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典文学为契机进行道德教育(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发布时间:2016-3-1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以古典文学为契机进行道德教育

甘肃  吕敏航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益开放,人们的思想品德状况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调查情况看,中学生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大多数中学生紧贴时代、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头脑灵活,兴趣广泛、生气勃勃,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学生成长的鲜明特点。但是,也存在着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 

(一)、社会责任感不强。中学生理应懂得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而实际上,中学生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国家、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的情况相当严重,有的中学生根本不看党报和中央电视,对于“国家繁荣昌盛的关注度”有11.8%以上的学生表示“管不了”和“从不想”,对于“看到不良的社会现象”有13.1%的中学生无动于衷;“看到同学做错了事,能热情帮助”的不到45.0%,许多学生对别人的为难无动于衷;能格守诺言的仅占1/3,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许诺并不想负责任。 

(二)、缺少远大的人生抱负。调查表明,有超过50.6%的中学生没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如对于“学习的主要目的”,中学生认为“使自己将来有所作为”占48.3%,“考上大学”占36.9,只有12.1%的学生希望自己能“为祖国作贡献”,大多数学生主观上想要自立字强,而实际上并没有远大的人生抱负。在职业取向上,有70.0%以上的学生向往“高尚、体面、有钱”的职业。对于“最羡慕的职业”,在给定的范围内,排在前三位是金融界管理者(24.5%)、企事业领导者(22.9%)、现代科技工作者(16.2%),仅有1.4%的学生首选职业技术工人。数据表明,大多数中学生崇尚对高薪职业的追求。 

 (三)、追求享乐的倾向十分严重。近几年,我区中学生对于物质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46.7%的学生对于生活理想是“吃的香辣、穿  的潇洒、玩的痛快”。他们不顾家庭实际追求高档和名牌,同学之间相互攀比,讲排场,比阔气,对于“有的同学向你展示名牌服装,你会怎么办?”表示自己也想要的占12.6%。有23.2%的学生认为“人生在世主要是为了享乐”。           

(四)、法制观念、纪律观念不强。有15.6%的中学生喜欢“我行我素”,“最好没人干涉自己”,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但我行我素却不等于良好个性的养成,它更多的是表明中学生不愿受约束、法制观念、纪律观念淡薄。对于“在十字路口碰上红灯,而此时并没有车辆经过,你会怎么办?”,回答有人就通过就跟着走的占27.3%。据公安局资料显示,我区查获的在校学生犯罪人数逐年增多,如1997为0人,1998年为15人,1999年为20人、、、、、其中以小学及初中生为多。 

(五)、意志薄弱、心理脆弱。调查表明,虽然学生的心理活动总体评价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有严重孤独恐惧感、严重不安全感的学生均超过两成,有超过40.1%的学生缺乏自信,有20.8%以上的中学生,遇到挫折、失败时,情绪低落,不易振作。遇到困难,能冷静对待的只占53.3%,对于自己决心要做的事情,只有30.1%的学生能努力去做好,大部分学生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人是唯一种能够知道无,而且能够制造有的存在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古以来,每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都负有一定的使命感、责任感。只是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社会,所追求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不同。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由于自身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的不成熟,表现出来的是在政治上的淡漠、思想上的迷茫,没有追求,没有动力。强调个人的多,集体的少。做事更实际、更世俗。对社会、对家庭少了点责任感,多了些苛求和索取。

由于没有追求,没有目标,而又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体现自我。有的学生一味追求扮酷,染发、穿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一些男生,头发抹摩丝、蒸馏水,并把前头一小撮向上翘起,引起别人的注意。更有甚者,抱着吉他,到处招摇,借此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失落感。表现他们有个性,很前卫,是时代的弄潮儿。

16、17岁的花季少年在值大好年华,但有的学生把精力过多地放在男女之间交往。寻求一时的快乐、刺激。他们从教室发展到食堂,甚至到宿舍。从躲躲闪闪,到公开大方,出双入对。他们以此为荣,以此炫耀自己的本事。甚至觉得在学校没有谈恋爱、找朋友,是缺憾。他们的精力、时间过多花费在俩人世界,而荒废了学业,疏远了集体,减少了与他人的交流、沟通。在他们眼里,理想、道德、知识、纪律、校规都是虚的,而寻求刺

所以对当代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笔者觉得,如果我们从古典文学中汲取有关道德教育的营养,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连恒几千年的中国文明,辉煌灿烂,博大精深。作为其文化主体部分的道德精神,个体修养,不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且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良风美俗。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东方各国。直至今日,到处可以看到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风范在现代生活中的深刻影响和巨大作用。而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的古典文学中充满了人伦纲常,道德风范。这些恢弘的篇章,既是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思想道德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倡导具有道德精神的中国古典文学教育,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有效地体现出中国古典文学的价值,教育当代中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1、大局观念:它突出表现在以小我成全大我,牺牲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去维护整体利益和全局利益的独特品质,从而形成整体为上的价值取向,这在古典名篇中都有明显的表现。

《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中,司马迁为后人塑造的廉颇和蔺相如很有典型意义。蔺相如在外敌面前临危不惧,不辱使命,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在内,他不以位高而自傲,面对廉颇的挑衅,表示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显示为国义弃己利的君子风度。蔺相如的“不战”而胜,和廉颇后来的“肉袒负荆”,是“整体为上”的道德准则在注重国家利益上的具体表现。对于这种道德准则的弘扬,会使那些“勇于私斗,怯于公战”的小人自惭形秽,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大局观念还表现在以民族利益为重。《汉书》“苏武传”描写了汉朝使者苏武在匈奴的艰苦环境中,如何宁死不屈地保持民族气节。文中赞曰:“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使命。苏武有之。”

    在《东周列国》中,记载着这样一个使人感动的故事:公元前627年,郑国商人路途上,偶而得知秦国已派出大量军队偷袭郑国。紧急中,他一面派人连夜赶回郑国去送信,一面机智地以郑王使者的身份,带着四张牛皮和十二头牛去“欢迎”秦军。秦军在惊讶于郑国怎会如此之快得到他们偷袭情报的同时,不得不放弃了此次行动。弦高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人,但他的义举却显现出中华民族历史弥坚的整体为上传统的深入人心,那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仁爱和谐: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中,除了强调“礼”,还十分注重“仁”。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法律与道德,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即为现代所说的法律,那么“仁”,即现代所说的道德。然仔细分析,中国的“礼”与“仁”,又不完全能被法律与道德所包容。简而言之,不论是法律还是道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都弥漫着仁爱和谐的人本之光,显示了人类的美好希望。

孔子说“仁者,爱人”,“和为贵”;孟子要求统治者们“与民同乐”;墨子的《兼爱》阐述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道理;庄子主张“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其中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是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对于和平共处,和谐互爱的向往。

    当然,理想毕竟不是现实,仁爱和谐也曾为以往封建统治者们所利用,但它作为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成分,在协调人际关系、凝聚人心、集合力量、维护统一上起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中国人亲近和平的气质和人格精神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3.孝字为先:传统的中国文化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揭示了人类生活的内在本质,即人必须积极努力,奋发向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表达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即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怀,敦厚宽容。从《尚书》中最早提出“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到孔子“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舆”,到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都是对“厚德载物”的具体阐述,特别强调在家庭中不同关系的人应该遵守的义务,应该扮演的角色。

    在家庭中,首先表现为父母对晚辈的哺育教养。天下没有不疼爱子女的父母,关键在于如何去爱。中国古代关于这方面的文学记录比比皆是。从系统完整的《颜氏家训》,袁采的《袁氏示范》到散见于文学史中包括散文、书信、诗歌、格言等各种文学记录,为后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家教”遗产。

 还表现为子女对父母长辈的孝敬。“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在家能孝,于国则忠。岳飞的“精忠报国”,既是对国家利益的赤胆忠心,也是对父母严教的最好回报,显示出凛然的民族正气,更是一种以小见大的道德的高度自觉。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忠孝曾经被发挥至极端,并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然而抛弃杂芜,取其精华,孝敬父母长辈在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应得到提倡。

 还表现为交友接物之道。不论是兄弟姐妹还是邻里朋友,都应抱着“民胞物与”的心胸去对待。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明“和”既是处友的基本标准,和舟共济,更要分清是非,不同流合污。

  “天地君亲师”,由此“孝亲”成为中国的道德本位,并构成人际关系的准绳。他们笼罩于传统的中国社会,迷漫于人的意识,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4修身养性:追求精神境界,是中华民族高尚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身修养方面,表现为不断的自我完善,向往理想人格。从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士可杀不可辱”,“君子谋道不谋食”,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到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至大至刚”养“浩然之气”。几千年来,深入人心的儒家思想,之所以特别崇尚人的精神追求,并不是为了宣扬仙风道骨,不食人间烟火,而是特别强调在利与义冲突的情况下,作为与禽兽有别的人,该作怎样的选择。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正是这种“唯义所在”的人生追求,我们从文学作品中看到了一幅幅天地正气图,听到了一首首人间正气歌,他们似一股清流荡涤着俗泥污浊,反照出见利忘义者的卑琐。

    5. 知行合一:所谓知行合一,是指不仅要有崇高的目标,更要有如何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知行合一”,切磋实践,时时反省,方能最终造就理想人格。

    孔子认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倡导“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的观点中有一点非常伟大,那就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这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君子风度,令人折服。因此他的学生曾子积极响应自己的老师,提出要“日三省吾身”。

     总之 “文以载道”的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使中国文学所负载的重任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所不及,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古典文学的教育作用。

  (甘肃西和北川初级中学  742100    吕敏航(老师))

  

 

[以古典文学为契机进行道德教育(人教版九年级必修)]相关文章:

1.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人教版必修四数学课件

4.人教版必修五英语课件

5.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2 Healthyeating课件

6.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教案

7.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8.人教版必修三《劝学》说课稿

9.人教版英语必修五第五单元课件

10.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