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诗歌肯古代交通工具 (语文版九年级)

发布时间:2016-2-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湖南省城步县白毛坪中学(422508) 祝军刚(15973977209)

  【摘 要】诗歌起源于劳动,是对一定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涉及婚姻、战争、祭祀等多方面,古人出行的交通工具为舟、马、车,从《诗经》到《唐诗三百首》,到清代的文人诗,对之有或多或少的描述。纵观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内涵丰富的古代交通工具“百科全书"。

  【关键词】诗经  唐诗  舟  马  车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起源于劳动,是对一定社会生活如婚姻、战争、祭祀等方面的集中反映,包罗万象。从《诗经》【1】到《楚辞》,从《唐诗三百首》【2】到清代的文人诗,源远流长,众彩纷呈,流派多样。这些诗歌对人们出行或车或马或舟有着零星的记录,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纵观诗歌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它同时也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古代交通工具“百科全书”。

较早提及舟和车的诗篇是屈原的《湘君》,“美要眇兮宜修,沛吾兮乘桂舟”、“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朝驰驾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其中的“桂舟”、“飞龙”就是船,“弭节”即停止鞭马使车辆缓行。舜帝南巡之事和屈原的时代相去甚远,这可能是屈原的想象,不足为信,但是至少可以得知在上古时期已经有了行舟、驾车的生活场景。

      《诗经:商颂:玄鸟》里面写道:“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龙旌十乘,大饎是承。”武丁是商汤的孙子,继承了商朝的大业,率领十辆龙旗飘飘的马车前来祖庙祭祀,表明在奴隶社会的商朝前期,马车已经成为帝王的出行常用工具,但是气势不够恢弘,相当于后来的诸侯出行。

      舟、车、马大集合当属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子虚出使于齐,向乌有夸耀楚王在云梦泽游猎的盛况-----

    (乌有)曰:“可得闻乎?“

      子虚曰:“可。王车驾千乘,选徒万骑,畋于海滨……”

  “ 于是郑女曼姬……浮文鹢,扬旌栧,张翠帏……将息獠者,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纚乎淫淫,般乎裔裔。”【3】

      仅此一篇,舟、马、车全部集体亮相,当然这是楚王出猎,那么其他人出行又会是什么情况呢?

        一、 舟

      1、根据材质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桂舟、柏舟、松舟等。

    (1)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诗经:柏舟》)

    (2) 洪水悠悠,桧木松舟。(《诗经:竹竿》)

    (3) 泛泛杨舟,绋纚维之。(《诗经:采菽》)

    《诗经:大明》中载有周文王用船搭起桥梁渡渭水,以迎娶新娘的场景:“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诗经》记载的历史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是周朝的“史诗”,应属可信。

      2、舟如果挂上帆,可适宜远距离航行,则称之“孤帆”、“云帆”、“归帆”等。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4)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更开帆。(韩驹《夜泊宁陵》)

        3、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渔舟、楼(战)船、客船、龙舟等。

      (1)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2)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3)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4)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京怀古》)

      春秋时期,我国的造船技术日趋成熟。用于水战的船已有了甲板,战船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供船工驭船之用,上层供甲胄之士专用,便于远距离航行。关于海战的记录首见于《史记:吴越世家》,吴王夫差争霸中原时出动水军北上伐齐,从钱塘江水面出发,顺利到达山东海面与齐国交战,虽然吴军失败了,但吴国的造船技术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龙舟事”,隋炀帝多次巡游江都,随行的船队达数千艘,同行的后妃、宫女、僧侣、道士、官兵共计20余万,仅挽船的就有8万多人【4】,阵容庞大,浩浩荡荡,堪称历史上最牛的“游轮”队,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掏空了隋王朝的国库,也掏空了江山社稷,隋亡于“龙舟事”不为过。

      船入海以后,要自由航行,不致迷失方向,就要靠指南针导航。宋代以后有了指南针,宋朝的官贵由泉州前往海南岛、使节前往高丽,都是得益于指南针的发明。明代郑和下西洋时船队最大的船长44丈,宽18丈,装有12帆,可乘坐1000多人,堪称当时海上的“巨无霸”,承载力相当于现在的一艘中型战列舰。坐上海船的感觉和舟是完全不一样的,清代的诗人赵执信的《泛海言杯》有诗为证:“忽登万斛舟,如蹑长鲸背”【5】,描述的既形象生动,有具体可感。

        二、马

          1、供坐骑之用的一般叫“马”或“骑”,对马的体质和速度求不高。

      (1)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经:绵》)

      (2)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诗经:东山》)

      (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此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4)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骑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但逐渐为平民百姓所接受,当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至唐代骑马之风盛行,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骑马高手众多,由于不少诗人好建功立业,和马有关的诗作数不胜数,如李白、岑参等。女子骑马高手也不乏其人,而且身手敏捷,杜甫的《哀江头》摄下精彩的瞬间:“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天,一箭正坠双飞翼。”

      2、驿马,官用马,用来传递军情、官方文书或信函的马匹,此类型的马对体力和速度要求严格,需日行400里以上才达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各地设立统一的驿站,以方便传达命令和传输军情,自此历代均有驿站。一直到清代洋务派在全国设立邮局之后,才逐渐取消了“飞马传书”之传统。

      (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郭茂倩《木兰诗》)

      (2)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3)生初当乏飒爽姿,可怜邮传长奔驰。昨日甫从异县至,至今不得辞缰辔。(林则徐《驿马行》)

      3、战马,军用马匹,和驿马比较,要求更加严格,必须经过严格的挑选和专业的训练,西域出产的汗血宝马为马中上乘。战马大规模投入作战始于赵武灵王军事改革,到汉武帝时期对匈奴三次大规模的作战,损失的马匹高达几十万,数量之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西征,是凭借强悍勇猛的骑兵纵横驰骋,到达东欧平原的,震撼了中世纪的欧洲。

(1)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奈若何!(项羽《垓下诗》)

(2) 马边悬男头,马头载妇女。(蔡琰《悲愤诗三首其一》)

(3) 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鲍照《代出蓟北门行》)

(4)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冰凝。(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二、 车(一般平民乘坐的舆,做工稍逊,款式不多,故在此不作阐述)

1、 婚车,供女子结婚出行的专用车,装饰华美,先秦以前有之,流行于汉代。

(1)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自我徂尔,靡有朝矣。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诗经:氓》)

(2)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路口。(《孔雀东南飞》)

2、 轩,身份高贵者乘坐的车。轩是一种曲轅,车厢前高后低、有帷幕的车,车身以兽皮装饰叫“皮轩”,鱼皮装饰的叫“鱼轩”或“夫人车”,只有大夫级别的人才有资格乘坐,诸侯的车称“路车”。驾车的一般是四匹公马,到了汉代有五马车,天子的为六马车。

(1) 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与敝舆也。(墨子《公输》)

(2)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冉冉孤竹生》)

(3)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陌上桑》)

    不过天子坐的车有特定的称谓“驾”,分为大驾、法驾、小驾。古代帝王出巡,其乘舆前有道车5辆,游车9辆,以显“九五”至尊,两边有仪仗队和侍卫队伍。记录帝王出游盛况最仔细的是司马相如的名篇《上林赋》:“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乘镂象,六玉虬,拖霓旌,麾云旗;前皮轩,后道游。孙叔奉辔,卫公参乘,扈从横行,出乎于四校之中,鼓严簙,纵猎者。”

3、 战车

战车是不带帷幕和篷的,便于作战。将帅乘坐“君子车”,根本区别在于旗帜的多少,帅车有两面旗帜,将车只有一面旗帜。士兵乘坐“戎车”,战车以乘为单位,有大小之分,重型的即为“元戎”(《大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启行”,驷马驱动“戎马既驾,四牡业业。”

春秋时期的战车是方形的,大约宽3米,驾上马车后,主长也是3米左右,一辆战车约占9平方米的路面,一般乘坐3人。每辆战车配备士兵75名,“千乘之国”则有士兵75000人【6】。准确记载兵车首次出现在战场上见于《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佳鹰扬。”

4、 牛车

周宣王时,召伯南营谢邑,率其徒众,能犒慰他们,使其大功告成,就曾用牛车运输物资,《诗经:黍苗》一诗提及了“牛车”一事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汉高祖建汉以后,因长年的秦末农民战争,马匹不足,就有大臣坐牛车上朝的例子。牛在古代充当运输工具,在诗歌里也偶有出现。

(1)南簸北有斗,牵牛不负轭。(古诗十九首《明皎夜光》)

(2)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白居易《卖炭翁》》

舟、马、车在古人生活中有着相当主要的意义和作用,是古代交通工具的“三大件”,故常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舟车劳顿、人仰马翻、船到码头车到站等说法。它们载着古人走过了几千年,华夏文明是舟行、马驰、车载的文明。随着现代交通工具如轮船、火车、汽车、飞机的相继问世,舟、马、车已经完成神圣的历史使命,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出行进入了机械化时代。诗歌记录了历史的轨迹,给我们研究古代交通工具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诗歌不愧是时代的另一种摄影机,给人重温文明的同时,又感受了古代生活的神秘与真实。

参考书目:

【1】 吴兆基编译,《诗经》,长城出版社,2002年8月版

【2】 吴兆基编译,《唐诗三百首》,长城出版社,2002年8月版

【3】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1997年3月版,第316页

【4】 刘宗绪主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岳麓书社,2010年11月,第3页

【5】 丁国成、迟乃义主编,《历代名诗一万首》,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3月版

【6】 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主编,《语文教师用书:八年级上册》,语文出版社,2010年8月,第429页

 

祝军刚

[从古代诗歌肯古代交通工具 (语文版九年级)]相关文章:

1.爱国古代诗歌

2.哲理古代诗歌

3.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汇总

4.古代诗歌的分类

5.写水的古代诗歌

6.古代春节的诗歌

7.古代思乡诗歌

8.古代诗歌阅读习题

9.简短优美的古代诗歌

10.关于葡萄的古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