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媒体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规律的有效整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7-12-1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摘要:多媒体能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它与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整合起来,能改变传统教学单一的方式,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加深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规律、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通俗地说就是指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特别是Internet的迅猛发展),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最新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正在国际上迅速流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教学信息等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重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建构主义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在老师帮助下,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反对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反对迷信书本,迷信权威;因而基于建构主义的新型教学模式最有利于培养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中国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但我认为这并非意味着因此就否定教学的一般规律,因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习的过程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也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在现代教育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就必然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应用,就不得不去思考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性与现代教育技术如何有效地进行整合这个问题。下面我将通过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一. 创设情景,引起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感知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初中生,他们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运用多媒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形、音、义统一的信息集合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离不开情,离不开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可以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主动思维。

如《背影》一课,作者在文字中所饱含对父爱的强烈感情,那种在文字中奔腾的思绪,对于现今的初中生来说似乎感觉不到。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上课时,播放《父亲》这首歌曲及幻灯片,在强烈的视听结合的情境之下,通过最直接的感知,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这种情境之下,学生已能与课文的语言文字产生较为强烈的共鸣。在这种氛围之下,学生各种感官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成功地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的感知。

二. 结合课文,加强体验,促进学生整体感知

多媒体为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通过提供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构建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把需要学生有意注意接受的知识,变为无意注意并轻松获得,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个教学步骤的实施,一般与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结合在一起,当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把课文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通过语言描述,利用多媒体图片再现,音乐渲染等手段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就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地产生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联想和想象,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上《木兰诗》一课中,我使用了FALSH所制作的动画,伴随着配乐的课文朗读,花木兰替父从军、从军途中、获胜归来等几个过程的画面逐渐展示,使本来比较枯燥无味的文言文教学,顿时变得有趣起来,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不时暴发出惊叹的声音,花木兰这个女英雄形象,在教师分析课文之前已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课文获得深刻的整体感知。

三.突出难点,品读课文,加深课文理解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象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这一特有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与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软件的开发平台,教师就由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自主活动过程的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取代了主要靠教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的陈旧的教学模式。

如在上《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中,学生很难把握文中细致、生动、准确的人物描写。我在上课时,先展示出各个作家的肖像画,先请同学进行描述,再由学生找到文中描写的语句,然后进行对比,他们自然而然地发现,同学的描述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进而了解人物描写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 培养兴趣、主动探索、提升审美能力

语言的价值取向往于约定俗成,语文学习和本质就是适应社会的公认。因而,不管教师如何去灌输或启发,只要学生在感性上述缺乏足够的认识,有关的知识和能力就不可能成为学生自身的血肉。教师经常会发现,作文写得好的同学,大都是那些对于生活中的“美”有所体悟的人。但如何在语文课上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一直是困扰着我们的问题之一。单纯的讲析、灌输这些理性分析,并不能对于我们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太大的帮助。

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较多地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关键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

如在上《沁园春雪》这课时,我把这篇课文做为学生“观赏中国、了解中国、感悟中国”活动课的载体,在上课过程中,以《沁园春雪》的写作思路为线索,至始至终穿插着长城的图片,黄河的音乐,《沁园春雪》诗文的朗诵,结合多种审美载体,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进行审美活动。相比较于单纯的课文文本分析,学生十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由教师设定的审美活动中,对于黄河的汹涌澎湃、对于长城的历史作用、对于黄河这个意象的深刻含义,学生有了较为深刻的见解,并且这些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审美活动创造出来的审美感悟,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 启发想象、主体探究、培养创新思维

中学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早已成为共识。前文已经说到,基于建构主义的新型教学模式最有利于培养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近年来中学语文教改中出现的“情境教学”“情感教学”“生活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正是围绕这一认识而产生的。从这一点出发,电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其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对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理解、记忆和巩固,起了极大促进作用。并且,它可以运用于完整思维过程中,在形象材料的积累、意象的形成、典型形象的再造几个阶段中,通过不同电教媒体的选择、组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思维的效率,修正思维误差,突破思维障碍,使学生的各种思维逐步走向成熟。

在这里,我主要分析一下,多媒体教学如何应用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传统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语文训练不够全面,常以重复、繁琐的语文练习代替广泛综合的训练,使学生不堪重负,而效果甚微;作文训练机械化、模式化,往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和生活气息,更难体现青少年的个性特点。久而久之,造成思维的僵化等缺陷。而如果正确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就能有效地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进而能有效地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

如在《看云识天气》一课中,对于文中出现的变化万千的云彩,不用说学生,就是老师看了也觉得不甚了了。如何把这节课上得生动有趣起来呢?这时候,多媒体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就派上了大用场。首先,一幅各种云彩的分布,立刻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生兴趣;接着,一个描述各种云彩的表格,并且对应着展示一幅幅美丽的云彩的画面,让学生对于文本中云的描写有了最先的形象积累;最后,展示出一幅幅云彩的实景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出自己认为它们最像什么,并比比看谁说得最好、最美、最生动,学生们的积极性立刻就被调动起来,这时,教师再结合文中的比喻句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到比喻的特点及作用。这样一篇本来挺无味的说明文,就上得生动有趣起来了,其中的关键就是通过运用多媒体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如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学生对鲁迅所描述的百草园的乐趣不能有太大的体会,针对这种情况,我展示了几张百草园的图画,让学生试想一下,如果你小时候在这百草园能有什么可以玩的事情?并且用一段写出来,让同学评价下,谁说的有理、有趣。这节课上,同学的热情非常高,初中生丰富的想象力及爱玩的天性,经过老师有目的的引导,最后变成一篇篇充满天真浪漫情趣,并富有个性的文章,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理解。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只要我们适时、适当地运用,就能提高效率,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把多媒体教学融入语文课改教学的一般规律当中,进行有效、有益的整合,就能更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

 

杜桂明

[论多媒体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规律的有效整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语文教学教师论文

2.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人教版

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4.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5.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6.人教版语文教学随笔

7.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8.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

9.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机械效率》教案

10.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动能和势能》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