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虎掷的稼轩词(苏教版高二必修学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6-10-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写作背景,学习其《水龙吟登建康》和《菩萨蛮书江西》

2、鉴赏词作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

3、辛词或沉郁或豪放的风格。

教学重点 领会词作大意,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词作的学习,理解词人浓烈的爱国情怀。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复备栏

一、导入新课 读梁衡《把栏杆拍遍》两个段落,简单了解辛弃疾。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山,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的表白。

二、词作的背景:(学生可读注解1)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祐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40年后,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来到这惨烈史实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三、研讨词作:

1、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2、细部研讨

 ①翻译“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说说词人的情感。

明确:此二句直书其事,抓住当时无数逃难者经此而流入清江的家国之泪,表达对国难的感慨和对人民的同情。

②如何理解“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明确:可以多样的理解。重点抓住“长安”的婉曲称指以及无数山的双重内涵(一为国土,二为阻挠),从而理解词人的情感。

③说说下阕的手法以及所作者表达的情感。

明确:手法-双关或象征手法。青山既是实景,又暗喻抗金的阻力。表达词人和广大爱国者对抗金恢复的坚定意志。

同样,“鹧鸪”也是双关手法和象征手法的联用。

学生可以参看注解,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小结:重点评述本词沉郁的情感特征。

三、研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翻译梳理全词大意。

2、研讨上阕,透视表现手法。

明确:①借景抒情的手法。②描写了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等。③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④“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比喻南宋国势衰颓,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⑤“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⑥“游子” 指自己。“看、拍、会、登”表达了词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又是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

3、分析下阕,重点抓住其中的典故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慨或感情。

①学生看注释,理清其中的典故。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②说说作者对这些人的态度,并理解词人的情感和寄托。(结合P101品读与探2,参见教参P217)

总结:领会词作的情感特征。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青玉案元夕》,明白元夕的特点。

2、研讨元夕灯会中女子的形象

3、研究《丑奴儿》的深沉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点 《青玉案》一词中女子的形象

教学难点 《丑奴儿》一词的深沉的情感内涵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复备栏

一、导入新课 以王国维所说的治学三境界所引词句导入本词的学习

二、研讨《青玉案》

1、学生读词作,并用现代文形式述说词作大意。

2、细部研读:

①读上阕,概括词人笔下“元夕”的特点。

参考: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龙弄鱼,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②如此热闹的“元夕”,有一个人却没加入狂欢的行列。“那人”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不加入狂欢?

明确:是一个孤高脱俗,傲然不群而又内心十分孤独、寂寞的女子。

③作者塑这样一位美人,用意是什么?

明确:她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人格的化身。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当权者”或“时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④本词的艺术特色重点是什么?(也可谈衬托之用)

明确:托寓的手法。词中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

②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从文本的行文方式看,与传统的婉约词并无二致。但从所寄托的内容主题看,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含着一股阳刚之气。这是豪放词的特点。此词寄劲于婉,寓刚于柔,婉约其表而豪放其中。参见教参P217

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本词有所寄托,可谓知音。

提示:本词下片写不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

三、研讨词作《丑奴儿》。

1、学生研讨词作的字面意思。

2、介绍写作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被劾落职后,闲居上饶一带,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

3、结合【品读探讨2】说说作者采用的欲吐还咽式的抒情法。(可问:结合写作背景,“少年之愁是什么”,“而今之愁是什么”。)

明确:少年之愁是无根之愁,做作之愁。可以解作身处北方,目睹大片河山沦入敌手的收复之愁。而今之愁则是想为国分忧而不可得之愁,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他南归入仕后处处殊感事与愿违之愁。

而因眼下的是国愁,受到压抑难于辩解、无法解脱之愁,所以说“欲说还休”。这种愁是最折磨人的,作者心中的苦楚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转出“却道天凉好个秋”。写出了词人的两副面孔:一副是心事重重,愁思百结;另一副是吞下苦泪,强作欢颜。从不协调的面孔中,我们真正看到了他那深沉、复杂、矛盾、哀怨的内心世界。这种笔法经济高明,先是强说,后是强不说,耐人寻味。

4、学生自由研讨:清代词评家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评说稼轩词“稼轩敛雄心,搞高调,变温婉,成悲凉。”请同学们试作理解。

总结:

教后反思

[龙腾虎掷的稼轩词(苏教版高二必修学案设计)]相关文章:

1.中学语文必修二《诗经》《离骚》 复习学案

2.汉语拼音教学案设计

3.高二第二学期物理必修2教学计划

4.高二语文必修3诸子喻山水教案

5.高二艺术设计教案

6.高二《劝学》教案设计

7.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8.化学必修金属课件

9.木兰诗的学案

10.《谈中国诗》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