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发布时间:2016-6-2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王安石

教学目标

1、 掌握重点字词。 

2、 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手法。 

3、 理清思路,背诵第三段。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 《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三、背景资料 

《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王安石游褒禅山未能穷尽山洞。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

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四、学习课文

1、听读课文:注意正音、理解大意 

2、讲解第一段

介绍褒禅山概况 :

本名①→由来②③→山洞名及来由④→仆碑、本名⑤→音谬⑥

3、作业:书面翻译第一段在笔记本

第二课时

1、 复习第一段翻译

2、 讲解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平旷游者众,后洞远游者少。追记后洞中所见--悔

3、 讲解第三段游华山洞的心得 

 A、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

B、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4:作业:书面翻译第三段并背诵。

第三课时

1、检查三段背诵

2、讲解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3、讲解第五段:记游的结尾--补叙

4、主旨总结 

①.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②.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关键。  

③.“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4、 写作特点

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②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③文笔简洁,语言凝炼 

5、 作业: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基础知识梳理

1、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词: 

①始舍于于其址   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②有泉侧出     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穷:走到尽头。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 

⑤火尚足以明也。 照明. 

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 见:见到的景象。 

⑦常在于险远。 险阻僻远的地方。 

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弄错,使… 错。传:流传的文字。

名:动,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2、找出文中的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④此余之所得也。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补充解释 

①偏义复词:庐冢。 

②古今异义词:以上、不能、十一、于是、非常、所以。 

③一词多义,参见课后练习二、三、另补。 

4、疑难句释 

①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 

⑵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处,远处。形容词用作名词 

 6、掌握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 

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观察) 

   而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大王见臣列观(建筑物的一种,宫廷中的楼台、宫殿) 

⑵此余之所得也(得到)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 

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 

  距其院东五里(那,代指慧空禅院) 

  独其为文犹可识(它,代仆碑)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诘)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A.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形容词作名词,迷乱的地方 

B. 往往有得:动词作名词,心得 

C.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名词,观察 

D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名词,景象 

8、将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语法分类 

(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2)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6) 其孰能讥之乎 

(7) 此余之所得也 

A 相当于结构助词“的”:(3)(7) 

B 代词,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宾语:(5)(6) 

C 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2)(4) 

 

王桂平

[《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3.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4.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5.高一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6.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7.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8.高一必修一英语教案

9.高一必修五数学教案

10.高一数学必修四1.5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