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走出作文误区(教师中心稿)

发布时间:2016-9-1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高三走出作文误区 

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中学  陈 琪  赵孝云

进入高三之后,作文训练便进入了紧急备战状态,经过几个阶段的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想深度,思维密度都能有了很大的飞跃。很多老师都会欣慰的感叹高三和高一就是不一样了,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在庆幸之余,我们仍需清醒的认识到,正是由于学生们写多了,写熟了,作文却走进了一个又一个的老套路之中。这些老套路像一个个的陷阱、误区,让学生们乐此不疲地往里钻,认为这样就是好文章,这样就能写得快、写得好,殊不知这些误区有一定的弊病,如不清醒地认识到其危害,可能会因此而丢失分数。

误区一:“一个故事+一句话”结尾模式

现在的市面上流行的报刊大多数是些快餐文化,一些所谓的小故事大智慧的小品文充斥着各类大小报刊,几乎都是一个故事加一句话点睛结尾的模式,给了学生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有些故事有一定的哲理,或能给人以启示,能拓宽视野,增加生活素材的积累,深受学生喜爱。但另一方面用这种模式作文的弊病也很大。这类作文得分点在有两点,或是记叙细腻,以语言动人;或是议论深刻,以点睛之笔传神,而后者又显得更为重要。学生的思想往往达不到一定的高度,那么最后的议论就没有力度,只是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若语言只是平铺直叙的话,就会显得记叙冗长,议论空洞,甚至还会出现半叙半议,文体不清的问题,那么分数就只能在基本分40分上下浮动了。那是不是不能用这类作文模式呢?非也。只要认识到这些弊病,知道这类文章的得分要点,压缩对原文的复述,尽量把记叙原文故事减少到一至两个段落,重在突出由此引发的思考,有针对性的展开议论,充实内容,突出观点,也能力挽狂澜。

误区二:过分追求语言华美,比喻排比空洞无物

高三学生写作不再是一种无意识,单凭感觉的创作了,而是能够运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了。老师们也在反复强调,要语言动人就要运用语言的表达技巧,比如多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甚至还会出一些必须使用修辞手法的专项训练。不可否认,运用修辞手法的确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增加作文的语言表达的含金量。但学生若只是为了比喻而比喻,毫不顾及内容的话,会出现什么问题呢?请看下面一段2006年湖北高考卷学生作文“三是农民额头上的皱纹,是生存的保证”这个比喻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效果?可能只会让老师们啼笑皆非吧。还有这一句“三是我们的指路灯,三是心灵的丈量尺,三是灵魂的归宿”。这里的“三”到底是什么?完全是空洞无物,读完也不能知表达的是什么内容。原因就在于完全没读懂作文题意,没有抓住准确的主旨,给“三”赋予准确的涵义,而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内容,所以就成了单纯地为了比喻而比喻。我们都知道,比喻要求抓住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这里若把本体改为“三省吾身”,即“三省吾身是我们的指路灯,三省吾身是心灵的丈量尺,三省吾身是灵魂的归宿”,效果就大变了。既能使本体与喻体之间有相似点,符合比喻的要求,又能扣住中心来比喻,凸显主题,还能使语句深刻生动。不论是放在开头,文中,结尾,都能成为点睛之笔。所以表达技巧不能随便滥用,要用得得当、贴切才能产生好的表达效果,增加分数。否则只会成为败笔,让阅卷教师一眼看破,影响分数。语言表达能力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需要 “练兵千日”,优美的生动的语句方能信手拈来,文章方能异彩纷呈。

误区三:追求材料丰富,过于堆砌

现今高考作文的趋势还是在走思辨型路线,所以,议论文越写越多了。议论文的三要素无非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需要有正确而深刻的观点,论据需要有严密的思维头脑,那么最容易做到的就是要在充实论据上下工夫了。而市面上关于论据素材的书也是越来越多,给学生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作文中也不难看见新鲜的素材。可问题又来了,学生有“米”了,同样也难以做出一顿“熟饭”,因为不知道如何安排材料。最常见的格式就是全文五段,开头引出中心,结尾点题,中间三段就是三个论据,每个论据仅是单纯地记叙且充满整个段落,缺少针对性的分析议论。这种模式得分也不会理想,只能在基本分42分左右。因为它的论据只求数量,有堆砌之感,像这样的议论文是难以深刻的。议论文的精髓在于议论而不是陈述论据。所以议论文的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即典型、有代表性,并且能针对论据展开和中心紧密相连的分析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论据要精、密,而不是像一盘沙,到处都是,却到处都不成气候。最好能让其构成一段排比段落,不仅能充实内容,更能增强语势,增强说服力。比如在一篇论述求“半”的智慧的文章中有这么一段:

尼采追求“全”,在“超人”哲学的太阳里暴晒成一个疯子;海明威追求“全”,在荣获诺贝尔奖后倒在自己的枪下;海子追求“全”,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希望扼杀在车轮下。维纳斯是残缺的美人,却象征着一种无法比拟的美。    

这简短的一段里就运用了四个例子,却并不给人以累赘感。原因在于作者用很精炼的语言论述出了论据与论点息息相关的地方,即尼采、海明威、海子三人求“全”的后果,又用了一个正面例子进行对比,很好地证明了文章的主题:还是求“半”好,论证自然也就深刻了,排比的句式也给文章增添不少文采。所以,关键就在于要学会如何安排材料而不是堆砌材料,会安排材料就会铸成高楼大厦,只堆砌材料那就永远只是一堆乱石头。

总而言之,高三学生的作文容易公式化,模式化,技巧化,但只要掌握一点--认真审题、立意,在此基础上充分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调动丰富的生活积累,选择切合材料、话题、题目的立意,选择能够展示自己才华的文体,遣用流畅、有意蕴的语言,“我手写我心”,写出真实的“我”、个性的“我”,就一定能走出一个个的陷阱和误区!

[高三走出作文误区(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1.高三毕业教师演讲稿

2.高三化学教师工作总结

3.高三物理教师教学计划

4.高三化学教师工作计划

5.高三美术教师教学计划

6.高三物理教师教学随笔

7.高三教师英语教学计划

8.高三英语教师工作总结推荐

9.高三英语教师教学论文

10.高三教师学年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