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切实提高小学生作文心理素质和能力

发布时间:2016-6-1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辽阳市白塔区青年街小学 赵桂芬

作文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作文中的审题、立意、构思、表达、修改等一系列的行为活动,都有多种心理因素(诸如思维、情感、兴趣、意志、能力等)的参与。比如在作文中学生所产生的浓厚兴趣、强烈的欲望和积极的情感,都会使学生把作文当成一种内在需要,从而形成良好的动机,激励学生去完成作文过程的。因此,这些心理因素对作文过程的始动、定向、维持、强化和调节等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十年的作文教学,使我感到在多种心理因素作用中,兴趣是完成教学的关键,在学生完成作文过程中起着始动作用。因此,兴趣是提高学生作文心理素质和能力的根本,是第一位的。

在我以前的作文课上,往往会出现许多的消极现象:有的学生双手托腮,紧皱眉头不愿写;有的大脑空空,无从下手不想写;有的置之不理,毫不在意不爱写;有的觉得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不好写……

那么,如何使学生克服种种消极心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呢?我采用了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视听教学为手段,切实抓好提高作文心理素质和能力的方法。具体做法是:

一、运用投影、图片等媒体,通过“教、扶、练、放”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闰土》一课的教学中,我多次运用投影、图片等,向学生们充分展示闰土的形象,学生学习起来饶有兴趣。然后,我又教给学生们刻划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写作知识,这里突出的是“教”。在教的基础上,辅导学生用口头语言仿写刻划人物的多种方法,避免“千人一面”的公式化刻划,这里突出的是“扶”。在“教扶”的前提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小练笔,让学生自己选择人物,从文题的拟定、中心思想的确立、写作提高等方面设计及修改定稿,最后让学生之间互相讲评,这里突出了“练”和“放”。

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教、扶”,在作文实践中,学生“练、放”,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表达、批改、讲评等写作能力。

二、读写结合,以读助写。

阅读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于作文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轻声读和默读领会理解课文内容,或者通过教材中的“读写例话”、“基本训练”等内容,学习其中的写作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将教材中零散的、片断的写作知识系统化成整体知识,这样有利于在作文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其中,“读”是激发兴趣的基础。

三、想像与写作相结合,以想促写。

如学习《松鼠》一课时,学生通过幻灯片的具体演示,观察理解了松鼠的外形、生活习性及用途,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自始至终地处在浓厚的观察兴趣和积极的思维王国里。这样,在作文课上,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把周围观察到的小花猫、小白兔、小金鱼、小蜜蜂等,通过丰富的想像生动活泼、准确得当地表达出来。

通过学习和观察,学生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多层次、多角度地使想像在作文过程中开拓思路、强化情感,促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在视听教学中,幻灯片、投影仪、录放机等不可缺少的媒体,是激发兴趣的媒介。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现在在作文课上,学生中再也不似以前那种种消极现象,而是个个兴趣盎然,乐写不疲了。学生们的作文心理素质和能力,切实地得到了提高。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切实提高小学生作文心理素质和能力]相关文章:

1.心理素质测评试题介绍

2.教师课堂教学如何评语

3.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4.化学课堂教学评语

5.高效课堂教学随笔

6.课堂教学计划

7.英语的课堂教学课件

8.心理素质拓展心得体会范文

9.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策划书

10.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