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6-3-2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停顿准确

   二、理解一般文言实词的意义

   教学重点

   一、准确、规范地翻译文言语句

   二、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辨析

   教学难点

   一、感受和体味民间艺术的精湛技艺

   二、文中对声音的描写

   教学引入:

   引入一:视频引入

   [构想]1、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用嘴摹仿各种声音的表演片断。2、设问:在上一个片断中,你知道洛桑采用的是什么表演方式吗?3、生回答后,屏幕上打出课题《口技》。

   引入二:

   [构想]1、你知道什么是口技吗?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口技”一词的含义。2、播放一个口技表演片断(可从相声表演中寻找)。3、看了这个片断后,请为“口技”下一个定义。4、学生发言后,屏示口技的准确定义:口技,是运用口部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一种杂技。由此,导入课文。

   引入三:

   [构相]1、播放一段《百鸟朝凤》乐曲,你从刚才这段乐曲中听出几种鸟的叫声?2、生回答后,你能用自己的嘴摹仿鸟的叫声吗?3、生作摹仿表演。4、刚才同学们表演的形式叫口技,屏示:口技的定义及其简介:

   口技,是运用口部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一种杂技,它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据记载,孟尝君田文因秦昭襄王准备杀害他,就让门客学狗叫,盗得狐面裘,贿赂宠妃,因得脱,旋又使门客学鸡叫,使守关官吏打开城门,因而逃脱。口技作为表演技艺不晚于宋代。宋人杂记,说在游艺场里,有“学乡谈”和“百鸟鸣”,可能都是口技。宋元戏剧中的“犬吠”、“鸡叫”之类的舞台效果,大都是口技者在后台完成的。到了清代,口技从单纯模拟某一声音,发展到能同时用各种声音,串组成一个故事,被列为“百戏”之一, 即“口戏”,俗称“隔壁戏”。它表演“军旅狩猎”、 “群猪争食”等,无不维妙维肖。 

   口技至今仍流行。在演出时,演员掌握声音对“麦克风”不同距离的不同效果,模拟出枪声,风声,更加真切。但“口戏”已渐消亡,因为“口戏”需表演者有高超技艺,许多条件和作用,已为现代技术设备所代替。

   教与学

   一、 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自由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生字。

   生提出生字后,讨论完成。

   [课件演示]

   吠(fèi) 叱(chì) 咳嗽(késhòu) 少(shāo) 呓(yì) 间(jiàn) 曳(yè) 许许(hǔhǔ)

   (注:黑色字体先显示,红色字体后显示)

   2.抽生朗读课文,其余同学听看课文,在朗读有误的地方作好标记。

   3.订正谬误之处

   4.全班齐读

   二、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1.生根据注释或工具书口译课文

   2.学生一边口译,一边标出疑难字词。

   3.质疑问难,讨论释疑。

   [课件显示]

   ①善:擅长 ②者:……的人 ③而己:罢了 ④哗:大声说话 ⑤当是时:在这个时候 ⑥稍稍:渐渐 ⑦以为:认为 ⑧百千人:成百上千的人 ⑨色:脸色 ⑩走:跑

   (注:按序号依次显示,每序号内黑色字体先显示,红色字体后显示)

   4.抽生口译课文,其他同学听译课文,在翻译不当之处作标记

   5.交流订正翻译错误之处。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表述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本文描写了一次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均可。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口技表演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按表演的先后顺序来写的,可分为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文中有大量表示时间的词语。)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口技表演的?

   明确:(主要从声响场景、听众反应两个方面来描写的)

   3.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 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明确: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醒而梦。⑧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井口头作答。

   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明确: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一大(第一个场面)一小(第二个场面)一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4.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明确: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3)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

   一是可以使文章首尾呼应,形成有机的整体;二是能表现口技者的精湛技艺,简单而普通的道具,繁复的声响情景,有层次、有情节、有人物、有情调,将口技者高超的技艺渲染得精妙入微、出神入化,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极具魅力。三是开头以普通道具示人,抛出悬念,这么平常的道具,也可用来表演节目;文末再展示道具,有释疑之效,这么繁复的声响真的就是用这几样道具表演的,这既是听众的疑惑,也是读者的疑惑,两次展示道具,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反复映衬出表演者演技的精湛。

   5.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试分析这两种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正面描写主要是作者对口技表演过程中的各种声响的描绘细腻生动。如“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就机智地暗示了夜深人静;“便有……呓语”等句交待了由睡至醒,“当是时”等句,掀起了表演的第一个小高潮。整个表演过程情节张弛有度,摇曳生姿,将听众带入艺术的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6.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明确: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人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学生一边整理,一边显示下列提纲:

   [课件演示]

   声响场景 听众反应

   (2) (2)

   施 屏

   表演前 一……而已 满坐寂然

   (1) (少顷)抚尺一下

   

   (3)逐行显示 (4)

   

   口 睡 犬吠、欠伸、呓语 伸颈、侧目

   醒 (既而)醒、啼、抚、乳、呜、絮 微笑、默叹

   入 (当是时)

   睡 (一时) 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

   (5) (6)(逐行显示) (7)(逐行显示)

   (未几)(hōu)、止、鼠、咳 意少舒、稍正坐

   (8) (9) 善

   表演中 (14)

   (1) 深 (忽)呼 哭 变色离席

   技 夜 (俄而)百千……声 奋袖出臂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火 不能指其一端 两股战战

   警 不能名其一处 几欲先走

   (5)

   (10)逐行显示 (10)逐行显示

   (忽然)抚尺一下

   撤 屏 群响毕绝

   表演后 一……而已

   (1) (12) (13)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15) (15)

   

   首尾呼应

   (16)

   四、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 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明确:“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明确: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明确:“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拓展延伸,迁移练习

   1、[课件]播放《百鸟朝凤》选段,

   要求:学生用文字将自己听到的乐曲描绘下来,字数在200字左右。

   2、[课件]播放一段口技表演片断,

   要求:学生用文字描述下来,字数300字左右。

   

   

   A级(见课后练习)

   B级: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芒山盗

   宣和①间,芒山②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③。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盗因告刑者曰:“吾少时,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④,遂有今日。故恨杀之。”呜呼!异矣,夫⑤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选自明陈继儒《读书镜》)

   [注释]①宣和:宋徽宗赵佶年号(公元1119-1126)。②芒山:山名,在河南砀山北。③诀:永别。④检:约束,制止。⑤夫:发语词,表示后面有所议论。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①愿如儿时一吮母乳 音: 义: 

   ②盗因告刑者曰 音: 义: 

   ③以至不检 音: 义: 

   ④夫语“教子婴孩” 音: 义: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芒山有盗临刑 愿如儿时一吮母乳

   A B

   盗一菜一薪 母与之乳

   吾母见而喜之 母亲与之诀

   C D

   故恨杀之 母与之乳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少时,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

   译文: 

   ②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译文: 

   4.这个故事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答: 

   [参考答案]1、①shǔn吮吸②yīn于是③jiǎn约束、检点④fú发音助词2、D3、①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却很喜欢我的这种不良行为,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②俗话说:“教育孩子要从幼儿就开始。”这真不假啊!4、教育孩子要从小开始。(意思对即可)

   

   C级: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口 技

   清蒲松龄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

   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得参,六姑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唬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笔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妖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变不甚效。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

   昔王心逸尝言:“在都偶过市廛,闻弦歌声,观者如堵。近窥之,则见一少年曼声度曲。并无乐器,惟以一指捺颊际,且捺且讴,听之铿锵,与弦索无异。”亦口技之苗裔也。

   1.本文与课文同是描写口技表演的,两篇文章在立意是否一样,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一样,课文描写口技表演,意在讴歌口技者的精湛技艺。而本文立意则要复杂一些,既有揭示江湖骗子的行骗伎俩,也有对其精湛技艺的感叹。)

   2.本文与课文相比在写法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

   (本文与课文相同点是都对口技表演从正面进行细致深入的描绘,以表现口技者高超的技艺。不同的是课文正面描写和侧面相结合,且侧面描写也占相当重的笔墨,将听众的反应也描写得非常具体,使之对口技者的技艺起到烘托作用。而本文则重点对口技者表演的声响进行描写,对听众的反应则是一笔带过。

   附:相关资料

   1、口技教学图片:http://www.pep.com.cn/200301/ca137874.htm

   2、《口技》资料:谈《口技》中两个声响场景之间的联系。

   《口技》一文中第二部分是描写精彩的口技表演,其内容是两个声响场景组成的一次深夜火警。第一个声响场景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再由醒入睡的过程;第二个声响场景是表演一次从发现“失火”到“救火”的情况。好像“失火”是从“忽一人大呼‘火起’时开始的,其实不然。在讲解课文时应该补充说明如下:

   第一个声响场景(一家四口由睡到醒)是因“深巷中犬吠”引起(“惊觉欠伸,而犬吠又是由失火引起的。此时就应讲清:因犬的听觉和嗅觉特别灵敏,所以火灾初起时能惊而“吠”。此时微火蔓延,犬吠声声惊醒了一些人(口技只能表现一家,实为多家。)火势还在不断蔓延,但狗叫了一阵以后,习惯了火发出的“声”“光”,停止了“吠”声,因而这一家又由醒入睡,从而结束了第一个声响场景(静-动-静)。

   火势继续发展,光与声逐渐增强,总得要惊醒附近的某一个人(况且有许多人已被前次“犬吠”声惊醒,正处于半寐之中),一发现火光,必然“大呼‘火起’”,“俄而百千人大呼”。这就自然引出了第二个声响场景。

   以上内容在讲解口技表演时,用简单明了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交代清楚,既不耽误课堂时间,又可使学生懂得两个声响场景的内在联系。前为“火惊犬吠”“犬吠人醒”,但人末发现火情而又入睡;后为“一人大呼”“百千人大呼”,引起“百千犬吠”。

   这样,使学生对本文层次领会得更加深刻,从而进一步理解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及其智慧和才能。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二册》人教社)

   http://www.pep.com.cn./200305/ca208087.htm

   3、揭东奇童逼真口技

   揭东县曲溪镇路篦村有个奇童,无师自通练就一口奇特的口技,能模仿多种动物的叫声,维妙维肖。他的梦想是能当一名口技演员。

   奇童叫吴两发,今年才10岁。在路篦村,有关吴两发的趣事一直为村民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小两发5岁时,有一次他看到邻居的小羊在吸母羊的奶汁,感到很好奇,便跟着爬上去吸,没想到被母羊后脚踢得鼻青脸肿。小两发灵机一动,便模仿羔羊的叫声,然后再爬上去吸,母羊果然很驯服,以后任他怎么吸奶也不踢了,这事一直持续了10多天才被邻居发现。

   村民们说只要晚上他趴在田里学蛙叫,便会有不少青蛙聚集到他跟前,有时学几声母猫叫,竟能引来几只公猫。

   小两发的父亲说,发现儿子这一天赋是在几年前,一次当他给儿子洗澡时,儿子忽然模仿了几声鸡啼,谁知竟引来了成群结队的鸡,叫声欢腾。

   采访中,小两发即兴表演了几声鸡啼,只见他屏心静气,张口发音,几声清脆的公鸡啼唱便十分逼真,特别是尾音更加维妙维肖,周围的公鸡听到后跟着叫起来,颇为壮观。

   但想当技演员的吴两发学习成绩却老是赶不上去,为此他的父母忧心忡忡,他们希望有人能帮助他梦想成真。(据《汕头都市报》9月16日报导)

   http://www.stgot.com/topfiles/tdchaoshan/qiton0916.htm

   4、《口技》资料:作者简介

   据乾隆《晋江县志》卷一说:“林嗣环字起八,由安溪徙晋江。”又据乾隆《泉州府志选举志》称:“林嗣环,崇祯十五年壬午科(1642年)举人,顺治六年已丑科(1649年)进士。”他官至广东海南副使,驻琼州。《县志》称他:“有风裁,在任多惠政。以拒琼帅府(琼州驻军统帅)执戮番舶之议,尚、耿二潘(清朝派去统治广东一带的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共嗾帅劾之,被逮问。慷慨力陈潘兵不法事,由是调耿藩于闽,嗣环落职。”罢官之后,因原籍福建已是耿精忠的辖地,为防备耿的报复打击,他不敢回家,就“寓西湖,日倘徉湖山诗酒间”。因他对海南岛人民有善政,“卒,琼人设主祖包拯祠中”以纪念他。

   林嗣环的著作有《铁崖文集》《海渔篇》《南纪略》和《荔枝话》等书。《荔枝话》署名“晋林嗣环铁崖著,”可知他又号铁崖。林嗣环颇关心生产,《荔枝话》记载明末清初闽南荔枝的品种、生产和供销情况。

   亦有人认为《口技》是金圣叹所写。早在1962年,聂绀弩先生就宣布:林嗣环抄袭金圣叹的文章被他“捉住”了。聂先生说,林嗣环《秋声诗自序》(即《口技》)与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第六十五回总批文字大同小异,而金批《水浒》刊行早于收录《秋声诗自序》的《虞初新志》四十年;又说:“《秋声诗自序》是康熙癸亥(二十二年)的‘时贤’所作,而金圣叹的《水浒序三》,记时为‘崇祯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去康熙二十二年已四十一年,金氏本人已死二十二年(被杀于顺治十七年)”,著名《水浒》专家张国光先生著文,指出应将《口技》的著作权归给金圣叹,他从行文整体角度,论证了林嗣环抄本拙劣。这个意见,亦未引起足够重视。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二册》人教社)

   http://www.pep.com.cn./200305/ca208085.htm

   

罗老师

[《口技》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七年级下册口技原文及翻译

2.初一语文下册《口技》课件

3.《口技》的课件

4.《口技》原文及翻译

5.口技教学课件

6.七年级口技文言文翻译

7.语文版七年级教学计划

8.七年级语文版教学计划

9.口技原文及翻译

10.口技的原文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