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柯》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6-1-2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认识丹柯这一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

2、 体会小说蕴含的悲壮情感 。

3、学习课文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和浪漫主义手法来实现主题的方法。 

4、学习主人公歌颂的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以及这种精神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学习重难点】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对主题表现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高尔基是    著名作家,              文学的奠基人,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1901年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           ,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代表作有《母亲》,自转体三部曲        、         、         。

2、字音辨识

1)虬曲(   )  2)桠枝(    )  3)丹柯(    )   4)篝火(    )    5)泥沼(     )

6)龌龊(   )(    )   7)黏泥(    )   8)合拢(    )        9)和谐(    )

3、字形辨识

1)寒xuān(    )   2)蜻tínɡ(    )   3)zhàng(    )篷    4)付zhàng(    )

5)威xié(    )    6)xié(    )助   7)lèi(    )骨

4、词语辨析

1)警戒  警醒

辨析:“警戒”是指:告戒人使改正错误;军队为防备敌人的侦察和突然袭击采取的保障措施。

“警醒”是指:警戒醒悟;睡眠时易醒、睡不熟;使警戒醒悟

2)宿愿  宿怨

辨析:“宿愿”是指一向怀着的愿望,也作夙愿。

“宿怨”是指旧有的怨恨,也作夙怨。

二、明确本单元话题内容

小说的灵魂是主题。指小说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小说主题要能突出的展现出作者的写作环境和写作用意,对于分析小说有很大的帮助。往往体现在小说中的主题不是单一的,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特点。小说主题的形成依赖于两种方式,即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和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

三、小说主题探讨  

小说的主题哪里去找呢?通过环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分析来发现。.这是一篇关于英雄的悲剧,“英雄”是小说一个重要的母题,像大家熟悉的《老人与海》、中国的《西游记》等等都是。

1、读这类小说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英雄遭遇了怎样的困境?可以说没有困境就没有英雄。首先分析族人的困境。

2、结合全文,第一段中“这是一些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既然是这样一群人却为什么生活在黑暗与困境中?

3、文章一开头并没有马上写丹柯,而是先写一群生活在草原上的人被赶到不宜生存的林子深处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我们再来看丹柯的困境。丹柯不但有与族人一样的困境,更有族人们忘恩负义的指责和死的威胁。分析丹柯所处的困境,就从文章一波三折的情节来分析。

5、 英雄形象显示主题

6、高尔基借丹柯的形象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四、 阅读延伸 

1、 课外整部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的阅读 

伊则吉尔老婆子-- 

牐 “这是从丹科炽燃的心里迸发出来的火星。在世界上曾经有一颗心,某一次这   颗心冒出火来……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啦……古老的,完全是古老的!你瞧    瞧,在古时候有着多少故事?……可是现在,再没有这样的东西了,无论是事情,无论是人,无论是故事,都没有跟古时候一样的……为什么呢?……现在我看见各式各样的人,但却没有强有力的人!他们到哪儿去了呢?……美丽的人是愈来愈少啦。” 

2、联系社会现实谈开拓者的形象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玛克西姆高尔基(1868.3.28~1936.6.18)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1901年他亲自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并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

1905年革命前夕,高尔基的创作转向了戏剧,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和《野蛮人》等剧本。特别是《小市民》、《底层》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工人的新形象与新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他们为自己权利而斗争的决心与乐观情绪,它们的上演,在当时俄国的剧坛上引起了轰动。 

  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列宁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 

  1905年革命失败后,高尔基赴美国及意大利写了一系列政论文章,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学界的形形色色反动思潮。1908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流露出唯心主义的造神论思想,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并得到他的热情帮助。尽管如此,高尔基的主导倾向仍然是积极的,富于革命的战斗精神。对新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的特征从理论上进行了许多探索,提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点。他在两次革命之间的创作成果颇丰,如《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以及稍后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人间》(1913~1916)。

 

李志方

[《丹柯》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相关文章:

1.汉语拼音教学案设计

2.木兰诗的学案

3.《谈中国诗》导学案

4.历史教学导学案论文

5.镶边与剪纸的导学案

6.木兰诗导学案及答案

7.《变形记》学案阅读答案

8.诗歌鉴赏之炼句学案

9.语文版木兰诗导学案

10.《汉语拼音》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