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7-10-1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景德镇昌江一中  于洪林

【教学目标】

1.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内涵。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和诵读的要求。

3.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内涵,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 题

所谓“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吟咏诗韵”则是根据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说,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那么,这里所说的“神气”、“音节”具体是什么呢?刘大魁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可见,这“神气”是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音节”则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

读而出声,始能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诗文的情感与气韵,其作为一个阅读对象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二、解“读”

㈠把握诗歌的音乐美

1.合乎规律的重复、停顿形成诗歌的节奏。

    诗歌按照一定的规律回环重复的时候,便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使人感到亲切、愉快。李白《蜀道难》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该咏叹在全诗中反复了三次,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诗歌节奏也体现在节拍的划分上,一般而言,汉字以一个字为一个音节,但诗句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两两组合形成停顿(音步)。

    四言两顿,音步为“二/二”,如“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五言一般三顿,音步为“二/一/二”,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或“二/二/一”,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亦可两顿,音步为“二/三”,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七言四顿,音步为“二/二/二/一”,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或“二/二/一/二”,如“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2、押韵

    押韵是同一韵母的有规律地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中国诗歌的押韵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所以造成的节奏感就更强烈。

    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偶句末字必入韵,但首句末字可以灵活:五言首句以不入韵为常,七言首句以入韵为常。(须考虑古今音变)

3、音调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在节奏点上的字音通常按照“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来处理。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可以创设音调的起伏、和谐。

律诗之颔联与颈联须对仗,故必平仄相对。但要注意的是,并非相对应的每一个字都必须平仄相对,一般而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4、除平仄以外,古典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

   双声词如“参差荇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叠韵词如“江流宛转绕芳甸”、“可怜楼上月徘徊”;叠音词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象声词如“关关雎鸠”、“呦呦鹿鸣”。这些词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十分广泛,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㈡定准诗歌的基调

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

爱而“气徐声柔”;憎而“气足声硬”;

悲而“气沉声缓”;喜而“气满声高”;

惧而“气提声凝”;欲而“气多声放”;

急而“气短声促”;冷而“气少声平”;

怒而“气粗声重”;疑而“气细声粘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高中化学选修5《卤代烃》教案设计

2.高二《劝学》教案设计

3.高中化学选修5《苯 芳香烃》教案设计

4.高中化学选修5《脂肪烃》教案设计

5.人教版匆匆教案设计

6.人教版《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7.高二物理选修3-1试题答案

8.高二选修1物理第四章单元测试题

9.高二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练习题

10.关于吟咏白雪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