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5-2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人琴俱亡》教学实录

   (一)、导入激发情感 

 

  师: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虽然我们也曾听闻曹植悲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更多的还是见证了血肉相连的深厚,一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人琴俱亡》。

 

 (二)、自主理解内容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哪位同学能说说对本文作者和《世说新语》的了解?生:作者,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故事短小、语言简洁是它的特点。《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已经成为典故经久流传,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师:本文是一篇笔记小说,故事短小、语言简洁。我想听听同学们读得怎么样?(指一生读)师:好,请坐。大家有没有发现他读错的、读得不好的地方?生:“语时了/(le )不悲”,应该是“语时/了(liǎo)不悲”。师:对,这个同学能注意到这个字的读音和这一句话的节奏,可见他注意到这个字的意思了,课文中有注释,是“完全”的意思应该读liǎo。刚才这位同学的诵读,节奏和重音的处理还不鲜明,文言文的味道体现还不够。哪位同学能读得更好一点,能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一女生读)师:同学们觉得她读得怎么样?哪一句读得最好?(生:“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对,把子猷极度悲哀的感情读出来了。我们读文言文一定要读出文言文的特点,下面我读一遍,同学们注意体会。(师范读,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边听边悟。)师:同学们只要多读,多揣摩,慢慢地就能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其实学习文言文,能读好仅仅是初步要求,还应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发现问题。下面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找出文中重点字词、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和对文章有疑问的地方。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再合作交流。(学生互动学习,小组讨论找出重点字词,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并疏通文意。)(评论:文言文的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句读正确。这和词的理解、句的理解都有紧密的联系。仅仅如此还不够,还要能读出文言文的情味,在读中发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有自由诵读的机会,更要指导学生的读。这样才能利于学生吟咏玩味,体验情味发现问题。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其基本内容,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既可以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又可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三)、合作探究问题 

  师:我们对本文的大意都基本理解了,然而我们会翻译了,是不是就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内涵了呢?同学们在读中发现哪些问题呢?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究。 生1:在第一段中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 学生思考片刻,便有同学回答: 生2:我认为是因为他们兄弟情深,即使在病重中也是互通消息的,久(学生回答时将此字读得很重)不闻消息,当然能判断出他已经先走了。 生3:我想子猷不闻消息,是因为他也病重他的左右怕其悲伤而向他隐瞒了子敬病亡的消息。 生1自己也笑了。 生4:子猷听见自己的兄弟死了,他居然“不悲”、“不哭”,这似乎有点有悖常理啊,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阵讨论声。 生5:因为子猷自己也病重了,他想去见自己的兄弟最后一面,怕悲伤过度,所以他强忍悲痛。 师:也就是说他为了保存体力,是吧? 学生中有人在点头。 生6:我觉得神情的“悲”和“哭”都是比较低层次的悲伤,子猷内心悲痛至极,反而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 生7(很兴奋地):这叫“此时无声胜有声……” 他的话还未说完学生们便接了过去:“道是无情却有情。” 师:黄俊同学的回答老师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精彩绝伦。 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师:为什么子猷内心悲痛至极,反而能在表面上什么都表现不出来呢? 这还须从《世说新语》说起,《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结合其余十八篇来看,《人琴俱亡》作为其中一篇还是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 例如《伤逝 十二》郗嘉宾(郗超)丧,左右白郗公:“郎 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 雅量谢公》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八十万秦兵作战,这一战关乎国家危亡,大胜后派人急来报捷。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看完后若无其事的继续与客人慢慢下棋,客人问起也只淡淡地说小儿辈破大敌了。--这一战关系到国之兴亡、家之存绝,谢安不可能真的无动于衷,只是越是激动的重要时刻越平静,才是超脱的风度。所以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猷很悲痛,却还是要强自抑制。师:那么是什么触发了他的情感呢?-- 生8:琴不调,老师,为什么“弦既不调”呢? 课室里弥漫着思考的气息。 生9:因为子猷前面情郁于中,现在睹物思人,悲痛至极,所以他无法将琴弹协调。 生10:古文中有一句:树犹如此,情何以堪。我想这里可以这样说:琴犹如此,人何以堪。 师:这两个同学的回答都很好,都能做到活学活用,而且老师还看出了他们平时学习时是非常注意积累的。 生11:一件事物跟随主人久了,它也有灵气了,我想琴和子敬也有心灵相通的地方,除了子敬没有人能弹出协调的琴声。这更渲染出子猷内心的悲伤。 师:是啊,逝者已去,睹物思人,而琴随人亡,这更渲染出当时悲凉的气氛。刚才同学的回答可谓是精彩纷呈。同学们还有其他疑问吗? 沉默了一会,没有发言。 师:那老师有一个问题,谁能帮我解答一下(学生兴奋地看着老师)子猷用弹琴来悼念他的弟弟,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生4:就是啊,我就觉得子猷这人的个性太过独特了。 师:好吧,就是体现他独特的个性。哪个同学把它说得更深刻一点。 生12:老师,在学这篇文章之前我看过有关子猷--王徽之的资料。有两个故事给我印象很深刻。“寄居种竹”和“夜访戴逵”的故事,这两个故事也可看出王子猷本身就是一个个性独特、与众不同的人。 师:对,王子猷他是一个个性独特、行为处世都与众不同的人。杨雪同学善于查找资料这一点很好。我们要充分深刻的理解一篇文章,就是要学会查找资料,希望以后大家能多查资料。大家下课后去查查这两个故事的内容,要不请杨雪同学下课讲给你们听听。(评论: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弄清句义和文义,解读文本,也是文言文教学很有效的一种方法。本课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以问题串联起来的,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全文关键词句的理解几乎都得到了落实。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识水平、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高。实践证明,以意率文,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是初中文言文教学切实可行的方法。)

(四)、活动加深理解

  师:现在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你的合理想象,掩卷讲述子猷悼子敬的故事,哪位同学愿意先来尝试一下?生10:王献之的哥哥王徽之对他的弟弟非常钦佩,王献之对哥哥也很敬重,两人感情非常深厚。后来,兄弟两人都患了重病,王献之先去世。王徽之的家人怕他悲痛,没有把这坏消息告诉他。王徽之老是听不到弟弟的消息,很是担心。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便问家人道:“子敬(王献之的字)的病怎样了?为什么长久没有听到他的消息?是否出事了?” 家人含糊回答,不向他吐露真情。王徽之终于明白过来,悲哀地说:“看来子敬已经死了!是吗?” 家人知道再也瞒不下去,便说了实话。王徽之听了也不痛哭,只是下了病榻,吩咐仆从准备车辆去奔丧。到了王献之家,王徽之在灵床上坐了下来。他知道献之生前爱好弹琴,便对献之的家人说:“把子敬的琴取来。” 琴拿来后,王徽之就在灵床上一面弹,一面想着过去兄弟两人的情谊。他越想越悲伤,弹了几次,都不成曲调。于是举起琴向地上掷去,然后叹道:“子敬!子敬!如今人琴俱亡!” 叹罢,他悲痛得昏过去了。一个多月以后,他也离世而去。师:好的,这位同学的故事讲得很不错。课后请大家写出这个故事,另外再请同学们回去阅读《世说新语》,每个人讲一个小故事。好,下课!(评论:随着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动形式也日益丰富。文言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这些新的教学形式,开展各种有效的活动,也可以使文言文的教学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本课在学生借助注释初通文义,合作探究理解问题以后,让学生再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合理想象讲述故事,这样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努力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有效形式,应该努力避免串讲式。) 

    教学反思 

   

    一堂课首先要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自主学习并不等于就不要老师了,我们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怎样组织教学,怎样点拨学生,怎样将学生的思想深化。所以在设计一堂课时我们首先要确定哪些是由学生自学的,哪些是要教师点拨提升的,这样才能做到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还有就是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该摈弃那种死抠翻译而不顾文章内涵的教法,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去体悟文章的情感以及各种人文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将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注入我们的下一代的血液里的目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中所出现的精彩片段,我预先没有想到,学生的思想会如此活跃,而且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这里就给我提出一个更深的问题:教师应该怎样激活学生的思想,怎样撞击出他们思想的火花? 

[《人琴俱亡》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劝学教案教学实录

2.人琴俱亡原文及翻译

3.刺客列传教案及教学实录

4.桃花心木教案教学实录

5.《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6.日月水火教案教学设计

7.动物过冬教案教学设计

8.春晓教学设计教案

9.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10.小数除以整数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