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的就那样与没意思(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6-24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此文已发表在《语文学习》2008年第6期)

河北省平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郭素青 邮编:050400

今天听了一节《登泰山记》。

老师从泰山简介入手,分析泰山之所以成为泰山的原因:(1)美丽的自然景观(2)丰富的人文景观。于是关于本文的赏析析就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让学生找出了人文景观。“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找出而已,没做任何分析。

然后集中力量分析自然景观。“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中间插入登山过程的分析。

重点分析登山观日出。

拓展连接:巴金《海上日出》屠格涅夫《原野上日出的景象》老师自己写的《飞车上观日出》

总结。诵读。结束。

课下交流。问,为什么自然景观部分没有提到倒数第二段(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答曰:觉得那段写得就那样,没意思,所以就没讲。

我反驳:

怎么说没意思?作者写的是冬天登泰山,冬天的泰山跟春夏秋一样吗?那是作者对冬天雪山的一个总体印象:多石,多平方,多松;少土,少圆,少杂树;无瀑水,无鸟兽音迹,无树。

这其实是对泰山冬景的特点做最后综述,没有的景物作者本可以不写,可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三个“无”呢?无瀑水,言外之意是春夏秋是有瀑水的?无鸟兽音迹,是不是其他季节百鸟欢歌,时有野兽出没呢?无树,雪与人膝齐,那是怎样浩茫的世界啊?怎么说没意思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本来冰天雪地里什么也没有,可作者为什么要说“鸟飞绝,人踪灭”呢?写和不写一样吗?写与不写反映的景物和作者的心情一样吗?提到,就是作者心中曾有,心中有的东西,自然中却没有了,没有了,才能窥见作者的心境。石峰峻峭,青松苍劲,冰雪覆盖,众鸟飞绝。那是怎样的一个泰山啊?

作者把自己的游览所见归结为“三多”、“三少”、“三无”。语言之简练,可谓惜墨如金!这样简洁的语言,怎么能说写得就那样呢?“就那样”是什么样啊?如此简洁又有内涵的语句,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体会体会呢?只凭自己的好恶,不让学生自己去进行主观感受,这怎么算是学生为主体呢?即使学生不能体会到文句的妙处,老师也要有个恰当的引导啊?这么美的语句,怎个“就那样”了得?

我们曾经学过《雨中登泰山》,雨中登泰山和雪中登泰山一样吗?作者登山之始“自京师乘风雪”,登山途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待日出时,“大风扬积雪击面”,雪中的山“白若樗蒱”,日出之后“绛皜驳色”,这一段的“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其实也是为了照应冰雪,简洁的语句,嘎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试想: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攀登,观赏了如此瑰丽的日出景象,再回首整个冬天的泰山,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呢?肃穆的泰山,瑰丽的泰山,简洁的泰山,冬天的泰山,这样的文字,大概就是作者姚鼐不落窠臼、别具特色之处吧?怎能简单地用“就那样,没意思”作出简单的评价和否定呢?

我私下里想,老师对第一段“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只让学生齐读了事,不做一句分析,大概也是这样的原因。

其实经典的文章无一处是闲笔,这一段作者从地理环境着笔,从大处着眼,高屋建瓴,把山、水和长城置于广阔的天地之中。巧妙的利用介绍山谷而引出齐国修筑的古长城,从古长城又引出“最高日观峰”的所在位置。为下文描写登山所见,做好了必要的准备。不是非要这样讲解,而是好的文章应该让学生知道妙处之所在!

一节课的时间很短,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这节课分析不了的,可以留到下一节。但是如果老师对教材不能吃透,那就不是课时的问题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完美无缺的课几乎是没有的。我也许太求全责备了,但职业使然,性格使然,骨鲠在喉,不得不吐。

一家之言,也许欠当。学术探讨,贵在交流。

不妥之处,希望授课老师海涵!

老师笑了:怎么你这么一说,我觉得这一段有意思了?

握手!一笑!

作者邮箱: guosuqing2876@sina.com

[《登泰山记》的就那样与没意思(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

2.登泰山记阅读答案

3.有两个那样怎么造句

4.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

5.心情随笔作文:那样的生活

6.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