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湖游山天地心--李白诗歌自由精神例析(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4-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叶嘉莹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诗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不死的心灵。我想用这句话来评价诗仙李白的诗歌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所谓“生生不息”应该指李白诗中那种张扬个性,挥洒才情,解放心灵,追求自由的活力源源不尽,绵绵不绝;所谓“不死”应该是指李白诗歌的飞扬情思、激情生命和自由意志穿越时空,千古不灭,唤发生机,催生活力。品读李白游山玩水,纵情自然之作,我们总能强烈地感受到,诗歌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远离世俗,高蹈尘外,神游天地,心接万物的自由空气。李白的奇思异想和梦幻诗情带给我们绚丽多彩的审美享受,更让我们看到了一颗自由奔放,激情飞扬的诗心!下面挑选几首小诗对此稍加赏析。

唐乾元二年(759年)秋,李白终于从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归来,抵达岳州,这时,他的族叔刑部侍郎李晔正贬官岭南,二人在岳州相遇。在此之前,中书舍人贾至,也是李白的一个朋友,被贬到了岳州。同样的遭遇,相通的心境,三人于是相约共游月下洞庭,李白在这次游湖中写下了七首诗。其中一首这样写道:“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全诗即景发兴,幻想生情,塑造了一个泛湖飘流、沐月飞升的主人公形象,表现出诗人心无羁绊,自由自在的人生追求。首句写景,措语天然,惹人联想。洞庭胜状万千,四时之景各异,此句独云“秋水”,明点节令,暗示湖水之清澈澄明。“无烟”二字则进一步写出湖上夜空的清朗--因为秋高气爽,月白风清,故觉长烟一空,分外光明。全句从水清写到天清,皓月千里,波光粼粼,水天一色,空明生辉,给人以人在画中游,心在空中飞之感。其余三句纵情幻想,发清狂之思,抒自由之情。一想随浩浩秋水,沐朗朗清辉,泛舟天宇,神游世外。“耐可”,“哪可,安得”之意,用疑问语气表达诗人心纳万象,神仪自由的浪漫情怀。“直上天”三字下得干脆决绝,看似异想天开,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超越现实,飘然出世的愿望。二想赊皎皎秋月,诉款款心曲,明月相照,诗心空明。“赊”字有向洞庭乞借之意,拟湖为人,奇幻生趣。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大美不言,巨富无形的主人,拥有湖光山色、清风明月等等无价之宝,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娓娓对话,灵犀相通。久茹生命不自由之苦楚的诗人正是在这种与自然的深心契谈,默会交流中倾诉郁闷,愉悦心灵,从而获得身心自由。同时,“赊”月入怀,据为己有,可见诗人对月早已心向神往,珍爱有加。“月”寄托了诗人高洁脱俗,自由天真的心性,也折射出诗人对功名富贵,利达荣辱的厌恶和鄙弃。洞庭赊月,只有奇幻浪漫如李白者才想得出,也只有洒脱不羁,天性自由如李白者才配得上。三想泛一叶孤舟,入白云酒家,把酒临风,赏月抒怀。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天宽地阔的世界不要收心,那么就狂歌痛饮,醉卧云天吧!李白的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性情在白云明月之间被挥洒得淋漓尽致!

全诗就是这样借夜游洞庭发感,托清风明月抒怀,无一字不是奇思异想,无一语不是自由心声。饱尝流放禁锢之苦的李白,终于在洞庭湖光山色的辽阔天地中找到了渴盼已久的自由。李白高兴,我们也高兴,除了分享,我们还要献上衷心的祝福!

李白还有另外一首洞庭诗《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也是抒愤懑,豁胸襟,求自由的抒情绝唱。“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全诗自由豪情的抒发主要通过两次幻想来完成。李白才华横溢,素有远大抱负,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因而早就发出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慨叹,而到了晚年的李白,九死一生之余,又遭幻想破灭,竟至无路可走,数十年的愤懑,一齐涌上心头。因此,当他碧波泛舟,开怀畅饮之际,放眼望去,傲然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挡住湘水使它不能一泻千里直奔江海。诗人敏感地意识到,这突兀而立,横梗眼前的君山就好像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破坏了他的远大前程,于是他发出了“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的奇想。“划却”二语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凸显诗人铲除不公,踏平坎坷的豪情壮志,也流露出诗人自由生命得以伸张的欢悦欣慰。铲除君山以后,湘水可以滔滔滚滚无遮无拦的流向天边,流向自由。气势磅礴,境界开阔!湘水之尽情无碍,一往无前,正是诗人生命舒展,高歌猛进的人生态势的写照。诗歌三、四两句写湖水变酒的奇想,洞庭湖碧波千顷,在诗人醉眼朦胧中变为无限美酒,而且诗人更希望在这无边佳酿中“醉杀”。不说“陶醉”、“沉醉”,而曰“醉杀”,大有狂歌豪饮,一醉方休之势,正是诗家快语,酒仙本色。李白何以想入非非,糊话连篇呢?曹操诗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也有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原来他希望用洞庭湖水似的无限美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久积于心的愁闷苦痛。如此张狂大胆的幻想,充分展示出诗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千古愁,万古愤。而这种如山之愤,似海之愁又酿就了李白的冲天不平之气,所以诗歌开篇就有削山通流的奇想和奔腾雄迈的气势。全诗写两种奇想,是醉后清狂语,更是自由豪迈声,它让人联想到:自由的激情,象滚滚东流的江水,奔腾咆哮,一往无前;自由的激情,象撕裂的黑夜的闪电,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自由的激情,象驰骋疆场的骏马,四足腾空,虎虎生风!李白奔涌不息的一江湘水,写活了神采飞扬的生命豪情,实在应该为诗人鼓劲加油,呐喊助威才是。

泛舟洞庭,李白可以乘流直上,羽化升空,也可以指手划足,削平大山,奇思异想溢满洞庭,弥漫天地;同样,登临仙山,李白可以腾云驾雾,漫游仙宫,也可以举手揽月,揖拜仙人,奇情异彩纷至沓来,层出不穷。《古风》(十五)和《登太白峰》就是很能见出李白自由心灵和奇幻情彩的登览诗。《古风》(十九)是一首游仙诗,大约作于安禄山攻破洛阳以后,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的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感情。全诗是这样写的:“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云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前十句描绘了仙山天宇神奇美好的世界。莲华峰高耸入云,昂首天外,据说山上有仙人居住,李白吉祥好运,登山遇见了两位仙人,一是明星仙女(“明星”本是华山玉女名,但字面了又给人以天上明星的错觉)。她披着洁白如雪的霓裳,拖着柔软宽广的长带,纤纤玉手,捧着艳艳芙蓉,步履轻盈,笑意融融,腾云驾雾,御风而行,李白紧随其后,漫游云天。另一位仙人是卫叔卿。李白随美丽的玉女来到华山云台峰,拜见仙人卫叔卿并与之驾鸿雁游紫冥。据《神仙传》载,卫叔卿曾乘云车,驾白鹿去见汉武帝,以为皇帝好道,见之必加优礼。但皇帝只以臣下相待,于是大失所望,飘然离去。这里用卫叔卿的故事暗合李白的遭遇。天宝初年,诗人也曾怀着匡世济民的宏图进入帝阙,而终未被玄宗所重用,三年后遭谗离京。诗人引卫叔卿为同调,在飘缈神仙的外衣之下裹藏不为世用的遗恨。两位仙人的出现让李白看到了一个洁净美好,光明自由的天地,这正是他渴盼已久,求之难得了理想世界的曲折反映。诗歌后四句描绘血腥污秽的人间。正当诗人恍惚间与卫叔卿一同飞翔在太空之上的时候,他低头看到了被胡兵占据的洛阳一带,人民惨遭屠戮,流血遍野,而逆臣安禄山及其部属却衣冠簪缨,坐了朝廷。社会的动乱惊破了诗人幻想超脱现实的美梦,使他猛然从神仙幻境折回,转而面对战乱的惨象。全诗通过仙境和现实的对比,流露出诗人关切现实,忧国忧民的情怀,更揭示出诗人远离污秽,超脱现实,投奔自由,神往仙界的美好理想。

李白的登览诗,充分体现了诗仙的性格。现实世界无论如何完整,总有缺憾;经验所把握的空间无论如何广大,总嫌不够,诗仙每游一处名山,总想从道人的烟霭,或佛像的笑容里,寻出一条通天的秘道,或者干脆做梦,梦见仙人羽衣持节,乘青龙白虎车,迎接诗人升入天界,因此他爱山,爱的是仙山,执着地期待着仙人相招。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洞天福地,青冥浩荡,深不见底;亭台楼阁,日月朗照,闪闪发光。神仙们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纷纷而来,列队欢迎诗人。这是一场壮丽辉煌,光耀夺目的神仙盛会,李白俨然就是一位仙人,高蹈云端,神游仙宫 ,目遇异彩,耳闻仙乐,好不开心,好不自在!一场梦搭起了由现实通往理想世界的长桥,桥上,我们看到李白在飞升,李白在超越,李白在追求生命的无限自由!

晚唐诗人皮日休曾这样评价李白诗歌:“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其实,岂止是语言想落天外,惊天动地?透过这些出神入化,石破天惊的语言,我们更看到了诗人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生命自由,本文所析泛舟洞庭,登览仙山的名作即为明证。

(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410007邮箱:xccwxx1967@yahoo.com.cn)

作者邮箱: xccwxx1967@yahoo.com.cn

[泛湖游山天地心--李白诗歌自由精神例析(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李白诗歌赏析

2.有关李白的诗歌

3.李白诗歌的风格

4.李白的诗歌风格

5.李白的诗歌故事

6.关于李白的诗歌和赏析:结袜子

7.李白的诗属于什么诗歌

8.李白的诗歌内容和特点

9.李白的将进酒诗歌

10.关于李白的诗歌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