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

发布时间:2017-12-1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复述、翻译、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战国策》的语言风格。  

3.感受唐雎布衣之怒的英雄豪气,体味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重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  

3.外交辞令中委婉含蓄,隐藏着的“潜台词”的准确理解。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重点:

   1.熟悉课文、能自由诵。

   2.理解课文大意,勾划出重点词句。  

一、激趣导入:  

    中国历史上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说法。战国最后十多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消灭了各诸侯国。公元前3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属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被消灭之后,一度保持着独立的地位。这一次,秦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饵以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许诺给楚六百里地,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楚怀王上了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文王交换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王的故辙,还是学蔺相如的榜样,与虎狼之秦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二、课文朗读。  

1.教师范读,正音。  

2.重点字的正音。  

(1)唐睢不rǔ ____使命  (2)秦王fú ___然怒     (3)免冠徒xiǎn ____  

(4)以头qiāng ____地   (5)休jìn ____降于天    (6)天下gǎo ___素  

(7)秦王色náo ____     (8)huì ____星袭月       

3.容易出错的字。  

雎(  )  怫(  )  跣(  )   抢 (  )  

傀(  )  缟(  )  挠(  )  

4.学生试读、齐读,自由朗读,读出味道,喜爱上本文。  

三、作品、背景。  

     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关于唐雎:

  唐雎,也作唐且。魏国人,是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  

四、课文大意。  

1.根据注释或《教材全解》弄清课文文意。  

2.复述课文。  

3.自学效果检测。完成课后作业2、3题。  

第二课时

本课时重点: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落实。  

2.  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3.  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4.  理解性背诵。  

教学过程  

一、昨天知识抽查导入新课。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   (说--悦,高兴)

故不错意也  (错--措,放置,安放)

仓鹰击于殿上 (仓--苍,青色)  

2.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虽然,受地于先王     否,非若是也         长跪而谢之曰     

3.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4.一词多义  

徒┍ 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   惠┍ 大王加惠  (恩惠)

 ┕ 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               ┕ 汝之不惠  (聪明)  

5.重点词语解释抽查。  

辱使命: 辱没、辜负    易安陵:交换   其许寡人: 答应   大王加惠 给予恩惠    甚善: 好           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然这样   弗敢易:不;交换                          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           故不错意也:所以;错通“措”

请广于君:扩充       逆寡人者:违背      轻寡人与:轻视

非若是也:像;这样   虽千里不敢易:即使  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            怫然怒: 盛怒的样子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听说      

布衣: 平民         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脚    以头抢地耳:撞;罢了

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    非士之怒: 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仓鹰 :通“苍”                         休祲:吉凶的征兆   若士必怒 :如果   缟素:穿丧服   色挠:变了脸色;挠,                    屈服: 谢之: 道歉    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徒以有先生也:只是

二、理解性背诵、默写。括号内为老师的要求。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易:交换。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虽然:既便如此。  

3、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秦王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道:“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唐雎回答道:“我还没有听说过啊。”秦王说道:“天子发怒,可以使尸体倒下上百万具,鲜血流满上千里的地方。” 

4、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说道:“大王曾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的情形吗?”秦王说道:“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路,把头拼命地往地上撞罢了。”  

5、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徒:只。  

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7、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8、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9、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1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1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1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三、作业,根据本文内容,自己出12分的文言文阅读题,明天同学交换做。  

第三课时

本课时重点:  

1.  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  

2.  作者写作思路。  

3.  写作特色。  

4.  文章内容深研。  

5.  体会外交辞令中的语言技巧。  

教学过程  

一、课文脉络分析。  

(一)、整体把握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经过。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这是斗争的结局。  

(二)、(板书)  

秦王:使人谓--不悦     怫然怒      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临危出使__沉着应对    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二、人物性格分析。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人物性格分析。  

秦王: 骄蛮欺诈  盛气凌人  外强中干   色厉内荏  

唐雎:不畏强暴  从容镇定  敢于斗争   忠于使命  

三、课文深研。  

(一)、释疑探究。  

1、如何理解句中加点字词:“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文“且秦灭韩亡魏”一句来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思,那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秦王的骄横。 

2、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

  *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呢?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势力。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表现。 

3、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如不同?

  *唐雎比安陵君更强烈,更坚决。   

4、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5、秦王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秦王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6、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唐雎威然不惧。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7、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8、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祸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坚决不答应。具体答案依学生见解,不求统一。  

9、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10、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11、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体会外交辞令中的语言技巧。  

(一)、体会下列句子中的弦外之音。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二)、结论: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五、拓展思考。  

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2、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3、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2分)  

   *示例:(1)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4、当今中国在世界之林仍算不上强国,我们在外交上又应当怎样做呢?  

六、作业。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  “不悦”--“怫然怒”-              狂妄、骄横、色厉内荏 

      “色挠,长跪而谢之”      

唐雎  “唐雎之刺秦王”,将“伏十二人,    沉着、镇定、坚强无畏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主题    赞颂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第四课时

一、 复习归类

指导学生理解下列词句: 

1.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3)岂直五百里哉 (“直”通“只”,仅仅) 

  (4)轻寡人与 (“与”通“欤”,表疑问语气词) 

  (5)寡人谕矣(“谕”通“喻”,知晓,明白) 

2.一字多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以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 (把) 

徒  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 

夫  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怒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 

   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 

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 

而 1.挺剑而起(表承接,不翻译)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之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者  1.以君为长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然 1.虽然 (这样) 

  2.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 

虽 1.虽千里不敢易也(转折连词,即使) 

  2.虽然,受地于先王(假设连词,虽然) 

于  1.受地于先王(从)   

2.仓鹰击于殿上(到) 

  3.请广于君(给) 

3.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7.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8.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 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9.以头抢地耳(古:撞。今:抢夺) 

4.词类活用: 

  “且秦灭韩亡魏”--“ 灭”和“亡”,也可以理解成使动用法,使韩国和魏国灭亡,灭稍微牵强点,但亡是可以的。判断使动主要是看这个词是后面的宾语还是前面的主语的性质,这里是魏亡而非秦亡,所以可以理解为使动。 

  “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虽千里不敢易也”--千里可以理解为数量词活用为名词,千里的土地,但现在我们不这样翻译,其实也理解得通顺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因为主语是天子,所以伏尸和流都可以理解为使动,使百万人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 

  “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亦免冠徒跣”--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脱去。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光着 

  “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四人 

5.特殊句式: 

  “非若是也”: 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断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 

  “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 

  “请广于君”:状语后置。 

“仓鹰击于殿上”:状语后置。 

二、本文的写作的借鉴是什么? 

1、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而存在的,他俩之间生死不容、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公分运用对比手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而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对比着来写这两个人物。 

2、衬托手法的运用 

   这突出地表现在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上。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态度决定着唐雎的态度,他不失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称得上是锦上添花。“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这种话只能出处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软弱,更缺乏才干,大敌当前,他有见识,会应对,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找不到走出险地的途径。而唐雎出使秦廷,面对秦王,一开口便胜安陵君一筹,”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则一句比一句更有锋芒。他看透了秦王的色厉内荏(rěn),只要掌握时机,就难一举而战胜之。但反过来说,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纵然浑身胆识,怕也难有用武之地。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四、小结: 

    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唐雎确实不辱使命。我们要学习他为真理正义而斗争的凛然正气。 

 

肖芳

[《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相关文章:

1.语文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2.《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课件

3.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4.《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翻译

5.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6.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译文及注释

7.文言文唐睢不辱使命原文翻译

8.九年级人教版《 雨说》教案

9.人教版九年级《陈涉世家》教案

10.《唐雎说信陵君》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