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人意亦是美德(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7-1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莱州市双语实验学校 李秀香

这是一节令人深为满意且一举多得受益永久的课。好长一段时间,当我沉静于对这一节课的课堂情景一点一滴的回味中时,也同时总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辩证处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新教材在加强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同时,不忘语文工具性的一面,多数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名作,有利于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这种人文教育如同一种春风细雨似的催化剂,不仅使课堂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色,而且还能使课余不忘自己肩负着一种社会的重任,师长的厚望,时时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不断提高,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过程描述:

那天是星期三,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学习了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写得《“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课文的重难点是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

文章的大致内容是:作者巴迪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后,对“精彩极了”的评价的反应是“得意洋洋”,而对“糟糕透了”的评价的反应是“痛哭起来”。显然,这时候的作者并不理解父母的心。几年后,“我”再看那首诗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不得不”承认,说明作者已认识到父亲的评价是对的,但在感情上似乎还不好接受。成年以后,“我”“越来越体会到”父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在自己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作者不仅认识到两种评价对自己健康成长的必要性,而且认识到这两种看来截然相反的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那就是爱。读过课文之后,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探究性的思考问题:(1)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最强烈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2)这篇课文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就作品中你认为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有没有你不喜欢的地方?说说理由。(3)有什么疑问?说说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4)你理解或你觉得作者想传达的主要是什么思想或感情?为什么?(5)从文中你体验到了什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启示?(当然,这启示不一定是作者想激发的,而且每个人的启示可能不同)(6)你如何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7)你认为这部作品的文字有什么特点?作品中哪些语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推敲、体味重要词句)(8)你觉得这部作品在写作思路上有什么特点?(9)这部作品表达上的这些特点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你认为它可借鉴的表达技巧是什么?(10)对这部作品你是否有修改建议,文中哪些语句你想替换成新的语句?(11)你生活中是否接触过类似主题,如果让你来写这个主题,你会怎么写(有什么不同写法)(12)分享了同学的观点和材料后,再读一遍课文,你有什么新的感受、体验和想法想与同学们交流?这些问题先让学生自行自主探究一段时间后,再到课堂上开展集体探究和交流,这样使探究更加充分深入,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深度,探究效果自然就会更好。

临下课,我又激发学生去思考:你该如何善解师长对你的批评,对你的严格要求呢?因为老师和家长都知道你很聪明,可你有时候就是把握不住自己,把握不住自己的时间,老师和家长都不能眼看着你随意自由向不轨路上发展,因此对你要求种种,尽管你有些不情愿,尽管你有些不自在,尽管你有些不理解,因为老师和家长更清楚,好的习惯将影响着你一生的幸福,对你来说有多么地重要,对你将来的成材有多么重要。学生踊跃发言后,有的学生深深的忏悔,并决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如何严守纪律,如何刻苦学习等等。

课后,学生个个都写了一篇感触颇深的生活日记,而且的确都在严守各自的诺言,至今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师生的关系一下子拉得更近了,对家长简单而直截了当的行为多了些理解。孩子们表现出了更多的可爱,更多的懂事,更多的善解人意。

分析反思

善解人意也是一种美德。每一个学生,确切地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正确理解不同形式的爱,将动力不尽,力量无穷,激情永久。而且从教学效果上看,几个问题都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学生都能善意地正确地对待师长的不同形式的爱。同样学生更清楚,他们更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小心骄傲,注意修改,总结教训,提高业绩。只有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不懈地努力,不懈地进取,才会有所成就。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不管是慈祥的、鼓励式的爱,还是严厉的、严格要求的爱,这两种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出发点完全是一样的。

[善解人意亦是美德(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淡然处之自己亦是风景

2.美德的议论文

3.学做美德少年教案

4.争做美德少年课件

5.

6.痛不言痛亦是洒脱_经典美文

7.

8.传统美德的优美句子

9.争做美德好少年图片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