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凋谢的常春藤叶 -----谈《最后的长春藤叶》情节设置的表达效果(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发布时间:2016-3-2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王爱刚

 小小说铺述情节灵活自由,时空结构呈现出极大的伸缩性和灵活性,无论是叙事结构的安排,还是叙事视角的选择,都精致巧妙。美国作家欧 亨利的作品在这一点上尤其突出,人们称赞他的作品是“含泪的微笑”。《最后的长春藤叶》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情节设置巧妙,取得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一 情节突转手法掀起波澜。突转就是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峰回路转,事件出乎意料之外的转折,从而使人物的命运,事件的结局发生重大的变化。《最后的长春藤叶》叙述患上严重肺炎的年轻女画家琼珊,看着窗外不断飘落的藤叶,认为那最后一片藤叶飘落时,她的生命也将结束。然而,一夜风雨交加,可是最后一片藤叶却依然如故地挂在树枝上,得到生命鼓舞的琼珊竟然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小说结尾通过琼珊朋友苏艾之口交代:留在树上的那片藤叶,是老画家贝尔曼,为了给琼珊生命的力量,在风雨之夜,打着灯笼,搭上梯子在原来藤叶紧贴墙上画上的。贝尔曼却因受了风寒染病身亡。作者没有按照平铺直叙的方式来安排情节将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这个重要的情节放到结尾处补出,这样安排突出和强调事件的原因,出乎读者意料。文中两个突转,一个是身患重病的琼珊在长春藤叶的鼓舞下痊愈了,另一个是贝尔曼却因画长春藤叶受了风寒染病身亡,二者之间联系紧密,波澜起伏。

    二 欲扬先抑的手法表现人物形象。文中有三处对贝尔曼的正面描写,第一处是概括介绍他的不如意的生活现状,“六十多岁的年纪,有一把胡子,萨蒂尔似的脑袋,”“总是没有动手画他的杰作,替雇不起职业模特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挣几个小钱,暴躁的小老头”。第二处是苏艾去找他当模特的时候,对他说了琼珊的情况后,“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第三处是他到苏艾和琼珊住的地方充当“隐居的矿工”让苏艾作画。这个人物形象很平凡,甚至有点讨厌,但是他却有一颗火热的爱心。尤其是最后的侧面描写完成了他的人格升华,让我们看到了他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为代价的美好心灵。前面的正面描写是“抑”,最后苏艾的补充交代是“扬”,在抑扬中,人物的形象得到了很好的升华。

    三 双线叙述丰富小说的内容。《最后的长春藤叶》在事件叙述上采取双线形式。一条是以琼珊为叙事线索:“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第二天,琼珊病危--第三天早晨,琼珊病好转--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 第二条是以贝尔曼为叙事线索的:“琼珊病重的夜里,贝尔曼风雨中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被送进医院--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两条线索中,第一条是明线,第二条是暗线,将这两条线串在一起的是苏艾,两条线索在结尾交会。双线并行的结构,使得小说在短小的篇幅里表现了丰富的内涵,达到了“浓缩万里于尺幅之中”的效果。穷困潦倒的生活可以让人改变很多,有时让人无奈痛苦,但是没有改变人们尤其是落魄的艺术家的美好心灵--珍爱生命,关爱他人。小说通过琼珊和贝尔曼以及苏艾三个人物,很好地表现了这个主题。

    欧 亨利的许多作品,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在情节设置上,都与本文一样,在结尾处出人意料,峰回路转,充分体现了“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特点,人们形象地把这种结尾方式称做“欧式结尾”。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学习。

 

王爱刚

[永不凋谢的常春藤叶 -----谈《最后的长春藤叶》情节设置的表达效果(苏教版高一必修二)]相关文章:

1.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2.美丽,在落叶凋谢时

3.落叶凋谢,美丽落幕

4.西师版永不凋谢的玫瑰花教案

5.儿歌《落叶》的教案

6.《唐诗之花永不凋谢》优秀作文

7.有关茶叶标语

8.认识树叶课件

9.高一生物教案:节叶片的结构

10.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