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读《桃花源记》,品味世外桃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11-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湖北浠水实验中学  王爱萍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古今许多读者虚构了一个令人心向往之的世外桃源。感受世外桃源的独特魅力,有四点最让人心羡。

一读草花如仙境

“芳草鲜美”,写草取静态,落墨于色泽与形态。草是那样地青翠、鲜艳美丽,可以想见这里的空气定然是清新的,没有尘埃附于草叶之上,没有兵马践踏,水源也充足,土壤肥美,所以草长得很精神。草,静的安然,是一种恬淡、安定、安全的田园气息。

“落英缤纷”,写花选动态,定格于繁盛与层次。空中,落红纷纷,胭脂雪下,那“缤纷”的粉红花瓣想来有深有浅有瘦有腴;地上,溪水潺潺,花谢水流长,那水一定散发着花的芳香。此番情境好不雅致。情境之外有遐想--“落英”因何而“缤纷”呢?许是为酬轻风意吧,许是为迎罕至客吧。那扑面而来的迎宾礼,那些蕴藉的情意附在小船上,水面上,客人的额头上,抑或满世界都是吧,这礼节多么隆重,多么温情,多么善解人意,一定让渔人毕生难忘,回味无穷。所以也便有后来的心向往之而导致的不守诚信,出而复寻。花,动的奇丽,是一种详和、温馨、明亮、友好的生活气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外桃源,而整个世外桃源也便如这一草一花。

第一段记写渔人行踪,忽逢桃花林,写景22字,只见仙境,不见妙人。让人感慨的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桃花的美丽,桃树的铺排结构,总让读者思想起些什么。这些树这么整齐有致,看来不是野长的。能把桃树种得这么壮观明丽,能让桃花开得这么浪漫无忧的,该是什么样的人呢?仙人,雅士?无论是仙是凡,那桃花的主人一定生活得衣食无忧,幸福快乐。至此,读者和渔人一样,都有了一种强烈的偷窥他人的欲望。与其说是偷窥他人的欲望,不与说是探寻别人如何在美好幸福地生活和怎样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欲望。

二读鸡犬成睦邻

这里的人们幸福吗?幸福!他们的幸福,道路可以作证,鸡犬可以代言。“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简洁八字写社会环境,细读品味则发现其包罗万象。

中国有句古话叫“大路朝天,各走各边”,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在撤出延安时就曾说:“大路朝天,一人半边,你走你的,我走我的。”看来,人际间友好不友好,和谐不和谐,看路就可以知道了。乡民之间如果相防:担心别家的牛踏坏了自家的田埂,就会在自家的田间路头堆上荆棘或用泥土堵死;担心别人的鸡、鸭、鹅来吃了自家还未完全成熟的庄稼,就会在田埂边架上竹篱笆或木篱笆,就会在田间路头堵着路口扎上穿上衣服的稻草人,吓唬家禽不敢来食,同时也造成田间小路阻滞不相通。

测读和谐指数,鸡最清楚,犬也清楚的。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农村乡民若相防,可能会见别家的鸡犬就撵,怕其吃了他们家什么东西。过甚的,还有毒别人家鸡毒别人家犬的。于是人见人揣测着他人的脸,鸡犬都牢牢地关在自家院子里。

文中却是另一番景象,鸡犬自由地生活,鸡犬可以互相听到叫声。还有一点可以想象,那鸡和犬也快乐轻松地生活着,两者是友好的动物朋友呢。要和道,犬在吃不饱或没吃的情况下是会吃鸡的。从两者良好相处来看,鸡不用愁别人撵,犬既不用愁吃的也不用负担家庭保安的职责。

三读人情异世间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幸福的魔方被打开,原来幸福是对现实世界的倾巢大逃亡。 

“见渔人,乃大惊”,作为逃亡者的后裔,照说对来自外部世界的人应有着特别的防范之心,可他们大惊之后没有像原始的印地安人突见异族那样“操戈相向,群起撵之”或“群起攻之”。他们像极天真无邪的孩童,“问所从来”又“要还家”,热情地款待,村里的人都来看望,各家轮着请。对于外部世界人们所遭受的苦难,是“皆叹惋”,那是深切的同情和为之叹息。不由人不慨叹,他们的心灵宛如桃花源的青山秀水一样没有受到任何世俗的污染。是的,他们来自秦朝的祖先可能很老练很世故很有应对外部世界的生存智慧,但那些人情世故的经验和智慧全是艰难生存过程中摔打所留下的伤疤储存在大脑的硬盘里转化成一道道缜密的防火墙。而他们在这里生活了许久之后,他们都变得单纯而简单了。没有受过欺骗和伤害的心灵是一颗温暖的太阳,由此读者可以想象,桃花源中的人们是善良诚信,相亲相爱的。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从“乃”、“无论”这两个词来推测,这群与外部世界没有任何联系的人,他们对没有参与外面世界的生活也许有着小小的遗憾,毕竟人性对未经经历的多多少少存在着好奇之心。他们中有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精彩与否的人吗?应该是有的。

但是,渔人走时,没有一个人要跟着他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并且“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可否这样解读,外面的世界再精彩,外面的世界却无奈。人类终极追求的大同社会,“同,犹和也,平也。”既“和”且“平”;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出了“桃花源”,哪里寻得到呢?可否进一步解读,这是一个有着良好社会秩序的小社会,其中的人们一定在共同遵守着他们的社会秩序。妙就妙在,文中没有提族长,管理者之类的话。无为而治,不治即治,可能桃花源的人们自发地遵守大家共同认可的东西,共同认可的就是秩序,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管理者。或者,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他们又是怎么管理的呢?作者没有写,读者可以自由地想象美好的社会当怎样管理。至此,每个读者都可以当一下社会学家,去推知设想。

四读作者多宕笔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与世隔绝几个朝代,这正常吗?是啊,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服装,他们怎么可能与外界的人衣着相同呢?不如这样理解,作者想要表明的是,离开了外部大世界独居的人们,他们也在追求文明和进步,他们不但生活得精神愉悦,他们还发展得很好,物质也富庶,他们的服装设计都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而没有停留在秦朝旧时代的样子。可不可这样猜想,陶渊明是一个隐居雅士,他想表明的是,我远离喧嚣世界,自另是一种活法,过得怡然自得。可能作者早把自己放进文中的男女中去了,不信,你试试在此处加上《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境界是不是十分相合?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刘子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姓刘,名驎之,字子骥,晋太元年间之河南南阳人。当时有一定的声名。他还是陶渊明的一个远房亲戚,两人志趣相投,经常结伴游山玩水。陶渊明在《陋室铭》中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赞刘子骥高尚士,也即是对自己的自我肯定。陶渊明惯用这种言此及彼的手法,他在《陋室铭》中引孔子想搬到九夷山居住反诘他人“孔子云‘何陋之有’”来进行自我肯定。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刘子骥访桃花源,在作者看来,可能属于“其行兹若人之俦乎?”。面对黑暗污浊而自己又无力改变的官场,高尚的志士都想寻找世外桃源。“欣然规往”,高尚的理想主义者一生都在辗转寄望,那种追求美好境界的信念也便是他们人生的原动力,可以想象那种“欣然”该要历经人世的多少坎坷风雨。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稍强势一点的理想主义者如周敦颐尚可以“出淤泥而不染” 博弈环境做到浊中自清,而弱势的理想主义者要么泪眼茫茫,要么就只能逃避式的自我调节“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未果,寻病终”是“世外桃源”的梦想不可实现,也是“忘怀得失,以此自终”的另一种版本,是不是也隐含着作者心底的喟叹?不可实现的人生理想,只能不了了之。

渔人标记出,之后返而复寻不可得,自己的好友计划前往又“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似乎虚幻的,又似乎真的存在过,作者的几处宕笔颇让世外桃源在读者的眼前忽隐又忽现。

心在世外桃源住,笔在《桃花源记》游。文人总是爱做梦的,何况逃避官场不如意的旧式宅男呢?文人逃避的梦,有做被现实世界压迫延续的变异,如卡夫卡的《变形记》,那是一种推波助澜的戏剧式反叛;有做想象世界中的美好之梦,如陶渊明做《桃花源记》,这是一种精神胜利式的逃逸。在陶渊明“躬耕自资”的平凡岁月中,美好的梦想所支撑的天空平淡、爽朗、悠然、雅致。离弃官场小闲民,超然物外活神仙,无论政局多么混乱,官场多么黑暗,陶渊明自有其“世外桃源”,正是月在青天境在心,心在仙居身无篱。

 

王爱萍

[四读《桃花源记》,品味世外桃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品味瑕疵阅读及答案

2.桃花源记的阅读题

3.桃花源记的阅读答案

4.品味遗憾阅读答案

5.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6.八年级上册英语人教版课件

7.桃花源记阅读答案解析

8.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9.关于桃花源记的阅读题

10.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