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说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0-14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二十三  问    说

                      刘  开

一、教学目的:

  1.借鉴古代学者的论述,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虚心好学的良好风气。

  2.学习古文中排比和对比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学和问之间的辩证关系。

  2.难点: 几个文言实词的区别和表明观点的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时数:

    课内自读课文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憙拑

                    第一课时

憗拕

字词正音:

    刍chú(割草)  荛ráo(砍柴)  咨zī(询问)  狎xiá(⑴亲近而不庄重;崐⑵轻视)

作者简介:

    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代桐城(现安徽桐城崐县)人。小时家境贫寒,当牧牛童,喜欢偷听书塾老师朗读文章,听了能背诵,崐塾师发现后邀他在书塾里学习,后来还把女儿许配给他。刘开十四岁时,拿着崐自己写的文章拜谒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姚鼐非常赏识他,尽力教他古文作法,崐多次赞扬他,从此他的才名轰动一时,后来成为桐城派有名作家之一。他的古崐文与东方树、梅曾亮等齐名,诗和骈体文也很好。四十岁逝世。著有《孟涂诗崐文集》。

解题:

    古人把“学”“问”二字连在一起,反映了“学”“问”之间不可分割的崐关系。可以说,“学”就是以“问”开始的。文章针对当时读书人不能虚心问崐人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学习一定要问的观点。

课文串讲:

    君子之学  必好问。问与学,相辅    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  疑⑴,非

          学习                相辅相成地进行    不      发现疑问

        之:取独               而:表修饰   者也:表判断

问无以广  识⑵。好  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  明  矣,而  或不

      增加知识  喜欢      多                    道理明白    然而或许

        达于事⑶,识    其  大      矣,而或不知其  细,  舍⑷问,其

(使道理)用于实际  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            那些细节  除了    将崐                            大:形作名                     舍:除了

奚  决  焉⑸?

怎么解决呢

第一部分(1自然段)提出论点,略加说明。

    先假君子之名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这一论点,接着就“问”与“学”崐的关系,简单说明它们是“相辅而行”的,再转而强调好学一定要勤问。

        贤    于己者,问焉  以破⑹其疑,              所谓  就有道

    (对)有才能          他们来破除那疑问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

                  者:……的人

        而正⑺    也。    不知己者,问焉以求  一得⑻,

的人那里  判断是非    (对)  如            得到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

          正:纠正错误       知:如,当不到     得: 心得,指正确的见解

所谓以能    问于不能,  以多          问于寡⑼也。等  于己者,    问

    用高才能  向低才能问  道德高知识多            相等同自己水平

(于)焉以资切磋⑽,                 所谓交相问难⑾,审    问   而明

      借以共同研究 (这就是《中庸》)    互相诘问    详细地考察  明确崐

  辨  之⑿也。《书》  不  云乎? “好  问                则裕。”⒀孟

地分辨        《尚书》不是说吗    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

      之: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子论  “求      放        心”,而  并  称曰“学问之道”,学即  继

  论述  找回自己放纵散漫的心    而且并提称为        道理    之后紧跟

        求:寻求,找回

  以问也⒁。子思言“      尊  德性”,而  归  于“道    问    学”⒂,

着要问          谈  (君子)重视品德    而且归结到  要(好)问(勤)学

  问  且  先于学也。

“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憙拑

                    第二课时

憗拕

第二自然段:分两方面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

    1.说明问各种不同的人──“贤于己者”“不如己者”“等于己者”都能崐有所收获。

    2.引用儒家经典《书》和大师(孟子、子思)的话,略加说明──“学即继崐以问也”“问且先于学也,证明”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

    古之人虚中乐  善⑴,    不择  事而问⑵焉,不择人而问焉,取  其  崐          虚心采纳善言善事    挑选  来                      求取那些

            中:内心                       焉:语气词

有益于身                    而已。是故狂    夫    之言,圣人择  之⑶;

      自己(的修养和学问的事)罢了  因此狂妄的普通人  话      采纳它

刍荛之微,     先民    询  之⑷。舜以天子      而询于匹夫,   以大知

地位低微的樵夫 古圣先王询问他      有    的身份却  向平民百姓 凭  智

刍荛:指樵夫,刍:割草 荛:砍柴,之:定语后置标志                 知同智

而察  及迩    言,  非  询  为  谦,  诚  取  善之弘也⑸,    三代⑹

却注意到浅近的意见  不是一时故作谦虚  实在采取好的多方面的意见

  察:察觉,注意  迩:浅近              诚:实在     弘:大,多方面

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  之交,  至于    劝  善    规  过    足矣⑺,

以后                  间  交往  能够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够了

三代:夏、商、周                 至于: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结果

其  以义理    相  咨访⑻,孜孜焉唯  进  修是急⑼,未之多见也⑽,  况

他们在大是大非互相请教    勤勉地急于进德修业      没有    这种人  何

访:询问  焉:词尾,地  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否定句宾语前置

  流俗⑾  乎?

况世俗之人呢

第三自然段: 对比古今之人的不同表现。

    承接上段后半有关古代大师的论述,本段由古及今,对比古今之人的不同崐表现,从正面论述过渡到反面论述,本段有两个层次:

    1.“古之人”的表现,他们都是“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崐焉。”

    2.今之人的表现,他们是有学而无问。

    是己而非人⑿,        俗  之同  病。  学  有未  达,        强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  世俗的共同毛病  学习有没有理解的地方  偏偏

    以己为是,以人为非                  达:达到,理解  强:勉强,偏偏

以为知⒀,        理  有未安⒁,    妄  以臆度⒂,  如是,则终身几⒃

认为理解  (所持的)道理  不稳妥  (却)胡乱地任主观猜测            几乎

无      可问之事。贤  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  之而不屑

  (什么)          才能                                  轻视      值

                      于:表比较

  问焉,等于己者,狎              之      而不甘  问焉,如是,则天下

得                抱着嬉戏的态度,不敬重他    甘愿

几无可问之人。人  不足  服  矣,事无可疑矣,此为师心自用⑴耳。夫自用,

              别人  值得佩服                    自以为是  罢了

                                            师:名作意动,以……为师

其      小者也;自知其    陋  而谨    护  其失⑵,宁  使学终  不进,

那错误是小的        自己的浅薄  严密地掩盖  过错  宁愿让  始终  进步

小:形作动,小者,者字短语

不欲虚以  下(于)人⑶,此为害于心术⑷者      大,而蹈⑸之        者常

    虚心地向别人请教  这      内心修养(错误)  了  陷入这种错误的人常

    十之八九。

常占

第四自然段: 批判有学而无问的错误态度。

    承接上段后半今人的表现,重点批判今人,从反面论证论点。

    首先提出“有学而无问”的思想根源: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接着崐分别批判“终身几无可问之事”和“天下几无可问之人”,指出这种态度,对崐事是“强以为知”“妄以臆度”,对人是“忌”“轻”“狎”,都是错误的。崐这个层次的批判,与前面第二段关于各种人都能有所收获的论述,以及第三段崐的“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遥相呼应,加强了批判崐的力量。最后强调“有学而无问”的危害性: 小则“师心自用”,大则“危害崐于心术”。

    不然,      则所问非所学焉: 询天下之异  文  鄙  事⑹以快言论⑺;

      这样(的话)                问      奇字僻典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

      然:代词,这样         焉:语气助词,强调语气        言、论:说说

甚且      心之所以    明    者,  问之人  以试  其  能,      事之至

甚至(自己)        已经明白的问题  问  别人来试试他的才能(或者)    非

              所以:……的问题

  难解  者,问之人以穷其短⑻, 而  非  是者,虽  有切      于身心性命

常  解答            使短处暴露 如果不是这样  即使  密切关系与思想品德

定语后置,“之……者”标志  穷:使动用法,使……穷尽,暴露 性:天性 命:

天命  性命指思想品德,理学家的用语

之事⑼,可以收  取  善⑽之益,  求一屈  己⑾            焉而不可得也。

              到得到好    效果  要  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怎么不能做到

嗟乎! 学之所以不能几⑿于古者,非  此之由⒀乎?

                  接近  古人  不是因为这缘故吗

                                  此之由:由此,因为这

第五自然段: 进一步批判今人所问非所学和所学不肯问的错误。

    上一段批判了今人“有学而无问”的种种错误表现,但是今人是不是都没崐有问呢? 作者认为也是有的,不过他们的问是“所问非所学”,作者列举三种崐情况: “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以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崐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对于与所学有关的问题,即使是非常重崐大的,“切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今人也是不肯虚心向别人问的。崐通过这样的批判,进一步针砭了今人“有学而无问”的陋习。最后以感叹句作崐结,再以“不能几于古”来古今对比,批评今人。

    且夫不好问者,由    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  学之不诚也。亦非

    再说          是由于                        喜好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        其好  亦非古人之好也,

  专心用力  缘故            学习(的东西)  爱好          爱好(的东西)

不能  问  宜也。

  善于  是理所当然的

第六自然段:深入一层推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

    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根本原因是,今人学的,喜爱的,不是“古人之学”崐(儒家的经学、理学),意思是,如果今人学的,喜爱的,真正是“古人之学”,崐他们就会好问了。

    以上2─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从正、反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要勤问。

    智    者千虑,        必    有  一失。圣人所不知,      未必不为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  失误    不了解的事物        是

愚    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    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理  无  专在⒁,

愚笨的                  能够做的事                    真理不能由某人

    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周礼》,外朝    以  询  万民⒂,

独占                                  说  朝堂之外可以询问百姓(对朝崐

         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⒃。是故贵  可以问贱,       贤可以问不肖,

政的意见)    大事    到平民    因此贵人      身份低的人           成崐

      而老  可以问幼,    唯  道之所成⑴    而已  矣。孔文子不耻下问,

器的人  老人      年轻人  只要学行方面的成就就可以了        不以向比崐

                      夫子贤之⑵。    古人以问为  美德,而并不见  其

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  孔子认为他有才德    把  作为            认为它

                      贤:意动用法,以……为贤

有可耻也,后  之君子反  争  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        后世

是    的  后代      反而争着                  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

且行之而不以  为耻者⑶多矣,悲  夫!

却做着    认为是  的人      可悲啊

    之:助词,凑足音节,无义

第三部分(7自然段)总结

    强调为学决不能少问,不应以问为耻,应当学习古人,以好问为美德。

本文的思想意义和局限性:

    1.思想意义:

    作者主张好学一定要勤问,批判种种不虚心问人的陋习。中心论点“君子崐之学必好问”具有借鉴意义。

    文中“非学无以致问,非问无以广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崐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崐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这些崐话,无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和辩证思想。

    2.局限性:

    作者受儒家传统思想崇尚古代的影响,在论述中无条件地是古非今,这种崐片面性倾向是必须扬弃的。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

[问说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问说》原文及翻译

2.《问说》文言文及注解

3.《问说》文言文赏析

4.问说的文言文翻译

5.《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6.问说全文文言文翻译

7.学弈问说文言文翻译

8.问说刘开文言文翻译

9.日月水火教案教学设计

10.动物过冬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