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探究式学习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

发布时间:2017-12-1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设计思考: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构建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阅读。探究性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往往以老师讲解为主,教学内容也总是跳不出读准音、理解字词句义及文章中心。教学方式明显地不如现代文来得灵活。因此上文言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容易单调枯燥,很多学生对它提不起兴趣。因此,我总想是否有更好的教学方式,既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字词句理解,又能够打开自己的思维,投入期中,也能够发现学习文言文的一点乐趣。探究型的教学方式恰好是一个切入点。

正好教到《记承天寺夜游》一课,这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四单元“江山多娇”的第二篇文章,全文篇章短小,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中心句关键是对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理解。作者苏轼又是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诗人、词人、文人,对苏轼的作品以往学生也有一定的积累。于是我想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就“苏轼”作为一个关键词,对他的经历、作品中表现的性格作一番探究,得出某些结论,也可以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第一课时解决基本的读音,字词翻译,内容简析;课后进行资料搜集;第二课时进行探究讨论,展示发现或生成新的探究主题。

设计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有一位名家为人正直,他一生频遭贬谪,仍不忘报国之心。在遭遇人生 重大挫折时,写下了不朽名 作--《赤壁赋》。这位名家是?(苏轼)

二、识名家:苏轼

 (学生介绍,老师简单补充,为第二课时留有余地。)

三、朗读课文,体会文意:

(1) 老师范读,让学生 注意语速、停顿以及感情的投入。

(2) 学生个别读,老师评点。

(3) 学生齐读。

四、以旧识,学新知:

根据老师给出的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以及过去学过的知识,以小组形式疏通文意。

重点字词:念、相与、空明、闲人、 遂、寻、盖、但、 耳、欣然

五、品细节,悟真情:

文中除“月色入户”,再无写月。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月下庭院景色美)

(1) 自古文人 墨客好赏月,你能说出关于月亮的诗句吗?

(用学生学过的诗句体会古人写月的心境)

(2) 根据苏轼行踪,他的心境是否有变化呢?谈谈你的理解 。

〔欣然-落寞-悠闲〕

六、分小组,准备讨论探究

分好小组,确定小组长,每个小组都分配不同的任务,个人搜集,小组讨论,最后组长总结成小报告形式,在下节课讨论研究。

第一小组:通过网络和图书了解苏轼写作本文的背景。

第二小组:通过网络和图书了解记录苏轼的生平经历。

第三小组:通过网络和图书搜集苏轼的诗词文,记录体现其心境的诗词文句。

第四小组:通过网络和图书搜集其他人对苏轼这个人的评价。

七、 布置作业

(课后学生按小组分配内容进行搜集资料,小组内讨论、总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

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

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苏轼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本文最后又说自己是闲人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苏轼。

二、 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

(由各小组组长总结发言,

第一小组: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shàn)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一点丢了性命。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是个有职无权的官。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yì)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第二小组: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而后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第三小组:

被贬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河山。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被贬密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

          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被贬黄州: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长江绕郭知鱼肥,好竹连山觉笋香。

被贬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被贬琼州: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等等。

第四小组: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

等等。

三、讨论: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当你面对不幸或身处逆境时,你会怎么对自己说?

        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奥斯特洛夫斯基

四、回归文本: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4、思维扩展(布置作业):

“一百个读者眼里便有一百个苏东坡”,从上述文字中任选一个或几个角度,搜集资料,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再次走进苏轼,解读苏轼,写一篇文章。

 

陈佳

[走进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探究式学习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相关文章:

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2.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3.七年级历史上册《走进历史》教案设计

4.七年级历史上册《走进家庭》教案设计

5.苏教版七年级生物课件

6.幼儿园探究式活动教案

7.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式论文

8.七年级学习计划

9.初中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设计

10.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