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言鉴赏(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1-1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考查方向

1、品评诗句中某个字眼的艺术效果即赏析诗眼(炼字);

2、对寻常词语的品味与理解;

3、对语言风格的概括。

第一课时:鉴赏诗歌的炼字

专题讲解

[提问方式]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第17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②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

[高考标准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

练习: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叶 流萤 孤灯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2.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是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 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第二课时: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专题讲解

1.“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2.[提问方式] 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 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答题范式]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明特色),“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列例证)。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析感情)

练习:1.                     听夜筝有感

白居易

                 江州去日听筝夜,白发新生不忍闻。   

如今格是头成雪,弹到天明一任君。

问:此诗写自己中年与暮年的对于挫折的不同感受。感情极为悲凉沉痛,而语言风格却旷达超脱,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 此诗写自己中年与暮年的对于挫折的不同感受。元和十年,诗人因激于义愤上书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年四十四岁。初遭打击,新生白发,自然感到理想受挫,时不我与,夜不能寐之际,听到忧怨的筝声,不禁为之愁肠百结,难以承受,因而不愿再听。暮年饱经忧患,霜雪满头,相比之下,先前的挫折简直算不了什么,可谓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了。正因为他饱尝了太多的痛苦,所以能够对忧怨的筝声无动于衷,听之任之。此诗写得辞浅意深,在看似旷达超脱的诗句中含蕴着的,是极为悲凉沉痛的心情。

 

2.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明特色)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例例证)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析感情) 

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 这首诗选择了哪些景物来描写秋景?

这首诗选取了八个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秋景:急风、高阔的天、哀啸的猿、清渚、白沙、在急风中盘旋的海鸟、无边的落木、滚滚的江水,这些景物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共同组成了一幅深沉苍凉的秋景图。

 (2)结合诗的形象和情感品味其风格特征。

这首诗选择了苍凉恢弘的带有深秋特点的物象来表达自己因国家动荡而飘泊异乡,羁旅在外的愁思与孤独。诗人以自然之秋,写出了人生之秋和国家之秋,充满了强烈的身世感和深沉的家国之思,慷慨悲 凉,动人心弦。

4.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在语言上含蓄蕴藉的特色。                                                                            

答案:本诗借眼前景,想象出重聚之日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全诗表意明白如话,自然质朴,而语言却又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诗歌语言鉴赏(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诗歌鉴赏形象的教案

2.《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课件

3.鉴赏诗歌语言教学反思

4.诗歌活动语言教案

5.中班语言诗歌的教案

6.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7.中班语言诗歌咏鹅教案

8.中班语言活动诗歌教案

9.中班语言诗歌教案《家》

10.中班语言教案:诗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