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他们的心灵--谈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教师随笔)

发布时间:2016-8-2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明天高考。

下了第一节课,我步履匆匆,穿过整个校园,去校外的办公室取一份资料给刚才课上一个询问的学生。临战之际,单怕“无巧不成书”吗。

   已经走过了小二楼,马上要出校园西南角那个小门了,听到后面有人急促叫我。驻足回头,见是两年前教过的一个男生。这个时候了,他……我疑惑地看着他。局促了半天,他才说要走了,想送我一样东西。我一迭声拒绝,他却非要让我稍等一下,他就去取,说完跑向教室去了。

   我之于学生,是向来不收他们的赠品的。虽然这于他们,是出于至真至诚。万一拗不过,就变换方式回赠补偿。人情,是世间最重之物。哪怕对方只是学生!其实,正因为是学生,才更要谨慎对待,才越要师者在每个细节上都呵护他们那至纯的心灵!他们的心,往往是那样的敏感、天真,同时又不可思议的复杂、容易感恩!

   人到中年,早已悟出:这人生的有些情感,该铭刻于记忆的,自会在记忆中永恒,原是不需要礼物一类的东西作为外在形式的。因为这些东西,在后来漫长的人世沧桑变换中,往往是一种负担---弃之不忍,存又为难。也正是因此,我尽可能避免接受这些东西,特别是学生的。可这次……

   完全闲暇时,看他附在那册影集里的纸条,只是再三对我曾经之于他的关怀表示谢意。他特别提及了两年半前他父亲死于意外事故之后,他最伤心绝望时我之于他的关心。

   在这张纸条提示之下,我的记忆一点点被唤醒。两年半前,我刚调到现在所在学校。原先在一所小小的乡村中学教初中,现在一下子到了一所规模较大的中学教高中,一切另打锅灶重开张,我陷入困境中,苦恼、憋闷,找不到出路。好在与学生的交往上我有家传的善良和富裕的同情心及真诚。现在想来,工作局面的一点点打开,应该是源于母亲给我的这些东西。一个冬夜,快下第二节晚自习了,天墨黑,有学生敲门。开门便是这位学生。他期期艾艾向我请假。我有些发愣;因为我不是班主任。况且,天又黑,他一个人走那么远的路……正愣神时,他的眼泪就下来了。还没容我开口,他母亲进来了,又是强忍悲痛安慰他,又是对我解释,说他父亲突遇意外事故去世了,她是接他回去赶丧事的。

   人们对不幸者都有天生的恻隐之心的,我想。何况于我呢?那以后,在作文批语中,在自习辅导时,不免对他多几句鼓励之语、关切之言。后来,由于任课的调整,教了他那一年后,似乎就没有多少接触了。因为任课调整后,我的思想压力更大,自顾不暇,哪里还顾的上去过问在另一个班里的他!仅此而已。可现在看起来,在我早已忘却的认为是份内的事,当时在他的生活中,却是起了作用的。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为人师者似尤其应关注学生的心灵,时时处处予学生以“无形”之“玫瑰”。这其实是在尽本职之一:育人。尤其对于那些各种原因导致的有心理缺陷的学生,这“玫瑰”显得分外宝贵。其实,“玫瑰”无非就是你用各种方式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心理帮助罢了。

   回顾从教十年的历程,学生中需要心理帮助的着实不少。单亲家庭造成的善言骗取同情者,作为女孩得不到一点母爱及青春期的指导而忧郁孤僻者,少年老成者,身体残疾而过分自尊者,父母在外打工“亲情饥饿”者,繁重的学习压力导致的忧心忡忡者,种种原因促使走进早恋误区者……不一而足。这个或许可以称之为“心理弱势”的群体,如果寻找合适的契机,走进他们的心灵,引导他们走出心灵误区,定然“善莫大焉”!因为对于这些青少年而言,人生之路正长。及时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航向,无疑是必要的。

   那么,究竟赠予这个群体什么样的“玫瑰”,才能让他们的求学之路留下芬芳回忆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有感触的是作文批语这块园地一定要利用好。心理弱势的学生,往往会在习作中情不自禁表露心声。情感总是要找一个宣泄口的。而这样的习作,往往语言顺畅,情真意切,情感细腻。作文批语,不单针对写作水平进行知识评点,还应针对从文中窥到的学生心理的蛛丝马迹,作不露声色的牵引学生走出误区的思想性评点。有一个女孩,一条腿似因小儿麻痹落下残疾,行走时脚与另一只脚呈直角状。上天却不亏待人:她长得极清秀,皮肤白皙,一张脸人见人爱;一双手也极灵巧。其他学生告诉我她能做许多精致的手工作品。她却过分的自尊。起初坐在第一排靠门口的位置,由于行走不便,课间休息她是几乎不离开座位的,除非上厕所。冬天,有病的那条腿被寒风吹来吹去,等大半个冬天过去,自膝盖往下已然冻烂了。然而,她并不向班主任提出换一避风位置,直到另一女同学发现告诉班主任。这些,都是那个寒霜凛冽的周六清早她晕倒在教室我和几个同学把她送往医院安顿好后回校途中那些同学告诉我的。那些同学还告诉我:她的父亲早逝,母亲在外打工,于是她便被寄养在她的 一个姨姨家。所幸她姨全家对她很好,象亲生女儿似的看待,一个还在上小学的表弟有空就送来接去的。    

   我内心震撼,我又自责。于是,在她回校后的一次习作批语中,在肯定了文章的优点之后,我这样批道:“也许,与大部分人比较,你不幸,但与少部分比较呢?你无疑而问是幸运的!你要常常想着自己的幸运,勇敢、开朗地正视现实,面对生活,其实,同学、老师都绝对真诚。需要帮助的时候,就请求帮助好了;被帮助的时候,坦然地接受帮助好了!人生在世,谁还不帮谁一把!学生时代,大家都是最热情最真诚的。”

   这次以后,我的课上,作业中,我都时不时对她多一份关注,也含而不露地要求其他同学对她多一份关心。于是,我留心到,相当长一段时间,她的情绪明朗了不少。紧接着的一次学生互评作文活动中,评改她习作的学生也作了类似的鼓励。不久,她的一篇题为《感动融冰雪》的习作反映了她的变化。文章起初以细腻、忧伤的笔触反复写自己是座‘‘白雪皑皑的冰山”,“太过寒冷”,“孤独地坐在那里’’,至后半部分则写道:“时间在流逝,万物在生长,一切都在变化,阳光更强,阳光冲破了那层薄膜,温暖覆盖了我的全身,我学会了感动。”高考前夕和她的一次接触中,她也言及现在她比以前改变了不少。

   追本溯源,这种做法实际是让学生感到了自身的重要性,有人关注她,感觉得到她的存在。而这,恰是为人处世的原则之一。本来吗,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为人处世的很多原则用在这里是很合适的。总之,我们要千方百计,别做让学生感到失望的老师。老师,很多时候通过口头或书面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古语说;“口能吐出诱人的玫瑰,也能吐出刺人的蒺藜。”为了激起学生求知的激情和欲望,我们要善于“吐出诱入的玫瑰”,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具备积极上进的心态。这一点,应与知识教育并重。甚至,对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心理不健全的那些小“皇帝”,小“公主”们来说,心理教育或许应该凌驾于知识教育之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中学阶段的心理教育更是任重道远。尽管中学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一类的课,但是靠这解决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显然不可能的。既然教育者的责任是教书育人,那么每一个教育者的每一个教育环节,都可以渗透心理教育。结合教材,进行知识教育之际也实施心理教育,让我们的课堂、作业,成为走进学生心灵的契机。在喋喋不休了这么多年的爱情教育上,湖北艾维容老师的做法值得提倡。在引导学生阅读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这一篇与爱情话题“短兵相接”的课文中,所有学生都表现一种复杂的躁动;他们对学习的课题充满了好奇,但固有观念让他们缺乏对爱情应有的关注和关注的勇气,严肃的课题往往变成窃窃私语和掩口的笑。于是,艾老师策划了题为“我的父亲母亲”的语文活动,让学生通过家庭采访收集资料、分类交流探讨人生话题、辐射现实、学习把握生活等环节,了解自己父母亲的爱情史,收集有关爱情内容的诗词、故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高中课本中的婚恋作品更多。广东胡立成老师在他的《中学课文婚恋作品导读》一文中言:正确导读这些作品,社会上那些病态的、丑恶的东西便不会占据学生的视野,健康的、美好的文苑颈悴换嵴季菅生的视野,健康的、美好的文苑精品会陶冶他们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这话不无道理。而以下胡老师的教学实践给我们广大语文老师如何对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作了很好的范例:由〈〈邶?静女》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爱情以含蓄为美,由《卫风.氓》让他们认识到“爱,是一种责任”,由《雷雨》节选进课本部分的激烈矛盾冲突告诉学生:一个人如果早早地就无休止沉湎于爱情,经常去寻找新的恋爱对象,那必然会怀着空虚的心灵进入成年生活,甚至终生背上良心的债……文学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相信学生会在这样的引导中不知不觉提高做人的层次。

   对那些已经步入早恋误区的学生的心理教育应该怎么进行呢?事实早己证明:联合家长强行阻止,教学过程中冷言冷语、歧视、隔离这些方法是无效的,往往会使事情恶化。我发现,利用课堂这块园地,不露声色、点到为止、意味深长的话语是很奏效的。任教高二时,一男一女两个原本很踏实、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堕入早恋深渊,成绩直线下降。与其他学生闲聊中得知这一情况,我在一次涉及此类内容的授课中,乘机言到:现在校园中盛行早恋,岂不知,太阳还在山那边呢。然后三言两语介绍了自己上中学时读过的一篇中学生作品《柳眉儿落了》。那是早恋现象刚出现时一个敢吃螃蟹的中学生写的对早恋具有指向性的一篇作品。介绍完,我说:你们知道吗?你们现在,就象作品中女主人公折的纸船,是没法下水航行的,更无法承载起那份沉甸甸的感情。一意孤行,绝对经不起风吹浪打。一个小小的涟漪,就会翻船沉底。学生们专注地听,陷入了深思。而坐在第一排、第六排的她、他,早已不约而同低了头,红着脸,若有所思。之后,我又在作文评语里,进行稍微直白一点的谈心。到高三第二学期,这两同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尽管晚归途中,我仍会目睹两人乘一辆单车的情景,可显而易见,他俩之间完全属正常交往,因为我清楚地听见,他们在融洽地讨论功课。

每位教师结合日常教学持之以恒渗透心理教育是必然的,但仅靠这一渠道远远不能满足中学生心理教育的需要。如果各校设立一个心理辅导部门,由比较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负责,随时为需要的学生进行心理服务,当对解决目前青少年中存在的各种各样心理问题不无裨益。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自古以来,人和因素为兵家所重。教育要获得知识、思想双丰收,也离不开入和。教肓过程中的人和就是创设师生之间的和谐。那么,想法走进他们心灵,使他们脆弱的心坚强,敏感的心老练,复杂的心纯洁,缺陷的心完美,总之,让一颗颗年轻的心健康、快乐、上进,师生之间不就其乐融融,我们的工作不就一帆风顺、成效显著吗?而这,不正是我们这些教育者孜孜追求的吗?

走进他们的心灵吧,我们的育人之业定会开出灿烂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李春兰

[走进他们的心灵--谈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1.教师生活随笔

2.教师生活随笔感悟

3.教师师生情散文随笔

4.见习教师生活体验随笔

5.我的教师生涯随笔

6.学校老师生活随笔

7.我的和谐师生观语文论文

8.师生关系黑板报内容

9.让民族精神走进心灵发言稿

10.教师工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