境问题相适应,作者采用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层层推进、生发无穷的论说方法。

先说河,再说海,再说翔天地万物,这是举物的由小到大、层层推进;先说海比河大,再说天地比海大,由此得出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结论,这是阐析事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层层推进;先让河伯自喜自傲于河水的满溢,再让它看到大海的浩瀚而自卑自丑,然后海若才进行开导,这种循循诱导的方法,符合教诲和接受的心理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说教,并顺势嘲笑伯夷、仲尼的“自多”,这就使全文的论说,皆在层层

推进中呈水到渠成之势。庄子的文章,不仅外观扬厉恣肆,而旦内在意理无间,故成千古奇构妙文。

内容述评

从哲学思想方法上看,庄子的《秋水》主要是宣扬相对主义的认识论。他认为,无论是大小、多少、长短、有无,还是贵贱、得失、生死:都是相对的,都是不确定的,都是没有明确界限的;由此,他陷入了物的“齐一,’论和理的无是非观。在他的心目中,只有那个以“无’’的形态存在的先验的“道”,才是至高无上的,才是绝对的。

对这种极端的相对主义,列宁曾给予明确批判。他说:“对于客观的辩证法来说,相对中有绝对。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来说,相对只是相对的,是排斥绝对的。”(《谈谈辩证法问题》)他又说:“作为认识论基础的相对主义,不仅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并且还否定任何为我们的相对认识所逐渐接近的、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客观的准绳或模特儿。”(《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显然,庄子把相对绝对化是不符合辩证法的。

但教材中所节选的这一部分,尚未走到齐物我、无是非的绝境,因而其中包含着不少合理的思想因素。首先,庄子认为,人的认识要受到三方面的限制:一是“拘于虚”,即受到空间的限制,二是“笃于时”』p受到时间的限制,三是“束于教”,即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这概括是合理的、全面的,有启发人们放眼宇宙而匡正自我的认识价值。其次,文章所展现的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和人的认识的无止境性,对鞭策人们永远不要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永远不要自满自足,永远要努力学习,开扩眼界,力求上进,有很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至于庄子对孔盂之道的否定,显然有很大的片面性。这里涉及到儒、道两个学派、两种世界观的问题,须作历史地辩证地考察分析,不可简单从事。

艺术特色

《秋水》是一篇说理文章,阐述的是哲学思想,但在写法上却不同于一般的论文,具有许多鲜明的艺术特点。

一、哲理与形象的结合

庄子散文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它的说理,不局限于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演绎,而是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寄寓在形象的描绘之中,借助具体可感的景物人事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学道理。本文的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整体性寓言形式。本文假托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虚构人物的对话,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整篇是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先秦诸子中多喜引用事言故事来说理,但像本文这样,整篇都是寓言故事,却很少见;而且这里的寓言不是引用,而是庄子自己虚构的,这也是庄子寓言的一个重要特点。寓言的基本特征,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寓意富有哲理。本文中的河伯被设为庄子思想的对立面,而北海若则是庄子自己的化身,通过两人的对话,通过正反两种思想境界的对比,十分清晰地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寓言的另一个明显特点是用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说话,避免了呆板、抽象说理的枯燥乏味,使哲理与形象结合起来,有化抽象艰涩为具体可感的效能。

2.寓理于意境描绘。通过景物描绘,创造意境,这是诗歌的基本表现方法,但在庄子的说理文中,却常常采用这种寓意理于“境’’的诗歌表达方法。本文一开篇就向我们展现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淡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的景象,接着又展现了“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的北海的浩瀚景象。通过这两种景象的对比,不仅显示了楼外有楼、天外有天的客观事实、事理,而且显示了看待世界的两种眼光、两种心态、两种境界,由此也就自然地层开了说理,自然地导向了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哲理。意境的描绘、两种境界的并列,不仅增强了说理的形象可感性,而且寓意比抽象说理更含蓄、更丰满、更有理趣。

像庄子散文这样寓理于寓言故事和意境描绘,在中国说理文史上是极其少见的,这恐怕与他所极力宣扬的虚无缥缈之“道”相关。庄子之“道”的深微玄妙,与其行文的生动奇谲,表里相应,十分合宜。“道可道,非常道”,庄子能通过种种形象化的手段,将不可道之道传达得相当鲜明清晰,这是庄子散文最令人折服之处。

二、运用比喻说理

庄字散文,长于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本文中为了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就连用了井蛙“拘于虚”、夏虫“笃于时”,曲士“束于教”三个比喻;在阐述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时,又连用了“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似碧空之在大泽”、“似梯米之在大仓”、“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一系列比喻。广义地说,文中的百川灌河、万川归海、天地之大、九州之小等等事例,乃至整个寓言故事,也都具有比喻意义。因为认识无止境这一文章主旨是包容一切的普遍规律,其具体内容是不可能尽言的,故略举一二,则皆具有以例喻理、以一寓万的性质。所以可以说,本文中的比喻本身,也都是在说明事物的相对性,在喻比认识的无止境,此之谓整体设喻,援譬设喻过程也就是论证说理的过程。

三、宏肆有力的语言气势

文章贵有气势,说理文尤其如此。这气势,首先来自于理直气壮,但也常常得力于一定的语言形式。本文的气势,既来之于整体说理的层层推进、内在意理逻辑严谨(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也来之于大量排比句式和反诘句式的运用。“井蛙”、“夏虫”、“曲士”三句是排比,“四海”、“中国”、“万物”三句是排比,“五帝”、“三王”、“仁人”、“任士”四句也是排比。北海若的话几乎都是由排比句组成的。排比句的作用,就在于通过一连串同构句式的大肆铺陈,造成行文的一种滔滔莽莽、宏肆张扬、铿锵有力的气势。“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不似碧空之在于大泽乎?”“不似梯米之在于大仓乎?”“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这都是反诘句。本文的反诘句,不仅加强了肯定无疑的语气,而且与排比句统为一体,双重累加性地强化了语言的气势和说理的力度。

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时节到来,百川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水流大得在两岸洲岛之间分不清是牛是马。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以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这里了。他沿着水流向东前进,到了北海,脸朝东眺望,看不到海水的尽头。于是乎河伯才改变了自得的面容,茫然若失地对海若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各种各样的道理,认为没有比得上自己的’,就是说的我呀。而且我曾听说有人小看孔子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行,起先我不相信;现在我目睹了您大海的难以穷尽,如果我不到您的家门口就太危险了,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耻笑。”

北海若说:“井中之蛙不能跟它谈论海,因为它被狭小的居处所局限;夏生秋死的昆虫不能跟它谈论冰,因为它被短暂的时间所局限;穷乡僻壤的读书人不能跟他谈论道,因为他被受的教育所局限。现在你走出河岸之间,来到大海观看,才知道自己的鄙陋,将可以对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万条水流人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而大海不会盈溢;从尾间把海水排走,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而大海不会虚竭;大海的水量年年不会改变,水灾和旱灾对它都没有影响。它远远超过长江、黄河的水流,无法对它测量计算。而我却从来没有因此而自我夸耀,这是因为我自己认识到我是由天地赋予了形体,又禀受了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就像小石小树在大山上一样,我正存有见闻太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我盘算四海在天地之间,不就像蚁穴在大湖中一样吗?盘算中原地区在海内,不就像米粒在太仓中一样吗?我们称呼物的数量叫做‘万?,人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种;人遍布于九州,这里到处生长着五谷,到处有车船通达,个人只不过在九州中占一席之地;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毫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吗?五帝所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贤士所操心的,只不过是这小小的九州啊。伯夷辞让天下来博取名声,孔子谈说天下以显示渊博,他们这样的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因河水上涨而自我夸耀一样吗?”

集评

庄子文看似胡说乱说,骨子里却尽有分数。彼固自谓猖狂妄行而蹈乎大方也。学者何不从蹈大方处求之?

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于此见寓言之妙。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之文,可以是评之。其根基则《天下篇》已自道矣,曰:“充实不可以已。” 《庄》尤缥缈奇变,乃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也。(清刘熙载《艺概》)

[《秋水》赏析2]相关文章:

1.精选关于秋水教案

2.白石秋水情感美文

3.《秋水》教学课件设计

4.文言文秋水翻译及原文

5.初中课文《秋水》优秀教案

6.秋水涟漪,牡丹涵芳

7.秋水教学课件素材

8.《秋水》读后感

9.秋水文言文翻译

10.《秋水》读后感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