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屠户的形象及其社会意义-重读《范进中举》有感 作品赏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6-12-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作家一破常例“扫荡名士美人之局”(1),“乃秉公心,指谪时弊”(2),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穷极文士情态”(3),从一个侧面再现了明清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它不仅以最多的篇幅、最着力的刻画来表现封建文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描绘了杜少卿、荆元、虞育德、庄绍光、周进、范进、匡超人等正反“儒林”人物;还无情地揭露、鞭挞了贪酷昏庸的官吏和横行乡里的土豪,勾勒出了张乡绅、王惠、严贡生、方盐商等社会毒瘤的丑态;而且,那辛辣尖刻的讽刺笔触也没有轻饶那些趋炎附势的市侩,惟妙惟肖地塑造了胡屠户、梅玖、王德、王仁等一类可笑、可憎、可鄙的势利人物形象,从而丰富了我国文学人物的画廊。后类人物中,又尤以胡屠户的形象最为生动、活脱、丰满、逼真,极尽“艺术的真实”,堪称是一个具有较高价值的典型形象。本文仅就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社会意义谈谈一管之见。         

                                                                         

                                            (一)

       胡屠户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三回中塑造“腐儒”范进的同时,用心刻画的一个重要人物。他虽作为陪衬人物在小说中出现,而且出场时间不长,次数不多,但却是一个不可不注意的人物。这不仅是因为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的篇幅集中,刻画得细致入微,逼真得惟妙惟肖,活脱得呼之欲出,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深刻,还主要是由于胡屠户所处的社会地位及其生活环境的特点,对深化作品主题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胡屠户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五更鼓就往集上去买猪,“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即使雇过“烧汤的二汉”,也只能站在市井细民的行列中,算不上剥削阶级分子。但由于受封建传统思想的毒害和八股科举制度的恶劣影响,他的市侩习气极为严重。如果说周进、范进是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最深的封建“腐儒”的典型,那么,胡屠户则是拜倒在“功名富贵”之下的趋炎附势的市侩典型。试析胡屠户以势利为核心的市侩性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胡屠户有一双欺贫爱富的“势利眼”。范进热衷于科举,考了二十多次方中个秀才,这只是仕途的起步,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穷愁潦倒、遭人践踏的社会地位。这时的丈人胡屠户虽提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来贺他,口里却骂范进是“现世宝穷鬼”,并数说了一大通“教导”女婿要明白经济世务的话。这与其说是来祝贺,倒不如说是来训斥的。乡试前,范进找丈人商量盘费的事,又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他生得“尖嘴猴腮”,去参加乡试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一顿夹七夹八,直骂得范进摸门不着,盘费也分文没给。可是,当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却一反常态,立刻大方地带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去贺喜,还在众邻居面前夸:“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一会儿喊:“贤婿”,一会儿叫“老爷”,亲热无比。时隔不久,前后胡屠户却判若两人。

   

      其二,胡屠户是一个欺民怕官的“可怜虫”。在胡屠户的势利眼里: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他曾教导范进处世之道:“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胡屠户不仅如此岐视“平头百姓”,而且对白衣秀才的女婿也没有少轻视,这是因为秀才也是平民之故。可是,一旦女婿乡试中举后,这个把女婿“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都不怕嘴歪的胡屠户,为救治女婿的“痰迷病”而狠心打了“举人老爷”--范进的一个嘴巴,却反倒害怕起来,慌得连声赔小心,打了人的那只手也不觉“隐隐的疼将起来”。那个年代,中了“举人”,在世俗的眼中,便成了天上的“文曲星”,就可以做官当“老爷”了。难怪胡屠户心里懊恼不已:“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甚至害怕得到了“想一想,疼地更狠了”的可笑程度。当“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张乡绅的轿子到了范家门口时,“胡屠户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直到张乡绅上了轿,才敢走出堂屋来。”这个自视比“平头百姓”高一等的胡屠户怕官竟怕得成了一个“可怜虫”。

    

      其三,胡屠户又是一个自私虚伪,嗜钱如命的“财迷鬼”。当范进把张乡绅送来的银子包了两锭递与丈人时,“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好象将被别人抢了去似的,却又要假意推辞一番,“把拳头(笔者注:不是伸开手)拿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可是,胡屠户没等女婿把话说完,便“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并说:“如今拿了银子家去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分明是胡屠户爱财如命,却说是拿了银子回去教训儿子去,以自欺欺人之谈,来自圆其说。寥寥数笔,一副虚伪贪婪的“财迷鬼”神态跃然纸上。

  

     其四,胡屠户还是一个吹牛拍马、阿谀奉承的“哈叭狗”。正是这个“我自倒运”,后悔不该把女儿嫁给范进的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后却吹牛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也就是说他料定范进会做“老爷”,才把女儿嫁给他。也是这个骂范进“尖嘴猴腮”,根本不配与“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相比的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后,却夸他的这个贤婿“就是城里头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为了奉承当了“老爷”的“贤婿”,胡屠户竟自己打起自己的嘴巴来了。为了讨好“贤婿老爷”,胡屠户还向女儿丑表功:“我早上拿了钱来,你那该死瘟的兄弟还不肯。”为了拍“贤婿老爷”的马屁,胡屠户竟把儿子作了下饭的菜。更令人作呕的是:胡屠户见女婿中举后因痰迷心窍,衣裳后襟在地上滚皱了许多时,竟“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笔者注:不是骂,不是不扯,也不是只扯了一两回)。到了范家门口,胡屠户高声叫道:“老爷回府了!”在胡屠户眼里,此时的范进已不是“尖嘴猴腮”的“现世宝”。而是老爷了;范家的茅草屋也成“府”了。这哪里是丈人体贴女婿,这是狗在主人面前摇尾,奴才在向主子献媚。其“哈叭狗”式的丑态,表演得真是淋漓尽致,令人厌恶已极。

  

       总之,吴敬梓笔下的胡屠户是一个兼备了“势利眼”、“可怜虫”、“财迷鬼”、“哈叭狗”等多种性格特征的庸俗卑鄙、趋炎附势、前倨后恭的典型市侩形象。而这类令人齿冷的势利小人,在当时社会的芸芸众生之中随处可见。也许,这就是我们的讽刺大师不肯放过,要狠加笔伐,以警后世的个中原由吧。

                                       

                                                                        

                                            (二)

   

      吴敬梓讽刺的矛头虽然总是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但体现在个人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鲁迅说得好:“非倾向于社会的讽刺,即坠入传统的‘说笑话’和‘讨便宜’。”(4)胡屠户是吴敬梓辛辣嘲讽的一个市民阶层中的市侩典型,作家把笔锋指向市民阶层,鞭挞了他们身上的某些自私、卑贱、势利、落后的思想和行为,从一个角落的阴暗处入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段的罪恶,其社会意义不可低估。

      首先,“势利”的胡屠户是整个“势利”社会的缩影。胡屠户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八股科举制度下人与人关系的庸俗、卑鄙。《孝经》上说“显亲扬名”才是大孝。在八股科举制度下,只有获得了“科名”,中了“举业”,才能荣华富贵,光宗耀祖。“显亲扬名”便是封建文士所向往的最终目的。象周进、范进们便代表这样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和生活态度。“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5)胡屠户以及他那个市民阶层的人们也不例外。在他们眼里,谁能获得“功名富贵”,谁就有出息,就会受到社会的尊敬。反之,谁就是“尖嘴猴腮”、不屑一顾的“癞蛤蟆”,就会遭到世人的鄙视。可不是吗?范进参加乡试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众邻居有谁去过问呢?可是,当范进中举,报录人把录取的喜报送到屋时,“邻居都来了,挤着看”,这不单是看热闹,而是为了捧场。看,邻居们纷纷争着把“蛋、酒、米、鸡”等食物送来了,又是请报录人吃酒,又是商议如何救“范老爷”。当范进昏倒在地时,“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这哪里是一般的救人,分明是谄媚奉承,殷勤作态。不仅邻居们如此,连“一向有失亲近”的张乡绅也送来了“五十两”白花花的银子和“三进三间”的房子。这不只范进中举后是如此,范进的恩师周进高中之时,“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与”,不也是如此吗?可见整个社会都是如此。“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原来,中了“举人”便能挤身于上流社会的行列。上可中进士,下能交官府,也能直接做官,自然会有人来巴结奉承。胡屠户真是一语破的,道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真谛”。

       其次,透过胡屠户的眼睛,看到了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腐朽、黑暗。在八股科举制度下,“功名富贵”有它特定的含义。所谓“功名”,就是靠科第取得官职。所谓“富贵”,就是在经济上“富”,在政治上“贵”。封建社会里“功名”与“富贵”是紧密相连的。而获取“富贵”的最主要途径是靠做官。做了官就有权势,有了权势便可弄得钱财,既富且贵。胡屠户眼里的张乡绅,“做了一任知县”就是“万贯家私”。还说张乡坤“他家里的银子,说起来比皇帝家还多些哩!”这虽然是夸大其词,但张乡绅大富大贵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其大富大贵的原因是在哪里呢?读者从张乡绅操纵佃户敲榨僧官的钱财所用的手段(见《儒林外史》第四回,以下回目均见本书),从王惠刚上任就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一事(第八回),便可悟出其中的奥妙:当官之所以能发财,是封建统治者依仗权势,利用受贿贪污、巧取豪夺等手段剥削劳动人民的结果。历史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乾隆以来官场贪污成风。乾隆帝本人喜欢臣下奉承和贡献,因而造成一个大贪污者和珅。和珅历任大学士、尚书、军机大臣等要职,卖官鬻爵,招权纳贿,积起一笔巨大的家私。乾隆帝死,嘉庆帝抄了和珅的家,将其财产共编为一百零九号,已估价的二十六号,共值银二亿二千余万两,未估价的八十三号不知凡几。在这种贪污的风气下,从乾隆到嘉庆,在全国不断地发生大的贪污案件。”(6)大臣是贪污者,皇帝自己更腐化,“乾隆帝六次南巡,完全是为的玩乐,沿途掠妇女,置离宫,真是竭尽东南千百万人民之财富,以供统治者一人之享受。”(7)乾隆后期已完全腐化了。和珅贪污案发案之时,吴敬梓早已不在人世,当然不得而知,也不可能知道乾隆嘉庆时统治阶级已经完全腐化了的史实,更不可能在他的作品中披露出来。但难能可贵的是,作家正是在史学家们所赞誉的“乾隆盛世”的前期,却通过胡屠户的眼睛,透视出了当时社会腐败、黑暗的现实。

      再次,胡屠户形象的塑造,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凶残的本质,反映了阶级矛盾的尖锐对立。胡屠户是一个被封建专制制度扭曲得极其显著的市侩形象,他“欺民怕官”的性格,是在他所生活的特定社会环境中养成的。从他多次提到张乡绅的语气中,可以知道张乡绅是他所崇拜的人物。然而,正当张乡绅到他女婿家门口将要进屋时,他却害怕得躲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胡屠户没有明说,作家从侧面告诉了读者:从汤知县依照张乡绅的鬼主意,仅为用“五十斤牛肉”行贿的事,而害死了一个回民老师傅的事情(第四回)。读者可看出封建统治者的阴险狠毒。从王太守一上任,来不及干别的,先就“钉了一把头号库戥,把六房书办都传进来,问明了各项内的余剩,不许欺隐,都派入官;三日五日一比,用的头号板子,把两根板子拿到内衙上秤,较了一轻一重,都写了暗号在上面;出来坐堂之时,吩咐叫用大板,......这些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第八回)从这一段描写中,读者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野蛮、残酷。在封建专制主义血腥统治下,怕官者绝非胡屠户与“合城的人”,劳动人民普遍都存在着“怕官”心理,只是程度不同罢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统治阶级封建思想意识的毒害;另一方面是慑于封建统治者的淫威。这种“病态心理”是封建统治阶级留在被统治阶级心灵上的“创伤”。所以胡屠户怕张乡绅“躲到女儿房里,不敢出来”;“合城的人”怕王太守“睡梦里也是怕的”,这毫不夸张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凶残的本性。正是这种“创伤”的溃烂、发展,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以致“官逼民反”,才把那个腐朽的统治阶级推翻的。

       最后,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只要阶级没有消亡,等级制度没有消灭,贫富差距没有缩小,平等理念没有建立借用它就可以照出形形色色的市侩人物的嘴脸,从而体察到人情之冷暖、世态之炎凉,其社会意义的长期性真可谓不言而喻。清末作家李宝嘉在著名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中刻画了这样一个官场人物--文制台大人。这大人曾立下一个规矩:凡是他吃饭的时候,无论什么客来,都不准手下人通报他。一天,刚好有一个“洋大人”在他吃饭的时候来访。巡捕很为难,不得已通报一声“有客来拜”。大胆的奴才,竟敢坏了大人的规矩!制台大人当然非常恼怒,劈脸打了巡捕一个耳刮子,还踢了一脚。可是,当听到巡捕说来客是“洋人”时,制台大人“不知为何,顿时气焰矮了大半截,怔在那里半天”。待醒悟过来后,又给了巡捕一个耳刮子,外加一脚,斥责巡捕通报迟了。书中接着写道:“制台送客回来,连要了几把手巾,把脸上、身上擦了好几把,说道‘我可被他骇得我一身大汗了!’坐定之后,又把巡捕、号房统通叫上来,吩咐道:‘我吃着饭,不准你们来打岔,原说的是中国人。至于外国人,无论什么时候,就是半夜里睡了觉,亦得喊醒了我以后凡是洋人来拜,随到随请!记着!’”李宝嘉笔下的文制台大人,对中国人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在洋人面前却奴颜婢膝、低三下四,一副“洋奴”相。其性格特征,颇像吴敬梓笔下的胡屠户,那是“清末的胡屠户”。笔者这样称呼,制台大人和疑似制台大人们是不会答应的,他们与胡屠户怎么能相提并论呢?是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年代不同了。然而,即使在时代不同的今天,只要你留心一下社会生活的现实,大概不难发现某些“当代胡屠户”的尊容,这也许是“典型人物”的不朽性吧?   

                          

    应该指出的是:表现在胡屠户身上的“势利”,作为社会的精神“痈疽”,它是封建专制社会的必然产物。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及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这种“痈疽”理应得以逐步医治。但是,由于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意识根深蒂固,不可能在短期内清除干净,且贪腐黑恶、贫富悬殊又助长了各种腐朽思想意识的抬头,致使附着于“痈疽”之上的细菌在迅猛滋长,正在腐蚀着人们的灵魂。因此,评价胡屠户的形象及其社会意义不是突发奇想、心血来潮,也不是毫无现实意义的。

                                           

    笔者说明: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见《儒林外史》第三回。

注释:

(1)转引自李汉秋、石晓林《论[儒林外史]的批判现实主义特色》。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

(3)见程晋芳《文木先生传》。

(4)转引自《中国文学史》第1101页。

(5)马克、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52页)。

(6)、(7)中央电大教材《中国古代史纲》(下)第382、381页。 

 

追忆

[胡屠户的形象及其社会意义-重读《范进中举》有感 作品赏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范进中举》课件

2.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3.《范进中举》优秀教案

4.范进中举的阅读答案

5.范进中举教案模板

6.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设计

7.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设计

8.范进中举读后感精彩范文

9.范进中举读后感三篇

10.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