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复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6-10-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一、考试要求 

1.能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2.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3.能根据占有的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复习目标

通过对本块知识的集中复习,培养我们的能力,能够在给定的材料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复习内容和思路

综合性学习这类试题的特点在于引导我们开动脑筋,在占有给定资料的前提下,进行探究发现,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也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对研究性学习的解释: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它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因此,对这项内容的复习首先我们要认识这类问题的特点,把握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最后结合各种类型的练习进行巩固训练。

四、复习重难点

重点:应考策略的掌握

难点:解题技巧的运用

五、复习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探究题的特点及题型。 

2、掌握材料探究题的解题方法,并灵活运用方法解答实际题目。

【课前准备】

(1)综合性学习课件

(2)综合性学习课堂资料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近年来,综合性学习试题已成为中考语文开放性试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其中材料探究这种题型考查了学生整理和筛选、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成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强劲动力。很多同学对这类题目有畏难心理,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答题规律,加以适当的训练,就一定能完成好答案。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要认清我们的对手。

1、试题回顾:常见综合性学习中考题类型:中考常见题型有:活动情景式;专题探究式 。

近几年中考题创设的活动情境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种:校园生活,社会生活,推广普通话,纪念日,语言规范,保护野生动物,文化文学常识,地方风物人情调查等。 

专题探究的语言表达式:常见的有:劝说词、演讲稿、开场白串联词、计划书、活动总结以及标语赠语、广告词的拟定等-----附:2009/2010省题

2、省题回放:2009年广东省:

班上准备组织一次以“辨别不良广告”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6.班上准备围绕活动主题办一期墙报,请你就墙报内容提两点建议。(2分)

示例:说明什么是不良广告   剖析不良广告的危害

7.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标语。(必须用两个句式大致整齐的句子,20字以内)(2分)

示例:不良广告危害大,学会辨别好处多

8.某电视台近期播出的“××白酒”广告中,一个成年人和一个未成年人一起举杯说:“真好喝!”你准备打电话向该台投诉,请把要说的话写下来。(3分) 

示例:你好!近期播出的“××白酒”广告中,出现了未成年人喝酒的画面,会误导青少年。请你们严格审查该广告,并对广告进行修改。

2010年广东省:

广州将举办第16届亚运会,学校拟选派lO名同学参加滨海市中学生拉拉队,届时到亚运会赛场为运动员呐喊助威。假设你参加拉拉队队员的竞选,请你完成以下工作:

6.请你为拉拉队设计一个为运动员呐喊助威的口号,必须用两个句子,要求朗朗上口,富有鼓动性。(2分)

【参考示例一:赛出高水平,展现真风采!/参考示例二:展示实力,超越自我!】

7.拉拉队队员的竞选大会上,选手有一分钟时间亮相并作发言。请你准备一段简短的发言,要突出自己胜任拉拉队队员的优势,争取评委和与会同学的支持。(3分)

【参考示例:各位评委、同学们:我声音洪亮,性格活泼,精力充沛!我是校运会拉拉队的主力队员!我愿为亚运会呐喊助威,请投我一票!(称呼语0.5分,介绍自己的优点特长2分,向大家提出支持自己的要求0.5分。)】

8.拉拉队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请你提出两项建议。(2分)

【参考示例:进行集训;统一服装;准备辅助用品,如标语、喇叭,旗子等。】

   3、2011年中考综合性学习命题方向解读:提供材料作探究

二、解读中考语文材料探究题:

所谓探究题,实际上就是材料比较题。命题者给出一段或几段文字(或者图片、表格)材料,要求考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而有所发现,写出发现、探究的结果。学生解题的过程,也就是研读材料、分析处理材料、归纳整合得出信息、作出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的过程。

主要考点:

①阅读相关材料,筛选出材料中的主要信息。

②结合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提炼观点,得出结论。

③阅读几则材料,结合个人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

三、题型概说及训练

探究题的考查方式比较灵活,按照题干情况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单项探究题与多项探究题。

(一)单项探究题

如:认真观察左边《三代人赶集》的一组漫画,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

这是一道单项探究题,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分析题图,并且认真把握题干的内容,来确定答题的角度。此题的要点在于““如何理解三代人赶集方式的变化”,

也就是说,解答此题应该到图中找到与“时代发展”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组织语言明白表述。

参考答案:(1)时代在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2)时代在前进,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在不断改变;

  (3)农民的生活观念在日益更新;

  (4)科技发展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二)多项探究题

这类探究题由两则以上的材料组成,几则材料或者相近(似),或者相关、或者相反(对)。

如:请根据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你的发现。①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这样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朱熹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两则相反的材料构成的探究题。 

多项探究题虽是几则材料放在一起,实际上都是围绕一个话题去表述的。如上例探究题的中心话题就是:客观环境与人的关系。

(三)课堂训练:

1、阅读下列三则材料,联系实际,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  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过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材料二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材料三  曾有这样的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与别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漫画题为“如此爱心”。

探究结果:                                                                       

(材料分析:这是一则典型的内容探究题。完成这道题,我们首先需要对每则材料进行分析、探究,从材料中提炼出主要的信息要点。

如例题中的三则材料可分别概括为:材料一:母虎强迫幼虎自己觅食。材料二:大凡成功人士必先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材料三:大学生对父亲为自己背行李熟视无睹。

其次,把上面提炼的要点再加以分析,筛选,寻找几则材料之间的共同点。

如例题中的三则材料,我们再来分析探究,就会发现,材料一“母虎强迫幼虎自己觅食”,其实是在教幼虎在艰难环境中学会独立,学会生存,这是母虎对幼虎的一种爱,只不过这种爱有点残酷而已。材料二是通过孟子的话来说明人只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练,才能够有所作为。材料三是说因为父母的过分关爱,导致了子女的冷漠、懒惰。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在于环境(关爱)与成才(生存)的关系。材料一、二是正面事例,材料三是反面事例。

最后,组织语言,表述结论。

从正面提炼的结论是:(1)为了孩子的生存,动物对子女的训练是残酷的;(2)磨难成就了一批成功之士;(3)“残忍”的爱比溺爱更有价值。从反面提炼的结论是:溺爱令人担忧。这种多项探究题,几则材料间存在逻辑联系,主要是探究因果关系。另一种情况是几则材料都与同一事物有关,探究材料之间的共性或个性。)

2、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阅读后的发现。

材料一  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当他的货轮卸货后在浩瀚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遇到可怕的巨大风浪,这时,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船一寸一寸下沉,依旧猛烈的狂风巨浪对船的威胁却一点一点减小,货轮渐渐平稳了。

材料二  在某一山区的著名旅游景点,有一段被当地人称为“鬼谷”的最危险的路段,路窄坡陡,两边万长深渊,每当导游们带队到这里时,一定要让旅客们挑点或扛点什么东西。据说这里以前发生过好几起事故,都是迷路的旅客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不小心掉下去的。当地人,每天从这条路上挑着东西来来往往,从来没人出事。

探究结果:                                                                                   

(材料分析:阅读这两则材料,首先能够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同点。研读原材料,材料1中的老船长让船负重后船反而行的更稳了,材料2中的导游也是让旅客负重后,旅客反而安全了。这就是它们的相似点。在发现了相似点之后,我们还要将它上升到一定的哲理高度。参考答案:人生的很多时候,只有背负沉甸甸的重任,才能稳步前进。)

四、探究题解题方法归纳

1.学生尝试归纳答题思路:

通过上面几道题的解答,联系你过去的解题经验,请试着归纳一下探究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方法总结:

第一步:审清题目,读懂材料。(审题意)

第二步:分析材料,提炼要点。(炼要点)

第三步:整合要点,筛选信息。(选信息)

第四步:提炼观点,归纳结果。(写结果)

2.结合例题明确答题思路:

例题:综合下面有关资料,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用简要的语言加以表达。 

   材料一:王安石《伤仲永》一文中的方仲永,5岁时就认识书写工具,7岁就能指物作诗。邻居家有事常喊他去作诗并给他报酬。其父觉得有利可图,便拉着他到处赚钱,不让其学习,结果到20岁时“泯然众人”。

材料二:据《青年博览》刊载,少年大学生钱某,12岁时就会微积分,被认为是神童,进入合肥科技大学学习。平时,学生们上课,他却在校园里野逛,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多次劝说仍无进步,后来退学当了油漆工,从此告别神童生涯。

材料三:南北朝时的江淹,少时笃志好学,其诗幽丽精工,《恨赋》、《别赋》脍炙人口,晚年满足安逸生活,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人称“江郎才尽”。

(参考答案:如果没有勤奋的精神即使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五、课堂小结。

注意事项:

1、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思考:这几则材料为什么可以放在一起?一定是材料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再通过比较分析,就会有所发现。

2、答题时,材料间是因果关系的,要先写主要原因,再写其他原因;材料之间是同类事物的,要先写共性(相同点),再写不同点(个性)。

3、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就事论事,而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4、写答案时,最好前面加上序号,注意语言简洁。因为材料探究题不仅仅考查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还考查语言组织表述能力。如果语言不简洁,要点不准确,书写潦草,往往会前功尽弃。

六、布置作业(下一课时内容提示:探究复杂材料的常见方法)

1、市题亮相:(2010年佛山)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5分)

为了响应全民读书活动,某中学决定在全校举行一次“推荐你最喜欢的一篇课文”的比赛,要求参赛者从下列课文中选择一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写出推荐理由,80字以内。请你参加这次比赛。

备选课文:《范进中举》《智取生辰纲》《威尼斯商人》《变色龙》

                                                                                  

                                                                                  

2、下表是某网站对1000名不同年龄段学生通讯方式的调查,请你仔细阅读此表并写出从表中你得到的两点结论。

中学生 大学生 研究生

固定电话 85.36% 97.46% 95.52%

移动电话 13.43% 33.04% 97.58%

E-mail 15.87% 55.89% 98.54%

书信 31.78% 30.45% 27.43%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列两段材料请你把第三、四段材料补充完整: 

   材料一:繁华大道,乞讨者众,这里乞丐的生存产业链黑幕刚刚被媒体披露。孩子问:我们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些零钱?给还是不给?难题是:教孩子仁慈还是识别欺骗? 

   材料二:重点中学竞争尤为激烈,帮助同学解答难题至少半小时,使自己本已十分紧张的学习时间受到耽误。孩子问:我要不要帮助同学?帮还是不帮?难题是:教孩子助人为乐,还是不惜一切在竞争中胜出? 

   材料三:大街上,一位老人被自行车撞倒,肇事者逃跑。曾经有过这样的新闻:一位骑自行车女孩停车上前扶助,不想竟被周围公众指认为肇事者,而受到帮助的老人居然不说明真相。孩子问:应不应该去帮助伤者?救还是不救? 

   难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学校门口豪华私车令孩子们侧目,父母占有的社会地位、物质资源的不平衡,会不会引起儿童间的不平等感? 

   孩子问:坐自己家的车上学有什么错误,送还是不送? 

   难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下面有关资料,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用简要的语言加以表达。 

    材料①1994年,我国人口为5.4亿,到2000年则增长为12.95亿。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0%。 

    材料②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只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材料③人在一生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如水、空气、土地、动植物资源、能源等。人们为了获取这些资源,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调,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材料④黄土高原原来有茫茫的材料和无边的草原,非常适合人类去居住。如今黄土高原的许多地方已经变成了沟壑纵横的荒水秃林。 

结论:                                                                   

                                                                           

参考答案:

1、《范进中举》示例:中举前是癞蛤蟆,中举后是文曲星,《范进中举》通过一个书生中举发疯的闹剧,运用对比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社会世态的炎凉和科举制度的腐朽。

《威尼斯商人》示例:《威尼斯商人》描写了一个高利贷者要按照契约割下借贷人的一磅肉的故事。冲突紧张激烈,情节波澜起伏,结局出人意料。真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2、参考答案:(不设统一答案)参考:1、不管哪个年龄段使用固定电话的比例都很高,使用书信的比例都很低;2、随着学历的提高他们使用电子邮件方式和移动电话通信的比例在大幅度提高;而使用书信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

3、参考答案:教其见义勇为还是遇事装聋作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教孩子生活简朴还是承认现实坦然接受财富。(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4、参考答案:结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资源。

 

杜子

[《综合性学习》复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2.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

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

4.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谈生命》教案设计

5.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课件

6.九年级人教版《 雨说》教案

7.人教版九年级《陈涉世家》教案

8.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9.九年级英语下册教学的教案

10.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反应》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