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的语文素养谈(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5-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江西省宜黄县教研室 吴海燕

摘要:本文主要从两方面谈及“语文素养”这概念,首先是从这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基础,即基本原理是不是支撑得住;二是命题能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能不能经受实践的检验。然后从表现方面谈及了“语文素养”,即“注意普遍适用的基础”和“注重连贯统整”。

关键词:“语文素养”“内涵”“表现方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语文素养”有一些重要的立论和命题,如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更是明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有明确的提法“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从以上我们可知“语文课标”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对于我们语文教师又如何把握“语文素养”的内涵?

首先要明确语文素养的概念,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并且要明白这概念的一个逻辑前提。教育领域提出的这个概念是一个指向实践的命题,多含有对现实的某种概括,对未来走向的某种判断,并希望对教育实践发挥指导作用。而概括和判断是否准确,指导作用发挥得好坏,命题有无生命力,除了从技术上考虑概念是否周全统一外,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基础,即基本原理是不是支撑得住;二是命题能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能不能经受实践的检验。

从概念的统一性上看,“素养”在教育学概念系统内既是普遍概念又是单纯概念,可以自由组合或限制,形成各自的单纯概念和各部组合形成“语文素养”概念。

我们将“语文素养”领会为语文课程实施中学生持续的语言文化内化过程和课程实施后在学生身上生成的某种结果的统一,也就是说使我们的学生在中学的学习过程中对外化的知识不断积累生成,根据个人的生活阅历和经历变成自己的经验,总结出规律成为他自己的一部,使人不断的提升,最后变成行为的能力。这样理解的好处是过程和结果相整合,课程目标、实施、评价的侧重点都落在学生身上。但问题是“语文素养”的组成要素是什么、语文自身的内容要求怎么确定仍没有解决。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来看,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既有不同时代普遍适用的核心内容和要求,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不同时代作不同的规定,具体到语文课标就是业已确定的五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与传统的“听、说、读、写”相比,合并了“听说”,加进了“综合性学习”,表明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性形态要求。因此,我们就可以把“语文素养”理解为: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再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语文素养”概括:学生通过高中语文的学习,能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感和思维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掌握语言文字、文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具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基本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目标要求。

这样的界定可以得到现代课程论基本原理的支撑,也可以反映语文课程的基本走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注意普遍适用的基础。现代课程论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明确基础教育要为大众提供必需的语言、知识、价值观的课程,给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机会。所以非常强调课程对普通人的适用性。也就说对于我们每一人都能接受,都能理解,并为此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在经典课程理论家看来,课程设定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学生最终会把它作为大学阶段的主修专业,而是“这门学科对那些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年轻人的教育有什么贡献,对外行或一般公民有什么贡献”,也就是说这一课程使我们的国民的文化水平以一个整体的提高和发展,使大众理解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美国20世纪90年代国提出“文化素养”观点而闻名的核心知识课程专家希尔斯(E.D.Hirsch,Jr.)教授认为,学生们从学校获得的东西是人们具有的共同的“背景信息”,位于每个人拥有的日常知识水平之上,但位于一些专家学者拥有的高深水平之下,是“普通读者”所掌握的中间层次的文化知识。语文课标所规定的五个方面要求是一个现代中国人必需具备的,不具备就谈不上有发展机会。这意味着通过语文课程,学生要达到一定的对祖国语言文字认知、审美、感悟、运用的水平。

2.注重连贯统整。语文课程的功能或任务是多重的,过去概括语文课程的功能用到了“知识”“能力”“思维”“语感”“运用”“思想教育”“非智力因素”等多种术语,但没有一个能将语文课程的功能统摄起来,原因就是它们从外部将课程的内在连贯和统整分离开来。在现代课程论里,学科有三要素,“即学科的基本概念体系,这个体系所体现的思考方式,这个思考方式背后的伦理道德观念。这是三位一体的”。任何割裂都是对课程内在连贯的损害。此次语文课标设计思路之一,就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化语文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能力,化能力为德性。这需要有一个概念能将语文课程的内在连贯统整概括起来。“语文素养”恰好满足了语文课程发展的这种要求。它包括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实施、评价等基本方面,即:基本事实(主要是语言文化的,如词汇的音形义、作家与作品等)、基本理论(概念、原理、法则,如语法、修辞、篇章)、基本方法(如学习语文的方法、品质)、基本运用(如语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因而能反映语文课程连贯统整的基本趋势。如果我们老师能明白这一切道理,我相信学生在中学学习中一定能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谢海燕 女 本科,中学一级,江西省宜黄县研究室,论文多次荣获省、市一、二等奖,其它(略)邮编:344404

[新课程中的语文素养谈(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浅谈护士心理素养论文范文

2.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论文

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论文

4.浅谈教学中的课件

5.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

6.新课程开发论文

7.教师素养试题及答案

8.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9.我心中的语文课随笔

10.初中的语文经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