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使用论据,稳拿作文分数(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4-1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并掌握论据的类型、选择、使用和论据的要求等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典型文章论据的选择和使用的揣摩分析,达到对文章的初步了解掌握;通过对失败例文的修改训练来深入把握;通过迁移训练和课后作业来巩固这种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难点:学会围绕论点和论题正确使用恰当的论据。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 导入

论据充分论证才有力文章才丰满,这个道理同学们都知道,大家往往抱怨手中论据太少。其实,虽然同学们由于平时阅读面不够宽,积累的材料确实有限,但这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大家平时没有归类储存材料,特别是不会巧妙使用材料。在写议论文中只要我们善于利用阅读和生活积累,论据并不难找;只要我们能巧妙使用手中的材料,论证一定会有力,文章一定会丰满。下面我们结合高考优秀作文谈谈高考作文的论据使用。

二、 教学过程

1、 广取巧借,为我所用 

     论据的选用不能局限于所谓的论据书籍,也不能只瞄准名人大事。我们应该从课内课外,书籍生活各个方面广取材料,应该既用名人大事又用凡人小事来作文章的论据。选用的唯一标准是能恰当地为议论服务。

(1)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我们社会生活中有许多的发明,这些发明没有哪一项不是凭借自己努力学习、细心观察、刻苦钻研得来的。爱迪生这个人我想大家都很熟悉吧。他出生在贫穷的农民家里,但他仍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1000多项发明,享有发明大王的称号。如果他不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他能拥有这些成就吗?毫无疑问,不可能。”

(2)展示高考满分作文,进行对比。

如2006年湖南卷的高考满分作文《谈意气》,作者是这样来为自己的论点论证的:陶潜宁愿采菊东篱下,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屈原宁愿沉入汨罗,也不愿与世俗为伍;介子推宁愿烧死山中,也不愿用腿肉换取官职。

(3)展示修改后的学生作品。

再看看这个:“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个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息,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如果没有爱迪生夜以继日、潜心研究,没有他含辛茹苦、反复试验,哪会有白炽灯的及早发明!如果没有陈景润呕心沥血、备受艰辛,没有他十几年如一日的运算推理、钻研不止,哪会有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的突破?”

(4)小结

这个关于爱迪生的论据会让你觉得俗吗?显然,这个论据不但不让人觉得俗,反而让大家感觉很有气势,很有说服力。所以呢,在这里,老师想告诉你们,不怕例子俗,而是怕你不会广取巧借,为我所用。

(5)再展示高考满分作文。

此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学过的知识来为自己的文章添色。

如2004年广东卷满分作文《语言是沟通的钥匙》,作者是这样运用课内学过的诗句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走了友人的,达到了友情的沟通。李白《蜀道难》一文中劝说友人归来的语言精辟,达到了友情的沟通。从李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语言中感受到友人的关怀,沟通也便到了心坎。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

2、 一据多用,妙在叙述

     人们认识事物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不一样,所谓见仁见智。同一人同一事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叙述,或突出点不同就能证明不同的观点。对一些广为人知的人和事我们通过巧妙叙述来为自己的论点服务,会最大程度地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展示高考满分作文。 

屈原、苏武、文天祥历来被作为爱国之士名留青史,司马迁常常被看作在挫折中奋起的典型,而《抉择》的作者却用他们的事迹来证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诚信’  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一论点:流放溆浦的屈原,放牧北海的苏武,捐躯沙场的文天祥用他们的行动证实了对祖国的诚信。受宫刑的司马迁,遭贬谪的姚崇,北向自刎的侯赢用他们的举动验证了自己对朋友的诚信。

(2)引用《报任安书》的文段做练习。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上面的例子,可以用做哪一类话题的论据?

(3)小结

       认识事物的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就不同。只要我们多观察多联想,其实,议论文也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高不可攀。

3、 因文而异,灵活运用

     行文时,论据使用的具体方法应由文体、文章风格及对材料掌握的程度等因素决定,做到灵活运用,变化有致.写作议论性散文宜使用概括材料,这样既增大了文章的容量又符合散文语言凝炼的特点。

(1)展示高考满分作文

     如同是用巴尔扎克的事例,在以“从逆境中奋起”为观点的散文中可以这样用: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宫刑终成《史记》,巴氏还债世有《人间喜剧》。

而在《压力--成功的催化剂》一文中作者却是这样使用的:“为生活所困的人注定会有压力,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年青时一贫如洗,生活上入不敷出,债台高筑,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债主来摧债,迫于压力巴尔扎克把自己关在房里,一心一意写文章,终于写出鸿篇巨作《人间喜剧》,深刻反映了十九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强者就是这样,在压力下悄然崛起;强者就是这样,凌驾于压力之上巧妙地化解压力。”作者从议论的需要出发对巴氏因生活困窘而写作成功的事迹作了较详的叙述,并且事例前有观点,事例后有分析。

(2)小结

      以后写论据时,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文章的论述方式。

4、正反并用,充分有力

议论时如能将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同时使用,形成鲜明对比,那么论证将更加有力。

(1)展示高考满分作文,进行点评。

如刚才我们在前面说到的《谈意气》一文,作者连举了陶渊明屈原介子推为例,充分说明意气在他们神圣的充分表现。其实为了使论证更有力,作者还举了反面例子来加强论证。如:

正面论述--陶潜宁愿采菊东篱下,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屈原宁愿沉入汨罗,也不愿与世俗为伍;介子推宁愿烧死山中,也不愿用腿肉换取官职。

反面论述--秦朝赵高,指鹿为马,家官晋爵;唐代李林甫,口蜜腹剑,深得宠信;明代魏忠贤,阿谀奉承,欺上瞒下,“生祠”满天下。然而他们的结局呢?赵高留下了一个“指鹿为马”的荒唐语;李林甫落得个“口蜜腹剑”的千载骂名;魏忠贤生前的“荣耀”何尝留下一个?这一切,正如臧克家所说的: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体烂得更早。

(2)小结

      从以上的满分作文中,我们都知道正反论述的好处。所以在以后的作文中,可多用此法。

三、 结语

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我们知道了论据使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具体如何运用应由文体,风格等多种因素决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要有广取材料的意识,巧用材料的能力。希望在往后的日子里同学们能够多点去积累素材,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布置作业

歌德的《叙事谣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身,装作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自己弯身捡起马蹄铁,又用它在铁匠那里换了三文钱,并用这些钱买了18颗樱桃。出了城,师徒继续赶路,二人经过茫茫的荒野。耶稣猜到彼得一定会很渴,就让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掉出一颗,彼得一看,赶忙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18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彼得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后来没完 没了地弯了那么多次腰了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上操劳”。

材料中“彼得懒得弯腰”,主动放弃了捡马蹄铁的这一“弯一次腰”的“机遇”,从而导致他“后来没完没了地弯了那么多次腰”的结果,由此看来,机遇是不可失的。请以“机遇”为话题,写一些关于“机遇”的论据,方法可参照上面所给的例子,灵活运用。

参考范文

自然与人是有诸多机缘的。黄河遇到可李白,才会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绝唱;长江遇到可苏轼,才会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盖世词章;“野败”遇到了袁隆平,才会有几千亿公斤的杂交水稻的收获。

上帝给我们的不会很多。上帝只给画家迪士尼一只小老鼠,然而,他抓住了,他成功了。上帝只给了牛顿一个苹果,然而,他抓住了,他成功了。上帝只给了袁隆平三穗“野败”,然而,他抓住了,他成功了。

 

[巧妙使用论据,稳拿作文分数(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教案

2.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选读教案参考

3.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案

4.人教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5.高中化学选修5《卤代烃》教案设计

6.古代诗歌散文选修教案

7.高二人教版《长恨歌》教案

8.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雷雨》教案

9.正确使用实词教案

10.分数与除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