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2-1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思路设计:

本文所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此前两年,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曾经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郑国在战争中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晋楚联合围郑的直接原因。

  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大夫烛之武奉命,去说服秦穆公撤围。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秦伯撤走围郑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 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这是一篇古代记叙散文。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换,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样的文章,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文言散文特有一种简洁之美,学习时要反复朗读,悉心体会,要提要勾玄的方法,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化简为繁,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习目标:

  1、掌握《左传》的体例、别名和先秦散文的特点。

  2、归纳本课词类活用的类型、古今异义字和通假字等。

  3、归纳本课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别动句和省略句。

  4、欣赏烛之武的言说技巧

  5、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郑伯引咎自责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学习难点:

  烛之武形象、烛之武的言说技巧 。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设想:

  1、 文言文教学本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对文言文有着一定的畏惧心理。应该利用文言文本身的特点使学生有一种文言文不难学的感觉。本文故事情节性较强,人物形象突出,易于理解。因此在学习中加强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

  2、 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有关《左传》的内容

  2、 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文章内容。

学习重点:

  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学习步骤:

一、 导入: 

  说到战争,我们眼前马上会出现这样的血腥场景,刀光剑影,硝烟弥漫,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确实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摧毁文明,战争让人丧失人性。但是有没有办法阻止战争呢?在我国古代就有这么一位凭三寸不烂之舌劝退百万之师,轻松化解一场干戈的人物,他就是烛之武。他的事迹记录在《左传》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他的事迹,学习古文《烛之武退秦师》。

    1、了解《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作者左丘明,记叙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前的历史,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大的文学的价值。《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了解先秦散文概貌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著,什么是编年体呢?我们可以从字面意义看其特点。编年体就是按照年代的发展来组织、记叙历史事件的体例。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先秦历史散文除了编年体外,还有国别体和纪传体两种形式。国别体是区分不同的国家,再按照时间的发展分别叙述历史事件的一种文体。如《国语》、《战国策》等;纪传体是司马迁开创的以记叙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如《史记》、《汉书》等。

  3、《春秋》三传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传(zhuàn,解说义),由此看出,《左传》是对孔子编著的《春秋》的诠释,解说。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二、 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在预习基础上进一步把握文中的一些字的读音,词的意思。

   集中归纳、加强积累。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体会古汉语的特点。 朝   亡  厌  国 戍 夕 师 危 鄙 赐 济  封

  (2)、几个古今异义的词: 贰 东道主 行李 乏困

  (3)、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   越国以鄙远  朝济夕设版  邻之厚,君之薄也。。

  2、了解文章内容。

   学生根据课后练习一,再读课文,要求先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故事情节复述给组员听,选出讲的最好的一个,与其他组的佼佼者竞争。(学生深入地研习课文,小组内讲故事比赛。通过讲故事这一环节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兴趣的基础。)(找两个小组的优胜者讲故事,并对其表现表示赞扬)。

  3、梳理情节、概括层意、理清叙事脉络。

   全文四段,主要内容概括为: 

     第一段: 秦晋围郑 危在旦夕 

     第二段: 深明大义 临危受命

     第三段: 机智善辩 说退秦师  

     第四段: 迫晋退兵 化解危局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先秦的历史散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初步接触了课文内容,知道郑国的国家命运危在旦夕,郑国到底能不能化险为夷,脱离险境呢?我们下节课再细分解。

四、练习。

  1、熟读课文,争取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五、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 编年体 

 《春秋》三传  《公羊传》 国别体 

               《谷梁传》 纪传体

第二课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第一段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式,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要点:秦晋围郑的两点原因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关系不大,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可能性,为情节发展铺下伏笔。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一在氾南,两军分驻,这为烛之武的秘密活动增加有利条件。至于秦为什么愿意联合攻郑也有一定的原因。秦晋一直有好,在城濮之战中是联盟;更重要的是秦也有扩张的欲望。

   2、重点研析烛之武怎样说服秦伯的。

    在分层的基础上,分析烛之武一段话所包含的意思,体会说辩的技巧。

    可以分三层。

    一层、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二层、陈述利害,亡郑利晋害秦,相反存郑利秦。

    三层、利用矛盾,离间秦晋关系。

  说服的技巧:

   示弱,保持低调;处处为对方着想;抓住对方扩张称霸的心理;利用矛盾,挑拨离间。

简析烛之武的形象。

 

关于烛之武  书上的记载: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

  2、请学生思考:  ⑴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年近七十,也只是个小小的“圉正”(弼马温)?明确: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⑵ 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烛之武在漫长的岁月里是怎样渴望为国立功,实现自己的报负的。可以想象:烛之武向多少人探问过天下的分分合合,路人、行商、政客(其中可能就有佚之狐);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里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时的焦急与渴盼。

  4、烛之武的闪光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让学生用烛之武的言行来证实这句诗。教师阐述: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5、拓展:烛之武这么能干,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  如: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在推销自己这点上,春秋之“士”远不如战国之“士”放得开。商鞅、冯谖、范睢、苏秦,哪一个不是在竭力运筹、想方设法(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去干谒王侯,以期受到垂青授以大任,创出一番功业而名垂史册呢?我觉得,在烛之武的心里,更多的还珍藏着做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士为知己者死”,如果碰不上一个敬贤礼士、思贤若渴的开明君主,宁可老死家中、默默无闻,也绝不涎皮赖脸的去求人家赏给自己一个板凳、弯腰低头地做一个平庸的官僚。他们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岁月在磋砣中消磨逝去,我们可以为他们惋惜,但我们必须向他们那高傲的灵魂敬礼!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归纳总结:

 忠、 勇、 智 、深明大义等

三、体会本文行文结构的巧妙之处

 要点:

   叙事简明、详略得当;情节波澜起伏;伏笔和照应。

   这些也体现了《左传》的行文特点。

四、总结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五、课后作业

1、 熟读成诵 

2、整理、积累文言字词

六、板书设计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陈述利害,亡郑利晋害秦,相反存郑利秦    忠、 勇、 智 、深明大义

                                            爱国主义精神

利用矛盾,离间秦晋关系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3.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4.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5.人教版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6.日月水火教案教学设计

7.动物过冬教案教学设计

8.春晓教学设计教案

9.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10.小数除以整数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