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7-10-1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针对多年来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语文教学改革更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国家最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包括:

    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课程目标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思想;

    二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求语文课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广而深的影响,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重在感性把握;

    三是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都得到发展、提高,最终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

    在课程改革、新课标的实施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中看看,既可以找到不少突现新课标灵魂的精彩镜头,但与此同时,也不难发现穿着新鞋走旧路的现象,实在应该引起我们反思其中的优劣,达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目的。

    因为有了自主,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

    二年级的语文识字课上,老师始终热情地激励引导着--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出识字方法;让孩子们自由地找同伴交流阅读中的感悟,找同伴一起分工合作,小组合作用同伴间认为最好的方式表演诗歌朗诵……结果,孩子们出色地想出了熟字加偏旁、编儿歌、猜字谜、画图画等等方法记忆生字,把好几个难记易错的生字记下来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孩子们得到互相启发,并进行简单的分工合作,把自己的所读所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诗朗诵(有的孩子负责朗诵,有的孩子负责配上动作),尽管表演得不是很纯熟,但很有个性……这些闪烁着课改精神和新课标要求的教学镜头,是这样的耳目一新,叫人百看不厌,让孩子的生命活力溢于课堂,使语文课充满生机。

    老师,您想过我的感受吗?

    一节讲读课上,教者正在用心良苦地努力引导站起来的孩子读着课文对话感悟课文,以便更好地进入情境,代入角色,读好人物的对话。为此,教者几次地因为孩子没读悟出人物对话的语气而打断他的朗读:对不起,请你先停一停,我想问问……这站起来读书的同学读短短的几句对话,却站了差不多二分钟。坐在后面听课的我,多想替孩子说句心理话:老师,您想过我的感受吗?--可能孩子的难受不在于站的时间长(如果他乐意的话),问题在于本来信心十足地站起来表现自己,现在却是自讨没趣。而作为教者,捧着一腔热情引导这位同学读悟文本中的情感,本是一片善意,是无可厚非的呀。可为什么会落得好心干坏事的田地呢?

    语文课中的读悟,应该是孩子在自主地读文本的基础上,得到理解,融入文本,进入情境,最后内化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孩子(相信成人也如此)必须有一种自主阅读的积极性,才更利于完成阅读理解的过程而最终有所悟。而且这些感悟都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正所谓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吧。而有所悟,才更能达到演绎文本的情感--进入情境,代入角色,声情并茂地朗读文本,特别是朗读好人物的对话。因此,教者必须懂得读悟的过程,并注重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理解,关注孩子的独特感悟,自我演绎,让语文课充满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孩子的自我个性蹦跳在四十分钟里。

    语文课中的问题 

    近几年来,多位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专家们曾经一次次呼吁我们的语文课不要再上成问题课,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虽则古人常言什么学问,学问,有问才有所进,什么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强调提问在做学问中的重要性,但如果把语文课上成不断地提问--答问的问题课,又是否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不断提高呢?

    新课标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课就应该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让语文课姓语,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语文课如何姓语?这就得关注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是否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语文课的目标设计应该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以目标为出发点,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也应该围绕这三个维度展开,重视让学生在教与学双向活动中自主参与,让学生得到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味,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培养和提高--这也就是所谓的语文素养。而如此种种,相信是很难通过一个个连珠炮似的,一串串牵着牛鼻子的绳索似的问题就能达成的。

    更令人烦恼的是,有些语文课堂呈现出来的问题大多是无价值问题,是不言而喻的多此一问,不能启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例如一节语文课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说出实验过程,提出了实验有几个人参加,实验要什么工具?等学生不费心思一读课文便知道的无价值问题。虽也能引起学生关注这些内容,但更多的是给课堂增加了麻烦,有点多此一问的感觉。这样久而久之地,学生的思维品质不但得不到培养,可能还会形成不懂得深思考,不愿积极动脑等坏习惯。同时,这些问题也因其太简单而往往不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不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终导致学生养成不专心听课,不开动脑筋等不良习惯。

    因此,语文课应该坚持以读为本原则--通过提出或激发学生发现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问题,启发学生去阅读理解、感悟文本,避免多此一问的现象。

    同时,教者应斟酌使用提问的词句,掌握提问的技巧,使问题有一定广度、深度和自主度。从而能激发学生阅读感悟的兴趣。举例说:二年级的课堂上,执教者在让学生读课文后,提出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当然这样提问没有犯错误,但我们可以试着斟酌是不是最好的提问--显然这样一问,学生在作答时,只能说是一件什么什么事,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试想一下,假如换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那孩子的回答就可以是说一件什么事;可以说知道什么道理,也可以说知道自己要怎样做 ……学生的思维空间较之前者更广些,更深入些。因此教者提问题的技巧,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品质和能力。

    此外,教者还要考虑到提出问题的时机。一般来说,在读书前提出相关问题,使问题起到导的作用,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边做类似圈圈画画的记号的良好读书习惯。

    以读为本,少问多读,,重视通过读培养语感,重视通过读积累词句并培养积累的习惯,尊重阅读中的自主独特的感悟,重视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这样的语文课才真的姓语,才能让孩子们走进散发着醉人的语文味的语文课堂。

       

 

追忆

[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题目

2.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3.关于语文课堂活力的释放的教学论文1500字

4.写今天的心情日记

5.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6.关于把握今天的美文

7.语文有效教学论文

8.教学论文评语

9.生物教学论文

10.数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