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三首》教学有感(教师中心稿)

发布时间:2016-7-2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云南省砚山县一中 田锦宁

今天上新课。也就是第三册的第一课《<诗>三首》。这是《诗经》中的三篇典范作品。《氓》是一首弃妇的怨诗,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吻,倾诉了她从恋爱、婚变到决绝的经过。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无衣》是一首慷慨激昂的军歌,反映了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静女》生动地描写了青年男子与心爱姑娘的一次约会。

读《诗经》,又是要注意字音,又是要掌握节奏,又是要领悟感情,又是难以理解。开始读时很费劲,学生都不太喜欢。有一个学生还问我《诗经》里面的诗为什么会这么难读。有的人字想着读这样的音,但偏要读别的音,如“将子无怒”的“将”不读“jiang”,而读“qiang”,“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说”不读“shuo”而读“tuo”(脱)音。我说,要是那么好读,就不是《诗经》了,就不是中国最早,最古老的诗了。同时,还必须让学生明白,诗是需要反复诵读的,不通过反复诵读,就不会读出诗中丰富的感情。《诗经》里的诗,就是只有通过诵读,才会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在这三首诗中,最值得玩味的是《氓》中的第三和第四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之鸠兮,无食桑葚。”先以葱茏茂盛的桑树写照少女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觉醒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妇比做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将是悲惨的,到那时,悔之晚矣。这何尝不是对在坐的青春少女们的衷告,千万不要早恋,不要过早地坠入爱河,要不然,结局同样悲惨。第四章紧承上一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一来说是“桑之落叶”,以桑树的枯萎凋零来比拟流年带走了美丽的青春年华,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妇在岁月中蹉跎了青春的容颜。再加上婚后过着贫困的生活,被抛弃的命运此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悔恨,沉痛的感情又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多少不幸婚姻的真实写照。

这两章诗丰富的思想情感和能警醒人的现实意义,通过反复诵读,就能感受出来。写桑树,写鸠,写桑葚,目的都不是写这些自然现象本身,而是要引出青春靓丽的少女,引出暗藏着悲剧的爱情。这也就是《诗经》常用的比兴艺术手法,即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辞。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可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如果开始时,学生因为太难读太难懂而不喜欢的话,那么,这时已经由不喜欢变成具有浑厚的兴趣了。这就是《诗经》的魅力所在。

[《<诗经>三首》教学有感(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1.诗经三首教学设计

2.《诗经》三首习题

3.《诗经》三首语文教案

4.读《诗经》有感作文

5.读《诗经》有感500字

6.读诗经关雎有感

7.读 《诗经》 札记有感

8.赏析《诗经》有感

9.读《诗经》有感800字

10.《诗经》教学方案