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麦穗》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6-2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华南师大中山附属中学 曾贵柳

摘自福建师大《语文世界》

语文教育不是照本宣科式的说教,而应是一种双向关注教者和学生且具有人文色彩的教育。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又要充分发挥教者引导作用。两者之中,不应有谁更为重要的观念,这一点就好像水中的鱼一样,鱼在证明水的存在,而水又为鱼提供了环境。应形成这样一种课堂:老师巧妙地引导示范,学生大胆参与、开动思维,从而达到师生双向互动,形成一种共同合作探究氛围,师生共同完成对教材的解读分析。

《拣麦穗》是一篇言简意丰,情愫复杂、绵长的散文。一串麦穗,一段往事,一种幻想,牵扯出一腔弥漫性的旧时伤怀,编结成“剪不断,理还乱”的意义锁链,催生了一套由“故乡”和“童年”合拼而成的“情感结构”,既有细远的忧郁,又有深沉的反思;既有不屑的嘲讽,又有真诚的呼唤。

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赋予具象画面以抽象的理念内涵和文化情绪。拣麦穗的女孩行走在收获季节的田野上,是大自然里一道美妙的风景。她们在月光下,一穗一穗地拣,并珍惜地放进嫁娘包裹里,这里承载着少女的梦。然而诗意的画面背后隐藏着一缕缕难以名状的爱,有始无终的情。可以说,拣麦穗实际上是心灵的跋涉,是女孩在像歌谣一样的文化苦旅中寻找上帝抛洒到人间的人生碎片;而绣烟荷包,缝进的是女孩美而静、广而远、纯而真的梦幻般的期待;小火柿子,顽强的生命个体让人感到人世间或许还真有人在吟唱喜盈盈的爱与被爱的颂歌。……

一篇清新隽永的散文,总是洋溢着动人的诗情画意,展示出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因而对《拣麦穗》的解读应先立足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无论是通读全文,还是解析要点,无不旨在强调作者的思想意境,力图返回到作者世界,揭示作者意愿,这便是“多元有界”,但不能到此为止。作为读者的老师和学生,应当结合自己的观念和水准,对作品还原,发表自己的见解,重以拓展,化为自己的东西、拨动个人的心弦。

【教学创意】

1、突破作品坚硬的外壳,使学生进入到文本中去,从作者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体味作品所蕴含复杂的思想感情。运用“艺术人生”的对话方式,把握作者意图,深入理解作品多元化主旨和象征、对比等表现手法的作用,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所写所议、所思所想、所悲所悯、所爱所忧。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探究等能力。

2、领略作品独特的风韵。《拣麦穗》是篇清新隽永的散文,洋溢着动人的诗情画意。对于这样文质兼美的佳作,如果教学只是停留在欣赏作品的意境上,不免有点遗憾。因此,要注意作品所流淌的一种“爱的旋律”。让学生探讨爱的真谛,明确只有在爱中互动,梦才不会失落的人文美、思想美。

3、资料荟萃让学生收集作者张洁的材料,对其经历、个性、地位、职业、专长、兴趣等有所了解,并广泛阅读同题材的作者其他作品,以利全方位地解读作家作品。

【教学内容】

一、导入(多媒体展示)

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

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

留下了烙印

--北岛《触电》

以为忘却的东西,原来一直潜藏在心灵的某个角落,像潮水一样涌来;一位了无痕迹的童年,却鲜活在我们的眼前;每个拣麦穗的少年,都依恋着田野和早期的岁月。因为那里不仅有艰难困苦,也有歌声欢笑;不仅有心的春播,也有爱的秋收;不仅有单纯、稚嫩,也有思索、审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艺术人生”栏目走去《拣麦穗》。

二、现场直播:

以“艺术人生”的形式,由几个学生分角色扮演主持人朱军、嘉宾--作者张洁、“她”(作者张洁姑娘时的同伴)、“我”(姑娘时的作者),模拟采访活动。

1、节目主持人闪亮登场,宣布节目主题(放映幻灯片),逐一介绍到场嘉宾。

2、生甲(朱军):张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来直播现场与观众见面。您一直是我崇拜的偶像,对您的作品,我们都大略拜读过。今天,能否谈谈您当初创作《拣麦穗》的创作经历?

3、生乙(作者张洁)介绍《拣麦穗》的创作经历和创作意图,要点如下:

我近来的写作越来越注重去捕捉、度量一种心态,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绪或情感环境,而这样一种情感或心态,由于其包含的深重的歧义性,往往只会随着叙述的展开而变得更加浓烈、更加不可排遣。因此创作这篇的冲动正是来自于那难以排遣的忧伤。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对所爱的人或某种抽象之物的丧失而感到悲哀,可能会同时带来伤悼和忧郁。几十年来,有一种哀伤刻骨铭心,不可驱逐,使我所感到的惆怅和不安,这种不安源于我曾经的生活世界里依恋过一个饱经风霜的卖灶糖的老汉,可惜他在我长大成人的时候“老去了”。为了我们这一老一少之间的缕缕温情,我不能不随着笔去重新把那一段往昔的时间和空间经历一遍,捕捉作为成人世界反照的儿童记忆,去寻找失落了的理想,去呼唤朴实、真诚的爱,去召回世间纯洁的人性美。

拣麦穗需要分散开来,大部分时间里拣麦穗的少年是孤单的。我行走在田野中,也是行走在孤独里。孤独的风景有一种催化作用,我的情感和思想--把多年来麦子所积攒起来的钱所扯上的花布、缝秀好的衣物,装进包裹里,嫁一个理想的男人--破土抽芽,在风里,在阳光下,变绿,长高。可惜出嫁的那天突然发现那些幻想全都变了味。论理,人需要物质的获取,但更需要拥有精神自由,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活,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和创造美好的人生之路。然而那时农村的实际情形是艰苦的、困窘的、冷漠的。百般无奈之下,还得顺从地嫁出去,没有他人的同情和关心,甚至连自己也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幻想一个,美梦一场,咳!

4、嘉宾与观众互动对话:

(1)观众向嘉宾提问。(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员把对文本的解读,感到困惑的地方提出,组长组织组员讨论解决,并推举出本组的“金问题”。)金问题如下:

A、观众问:作品中的“她”与“我”在美梦破灭之后各持怎样的态度?

(师提示:搜寻信息,可从作品中找出依据。)

生丙(“她”)答:“我的梦幻般的期待被活生生地打断之后,‘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用一种原始的勇气与无知的韧性去接受残酷的现实,这是千古年来,女人的最终命运。”

生丁(“我”)答:“我在得知疼爱自己的卖灶糖的老汉死去的消息之后,‘哭得很伤心’,‘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伤悼之余,还有对爱的渴望和珍惜。它成为我永恒的记忆与追求。”

B、观众:“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我”常常要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生丁(“我”)答:“烟荷包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一种纯真的感情,在卖灶糖的老汉去世后,我一直在追求着这种真爱,追寻着失落的梦”。

C、观众问:你认为这种感情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吗?

多媒体显示资料:前段时间报纸报道了一则新闻。马路上一位老婆婆被一辆出租车所撞,肇事司机迅速逃逸。一位男子自告奋勇要送老婆婆去医院,想请路人留下个联络方式证明事情经过,谁知路人无人肯签。后来男子与另一不留姓名的货车司机送老婆婆到医院之后被老婆婆家属反咬一口,认定他就是肇事司机。

主持人问:为什么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会这样?你心目中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教师提示:在现实中,村姑们幻灭的梦是生活的常态,我们经常遭遇爱的幻灭,但是我们对于真爱的追求从来没有中止过,虽然这种真爱可能失落过。

(观众或嘉宾可谈谈曾经感受到过的至真的情感及其对你的影响。)

D、观众问:我总觉得作品有点像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蕴含着某种命运,您认为文中的细节“小红柿子”,它是不是有特别的意思?

嘉宾答:的确如此。文中两次写到了“小火柿子”,同样是红得透亮,但因为前后感情的不同,而寓含了不同的象征意义。不知老汉死去之前,“我”只觉得小火柿子是风刮不下,雨也打不下,雪夜压不下的,顽强的生命个体让人感到世间或许还真有人在吟唱喜盈盈的爱的颂歌。但事实是即使小火柿子没有让人摘下来,难道它自己不会老去吗?当老到掉在地上时,结果只能是粉身碎骨。所以这是《拣麦穗》又成了一个寓言故事,它在询问人们:是选择约定俗成的人生,还是去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甘冒生命坠落的风险。这就给大家想象的空间,由大家自己去揣测。文学就要留个空白和遗憾,才值得去玩味。(师让学生联系《最后一片树叶》辅助理解)

E、观众问:张老师,这么说,您在作品中对“我”在卖灶糖的老汉死去之后的人生选择未作明确的表态。可物换星移,几十年后的今天,您内心深处该有我们确切的答案吗?

(学生可根据开篇作家创作这部作品的意图,推测):是选择约定俗成的人生,还是去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甘冒生命坠落的风险?如果在二者之中择取其一,那么会选择后者。因为当一个人“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地去爱和被爱的时候,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又有什么不值得?

(2)老师向观众提问:品读这部作品,你认为文章有什么深层意蕴?

(老师的问题,其实是在学生已对作品的内容、情感有了自己的相对独立的认知后,展示时人对本文的评价,给学生一个跳板,让他们自己往前走--深入作品中对超越了作品具体形象意义而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精神价值,作更深一步的咀嚼。)

老师展示课件,列举时人对本文的评价:

荒林《张洁(拣麦穗)赏析》:《拣麦穗》说透了我们生命的有限,让我们领悟了时间的无限,这就是我们忧伤的源头。但当你失去之后,你学会了加倍珍惜,学会了发现爱,这时生命和生活的美丽也就被发现了。散文还表现了人性的美好(美丽的梦想者,对梦想者予以关怀和疼爱的理解者)。

评价二:《拣麦穗》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小女孩失落的梦与村姑们幻灭的梦的对比,还表现出作者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

评价三《现代散文鉴赏辞典》:《拣麦穗》如同一个寓言故事,它在询问人们:是选择约定俗成的人生,还是去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甘冒生命坠落的风险。

-

老师理解:童年的梦幻在岁月的流逝与现实的碰撞中常会破灭、消散;但仍会留下它美丽的光与影,让人回味和留恋。然而梦、毕竟是梦,我们把握住的只是现实。

学生可以多元解读,探索爱的真谛,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A、爱是一首咏叹曲,即使历史是如何变迁,可爱的本质并没有变,它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B、两个异性的个体之间彼此关爱,相互依恋,朴素地爱着,真诚地恋着,无论贵贱,无论长少,这就是爱的真谛。

C、这一老一少之间确有那么一丝悠长之关爱、一丝从容之温情,但由于爱的物质条件相差悬殊,最后只能是以卖灶糖的老汉的死去而告终。这样的憧憬经不起风雨的吹打,这样的爱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爱,难怪作者在结尾这样写道:“可是,它(荷包)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是的,“我”的幻想“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

……

三、播放音乐。

主持人总结:“流年似水,在岁月的风尘中,我们曾走过一次又一次田野,这里有爱恋、有悲伤、有痛苦、有彷徨……,唯有生命那颗爱的情弦时时演奏着那不变的乐章。生活就是这样,即使从远古时代到现在,爱始终是人们亘古不变追求的目标。现在大家都拿起手中的笔,为爱写份寄语”。

四、推举出小组中的佳作,贴在黑板上让全体同学一起品味。

【思维挑战作业】(任选其一)

1、张洁的长篇纪实作品《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已改编成一部电影。倘若有人要把《拣麦穗》搬上银幕,你会如何导演?把这篇作品改写成一部剧本,并为该剧谱写一首主题歌。

2、阅读张洁的散文,比较分析张洁的创作风格。

【资料整合平台】

1、链接网站

http://www.dragonsource.com/minren/zhangjie.htm,阅读张洁同类作品。(使用建议:了解张洁作品创作主题,比较张洁前后期作品风格。)

2、学生分组合作,设计一个张洁个人主页,作专题研究与交流。

【教学反思】

1、好的语文课之所以姓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紧紧抓住了文本语言这条主根。有了这条主根作为依托,再联合其他提供养料和水分的侧根、须根,才构成了枝繁叶茂的植株在地下的有力支撑。相反,如果削弱乃至缺少了这一支撑,植株的生命力可想而知。本课教学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文本,相对独立又互相支持,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梯度合理、形式多样的活动训练中不断提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环节实施和课堂运作中,我觉得教师不能只追求课堂形式上的活跃,只满足于口头上热闹愉悦的“来言去语”,而是要想方设法将文本的学习体验落到实处。在本课设计中,本人结合学科个性、文本特点、学生实际,本着“有趣、有序、有益、有效”的原则,将文本学习“物化”为一个“艺术人生”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完善自我,进而完成语文素养和人格境界的全面提升。这是比较丰富的生成、体验与积累,这才是课堂教学真正的“痕迹”!

3、现代接受理论认为,一部作品的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课文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可以容纳不同的见解,等待你去把它开掘出来。教学过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拟采用对话教学的策略,形成教师、文本、学生及其他相关文本之间的多元互动。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在老师的延缓评价与真诚期待下,学生们凭着经验、体验、同伴的启示,实现了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和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对某一问题便能作出有个性的且有依据的解读与理解,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随着对话的深入,又往往会产生出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对话。这就是对话教学策略所追求的效果。

总之,课堂设计总会有或多或少的遗憾,但这也成了我们永远追寻的缘由。◇

[《拣麦穗》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拣麦穗的教案

2.拣麦穗教案教学反思

3.拣麦穗的语文教案

4.幼儿园小班《拣皮球》教案

5.《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6.日月水火教案教学设计

7.动物过冬教案教学设计

8.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9.春晓教学设计教案

10.小数除以整数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